如何看待历史的客观性问题

如题所述

首先,我们应以务实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即所谓“务实的实在论”。虽然语言本身是不透明的,是建构出来的,也有其内在主观性,但是语言还是可以与事件连在一起的,“事实”与“语言”更是相互依存的。如此一来,历史学家便可以用语言来捕捉自身之外的事物了。其实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会构建他们自己的一套词汇,这就达成了一种语言共识,即语言具有相对稳定性。虽然以前的历史资料都变成了一种文本,已不具备以前的客观性与权威性,但是这个问题也要辨证地来看待,正是因为语言的相对稳定性,所以文本所蕴涵的内容还是可以被传播的,即文本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但是这种可信度已经相对化了。
其次,我们需要合理相对主义的历史学。虽然后现代主义以相对主义来怀疑一切,解构一切,但是无形中却将相对主义绝对化,即绝对的相对主义。这种绝对主义显然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如果一切都不可信,人类便无法生存。所以我们需要的历史观应是一种合理相对主义的历史观,也就是把相对主义本身也相对化、务实化。前文已经讲过世界上不存在普世的史观和史学,所以从多元文化角度来看待历史的相对化历史便势在必行。但是将历史相对化到什么程度,即所谓合理相对主义中的“理”的定位问题却是很难弄清楚的,并不能简单地将这种“理”等同于理性主义中的理性。我认为这个“理”本身也是相对的,有待于进一步地研究和探索。
最后,我们需要新文化史所倡导的史观,即微观史观。新文化史其实是传统的现代科学历史与后现代主义历史之间的一种妥协,是一门通过深度描述语境(context)来研究象征符号的历史。既然我们无法做到绝对客观,何不如将历史研究微观化、细致化。虽然这是一种看似文学化了的历史,但是新文化史却是在将古人的日常生活细致地呈现在人们眼前,供其得出自己的结论,比纯粹文学还是要客观很多的。过去史家的任务是解释历史,而新文化史家却是通过呈现自己对历史的理解来唤起世人自己对历史的理解。虽然“一千个人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千个人终归定位的还是“哈姆雷特”而不是别人。除了理解,新文化史倡导的另一个任务便是保持怀疑,即认识到历史本身的局限和不足。若没有这个怀疑精神,以比尔德为代表的美国进步学派也不会揭穿爱国颂扬式的精英历史,如此,历史便走入死胡同,就不可能进步。而绝对客观的历史也会将历史问题盖棺定论,历史研究之路也会越走越窄,直至消亡。我认为历史应该是一门开放并且有活力的学科,没有定论、百家争鸣的学风才是历史的魅力所在。正所谓“所有历史都是中期报告”。其实我本人从初中到高中,再到本科以及研究生所接受的历史教育也经历了一个从客观的科学史观到新文化史观的转变,恰好也是20世纪国际上史观转向的一个缩影。纵然“那高尚的梦想”(历史的客观性)如同彼岸花一般遥不可及,但是历史的魅力还是会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史家向“那高尚的梦想”一步一步地迈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