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著名阵法有哪些

如题所述

孙子兵法》:孙武 《吴子兵法》:吴起 《司马法》:田和 《孙膑兵法》:孙膑 《尉缭子》:尉缭 《六韬》:姜尚 《风后握奇经》:轩辕臣 风后 撰 《三略》:黄石公 《言兵事书》:晁错 《魏武帝集》:曹操 《诸葛亮集》:诸葛亮 《唐李问对》:阮逸撰 《卫公兵法》:李靖 《太白阴经》:李筌撰 《武经总要》两部:宋朝编纂 《翠微先生北征录》:宋·陈傅良 《虎铃经》:南燕慕容家 《何博士备论》:北宋何去非 《兵筹类要》:余壹 《素书》:黄石公(一传张良) 《权书》:苏洵 撰 《美芹十论》:辛弃疾 《守城录》:陈规、汤璹 《阴符经》:相传此书出自轩辕黄帝 《历代兵制》:陈傅良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春秋)孙武撰;(三国)曹操等注 《三十六计》:无真正作者(现在我们能看到的三十六计实为今人汇集编撰) 《纪效新书》:自戚继光军营传出(真实作者无从考证,一说戚继光) 《火龙神器阵法》:明朝兵部 《练兵实纪》:戚继光 《筹海图编》:明·胡宗宪 《武经七书》: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理论丛书,收录从先秦到唐宋间七部重要兵书,即《孙子》、《吴子》、《司马法》、《李卫公问对》、《尉缭子》、《三略》、《六韬》。 《兵学新书》:近代,徐建寅 其他零碎的兵书还有: 刘基 《百战奇略》 《兵法心要》 刘寅 《武经七书直解》 焦玉 《火龙神器阵法》 赵本学 《续武经总要》 《孙子书校解引类》 唐顺之 《武编》 郑若曾 《江南经略》 《海防图论》 《筹海图编》 戚继光 《纪效新书》 《练兵实纪》 何良臣 《阵纪》 李贽 《孙子参同》 程宗猷 《耕馀剩技》 王鸣鹤 《登坛必究》 《兵法百战经》 王守仁 《兵符节制》 无名氏 《草庐经略》 唐万龄 《闲暇清论》 王琼 《北虏事迹》 《西番事迹》 万表 《海寇议》 卜大同 《备倭记》 郭光复 《倭情考略》 尹耕 《塞语》 《乡约》 胡献忠 《武略神机》 赵士祯 《神器谱》 《车铳图议》 郑璧 《经世宏筹》 胡宗宪 《战略》 吕坤 《安民实务》 《救命书》 提要 徐光启 《兵机要诀》 《黄帝御夷界法》 何汝宾 《兵录》 西湖逸士 《投笔肤谈》 侯继高 《全浙兵制》 盛万年 《岭西水陆兵纪》 茅元仪 《武备志》 《督师纪略》 孙承宗、鹿继善、茅元仪 《车营百八扣答合编》 叶梦熊 《运筹纲目》 李盘 《武德全书》 周鉴撰、李盘增订 《金汤借箸十二筹》 吴惟顺、吴鸣球、吴若礼 《兵镜吴子》 何东序撰、刘敏宽删定 《武库益智录》 尹宾商 《白毫子兵垒》 提要 冯梦龙 《智谋总览》 于谦 《历代经武要略》 周承邦 《兵家要领》 龙正 《八阵合变图说》 提要 施永图 《武备秘书》 宋徵璧 《左氏兵法测要》 钱旃 《城守筹略》 庄应会 《经武要略》 顾炎武 《惧谋录》 魏禧 《兵迹》 《左氏兵谋》 《兵法》 陈禹谟 《左氏兵略》 曾益 《左略》 王馀佑 《乾坤大略》 邓子龙 《阵法直指》 惠麓酒民 《汧澼百金方》 李材 《将将纪》 冯时宁 《古今将略》 黄道周注断、陈元素纂 《广名将传》 何乔新 《十七史百将传续编》 李吕芬 《射经》 杨明乔 《马政记》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 郭增光 《纬韬》 吴可参 《武学经史大成》 程辅图 《骑射》 冯嘉会 《万胜真韬》 张龙翼 《兵机类纂》 陈璠 《师律提纲》 范景文 《师律》 洪承畴 《明将平定略》 颜季亨 《经世急切时务九十九筹》 董承诏 《重订批点类辑练兵诸书》 《火龙经》 (分割线以下参见 http://post.baidu.com/f?kz=77313949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22
《唐李问对》 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分上、中、下三卷,有九十八个问题,总计一万零三百余宇,《武经七书》之一。它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李世民和李靖的军事思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问对》中的基本思想:

⒈奇正相生、变化无穷的作战原则。奇正是《问对》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它认为"奇"与"正",不仅指兵力的配备,更指战术变化的原则。使奇正的理论和运用达到了新的认识高度。

《问对》说,五阵(前、后、左、右、中)中,中央为将领的指挥位置及其所控制的机动部队一一余之奇兵。前,后、左、右即战斗部队的位置,称为"阵地"或"实地",在战斗部队之间的间隙地带,称为"闲地"或"虚地"。位于"实地"的部队就是正兵,利用"虚地"实施机动的部队就是"奇兵"。四块"实地"的正兵在中阵的将领指挥下,利用四块"虚地"实施机动,变为奇兵,《问对》称其为"四正四奇"。这就说明,奇正来源于方阵的队形变换,它包含了战术变换,又包含了兵力使用。

《问对》认为,在政治战略上,对敌人进行政治声讨是"正"进行军事打击是"奇"。在战役战斗上,一般说主攻方面或主要防御方向是正兵,助攻方向或次要防御方向是奇兵。《问对》强调把奇正结合起来运用。做到"奇正相变',出奇制胜。

要做到出奇制胜,《问对》说:"故形之者,以奇示敌,非吾正也;胜之者,以正击敌,非吾奇也。此谓奇正相变。"意思是说给敌以假象,是用奇兵迷惑敌人,而不是我的正兵,战牲敌人的是我的正兵,而不是我的奇兵。唐太宗对此作了精辟的阐述,他说,把奇兵变正兵使用时,敌人还以为我是奇兵,而我却以正兵打击它;把正兵变为奇兵使用时。敌人还以为我是正兵,而我却以奇兵打击它。

"示形"必须达到"先形之,使敌从之",诱使敌人落入圈套才能掌握主动,夺取胜利。用"示形"达到奇正相变是为了致敌虚实。李靖认为:"奇正者,所以致敌之虚实也。敌实,则我必以正;敌虚,则我必以奇。"

对奇正相变的运用,《问对》认为兵力使用上既不能过分分散,也不能绝对集中。要"有分有聚,各贵适宜"。"兵散,则以合为奇。合,则以散为奇"。当合则合当散则散。这样就会处理好奇正的关系。

⒉"变易主客",全面而辩证的思想。"主客"就是防御一方和进攻一方,防御之军和进攻之军。"主客"与"攻守"有联系也有区别。"主客"是指部队所处的地位,"攻守"则是指作战的基本形式。然而,部队所处的地位又正是从采取攻守形式来区分的,二者有着必然的联系。

《问对》中说:"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同归乎胜而已矣。"认为进攻是防御的转机,防御是进攻的手段,两者都是为了争取胜利,不可分割。《问对》还指出:"攻守-法,敌与我分为二事,若我懂得,则敌事败;敌懂得,则我事败。得失成败,彼我之分焉。攻守者一而已矣,得一者百战百胜"。这就进一步从敌我两方的攻守得失阐明了进攻和防御是对立的统一。敌我双方总是分为攻守的两个方面。这一方如果正确地运用攻防原则,另一方就会失败。

对于进攻,《问对》指出:"夫攻者,不只攻其城,击其阵而已。必有攻其心之术焉;守者,不只完其壁。坚其阵而已,必也守吾气以有待焉。"这里的"攻其心之术",就是打破敌人企图、摧毁敌人意志的方法。同时,它又谈到,也不能把防御单纯地看作保守城池,而应当把操持军队旺盛的士气放到首位,待敌人之隙而攻之。《问对》认为,如果进攻时做到了"攻其心",打破敌人企图,摧毁敌人意志,就真正达到 "知彼"的境地。如果防御时做到了始终保守防御企图,保持高昂斗志,就是真正地达到了"知己"的境地。

对于防御,《问对》肯定了范蠡的观点:"后则用阴;先则用阳。尽敌阳节,盈吾阴节而夺之。"意思是说,后发制人是用潜力。先发制人是用锐气。最大限度地挫败锐气,最高程度地发挥我方潜力,夺取胜利,这就是军事家运用潜力和锐气的奥妙。后发制人的积极防御思想,都是弱军战胜强军。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胜敌之术。因为面对兵力强大,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强敌进攻。为了保存军力,待机破敌,就应当隐蔽企图,不露声息,养精蓄锐,避敌锋芒,与之持久,待敌强弱易势之后再求决战歼敌,

进攻作战可以获胜,防御作战也可以获胜,关系胜败的核心不在于采取何种形式,而在于是否掌握了主动权,是否处于有利的作战态势。《问对》指出:"较量主客之势,则有变客为主,变主为客之术"。就是说,比较和估量有利与不利的攻防态势,就有改变我们的不利态势为有利态势,改变敌人有利态势为不利态势的变易主客地位的办法。它认为:"故兵不拘主客迟速,惟发必中节,所以为宜。"问题不在于处于何种战场地位,关键在于取胜的方法恰到好处。抓住关键。《问对》关于攻守主客的论述,不是一般地停留在贵主不贵客的议论上,而是透辟地分析了攻守、主客的相互依存关系,这正是兵家思想中具有的把握整体而具体实用的冷静理智的理性态度。

⒊"教得其道"的练兵思想。《问对》十分重视部队的管理教育和军事训练。从军事素质说,李靖认为核心的问题是要加强军队内部的团结,搞好官兵关系。原则就是"爱设于先,威设于后,不可反是也。"就是说,恩威并施,赏罚并用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治军原则中恩是威的前提,要以爱兵为上。只有将帅与士卒"心一",意愿相同,士卒亲附,然后才能立威,才能明罚。"若爱未加而独用峻法鲜克济矣",是难以达到冶军目的的。

在提高军事素质上,《问对》十分强调将帅必须通晓训练方法。李靖说;"教得其道,则士乐为用;教不得法,虽朝督暮责,无益于事矣。"什么是"教得其道"?李靖提出了一个三阶段训练方法"且赏教士。分为三等:必先结伍法,伍法既成,授之军校,此一等也;军校之法,以一为十。以十为百,此一等也;授之禅将,禅将乃总诸校之队。聚为阵图,此一等也。大将军察此三等之教,是大阅,稽考制度,分别奇正,誓众行罚。"这个"三等之教"的训练方法,就是分为三个阶段训练过程,如同今天由单兵到多兵,由小分队到大部队,由分练到合练(包括演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

《问对》还谈到,训练要根据部队的不同特点,区别对待,扬长避短。如针对番兵长于骑射,汉兵长于弩战的特点,提出:"汉戎宜自为一法,番落宜自为一法,教习各异,勿使混同"。

《问对》的教战之法是科学的,做到从低级到高级,先简单后繁难,先单兵后合成,先步法、伍法、队法,后阵图,这种训练方法是符合人们认识规律的。所以,李靖总结教战方法时说:教战'必先繇下以及中,繇中以及上,则渐而深矣。不然,则垂空言,徒记诵,无足取也"(《唐李问对》卷中)。这是一条成功的经验,今天仍不失其进步的意义。
第2个回答  2013-06-22
鹤翼
鹤翼是古代战争常用阵形.不用猜也知道这是人类一定会发展出来的.因此是专供包围用的阵形.此种阵形,主将位于中央(多半是弓步兵),两侧是副将.两侧最好使用强的部队(骑兵为多),当敌人后方有我方部队出现时,两翼立刻可以拉长,跟我方部队会合,立刻形成包围.三国志五代中有说到,是唯一可以积极攻击的阵形,其实严格说来,他说的就是要形成包围圈. @种阵形的弓箭攻击力较不集中,所以不强.等一下会跟雁形去比较.
鱼鳞
鱼鳞是把兵团分成五到六段,一 层压一层的阵形.主将的位置是位于中后方.请注意,鱼鳞跟锥形的不同点,就在于三角形的宽度,锥屋^宽.而且鱼鳞在前方的部队,通常跟保护主将的是一样是很密集的.这样的排列造成跟锥形不一样的结果.由于锥形的部队比较散,所以互相推挤效果小,移动速度非常快.但是速度稍慢的 ~鳞却可以突击(因为最前方的部队很密集,全军才不会被冲散,锥形却会).不用看也知道, ~鳞跟鹤翼都是";文官阵形";,也就是主将不用在前面亲自带头攻击,而是躲在后面(例如武田信玄,诸葛亮).但是 ~鳞防守力很弱,被人背后一冲,立刻全军溃散.因为背后露出太多了.
锋矢
顾名思义,就是在全军形成箭状的样子.主将的位置在最前面,所以适合战斗力高的勇将.由于最前面的部队非常密集,所以也是突击阵形.请注意,所谓的突击阵形,并不是只有这种阵形可以突击,事实上所有阵形都可以下突击令但是不见得能够做到突击效果(全军穿入敌阵不会被冲散),也就是说,三国志五里面说的可以突击,是说真正战场上有突击的效果,而非只有此部队可以下突击令.此外,此种阵形的后方是一平行队形, 所以在山地的移动效果相当好,当然此阵防守也是很弱的(背后露出太多
冲轭
顾名思义是车前方的横木,也就是英文字母X形阵.把队形排成X形有什么效果呢最大的效果就是从前,左,右三方来的敌人,都如同前方一样(请注意两排的部队前方朝东北跟西北方).是个相当好的山地防守阵形(因为也是线形,所以山地移 舆够快长蛇
是人的自然会发展出的阵形.这种队形专为山地移动用.事实上攻击,防守均不利.不过历史上描述这种队形常常会有,例如陈寿三国志:";孔明观姜维阵形,势如长蛇.";车悬
在历史上却赫赫有名.车悬不是指形态,指的是涵义.车悬是一种骑兵阵.军队排成不互相推挤的多列,也就是说,这种是一车轮战法.谦信用此阵,说穿了就是要冲散信玄队形,取信玄的性命.雁形
雁形是英文字母V字型阵.两翼相当近,所以弓箭攻击效果奇佳.但是由于包角太小,所以无法包住敌人只能做射击.此外,跟鹤翼相同,由于是线形构造,所以平地移动也不快偃月
偃月在古代赫赫有名,在唐代被当作宿营阵形.可能是韩信使用的背水阵 .由于全阵成为一种奇特的新月状构造,其实在士兵被敌人追到河边,然后倒转回来想攻击敌军时,这种新月状构造就会出现.使用这种背水阵必须富有战争经验的将领 (也就是三国志五中说的 勇名要够高 ),要不然会控制不住士兵,新月状也不会形成(大家都吓的掉入河里.)唐代把当作宿营阵形是有道理的.因通常会找个依山傍水之处(有水,才可煮饭;有山才可砍柴).也就是险地,特别需要这种阵形. 方圆
方圆不用多说,也是人类自然发展出的阵形.在印地安战争片中,白人常常把车子推翻然后排成圆状,全军枪口朝外,这就是圆阵.不用这种阵形机动力极差,因为可能有士兵要倒退走.不过防守力最高,因为根本没有背后
第3个回答  2013-06-22
八卦阵。。。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