眇者识日 文言文翻译 阅读答案

如题所述

1.译文:

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认为发出声音的钟是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知道了它的形状。

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è),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yuè)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2.阅读答案:

⒈生而眇者。

⒉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⒊B

⒋“盲人识日”的错误在于只是依据间接的、片面的经验来认识事物,因此得出违反客观实际的错误结论。

⒌①勇于求学,不以求知为耻;②没有思想束缚,大胆探索,敢于尝试,勇于类推和应用。

1.出自:

苏轼《眇者识日》

2.原文: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3.赏析:

我们通过这篇文章,可以更好地理解三方面的道理。

首先,做学问如果不通过自己刻苦钻研,亲身实践,只是靠打听别人,随便相信别人,就一定不会深入,不仅失于片面,而且还容易犯错误。如果只凭主观瞎猜,危害性就更大。其次,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专靠外力是无济于事的。探求真理,钻研学问的内因,就是靠自己学习,不能只捡别人的现成果实。还有第三点,所谓学习,不能只空谈理论,而是得自己下真功夫,下苦功夫,要有真才实学,要受过实际锻炼。

4.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23
答案:
  ⒈生而眇者。⒉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⒊B⒋“盲人识日”的错误在于只是依据间接的、片面的经验来认识事物,因此得出违反客观实际的错误结论。⒌①勇于求学,不以求知为耻;②没有思想束缚,大胆探索,敢于尝试,勇于类推和应用。(只要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以理服人即可)

  译文:
  一个生下来就是瞎子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太阳,他就向眼睛好的人询问。一个人对他说:“日之状如铜盘。”盲人就敲铜盘听到了它的声音。后来他听到钟的声音就以为是太阳。另一个人对他说:“日之光如烛。”盲人摸蜡烛知道了其形状。后来他摸到一支短笛,便以为是太阳。太阳和钟、笛相差甚远,可盲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差别,因为他从来没有见过太阳,只是从别人那里间接地听到的啊!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2-23
眇者识日
《眇者识日》是《东坡小品·日喻》中的一篇文言文,告诉了我们求知不可脱离实际,自以为是,而应从学习和实践中求得真知。文章比喻生动,说理深入浅出。
作品名称
《眇者识日》
创作年代
北宋元丰元年(1078)
作品出处
《东坡小品·日喻》
作者
苏轼
原文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选自《东坡小品·日喻说》)
译文
(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认为发出声音的钟是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知道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è),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yuè)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注释
①眇(miǎo):目盲。
②扣:敲打。
③扪(mén):用手摸。
④龠(yuè):古代一种乐器,像短笛。
⑤得:知道,了解。
赏析
据傅藻《东坡纪年录》,此文作于元丰元年(1078),时苏轼任徐州知州。文章旨在说明求知不可像眇者猜日,脱离实际,自以为是。而应像南方弄潮儿日与水居那样,从学习和实践中求得真知。文章比喻生动,说理深入浅出。这篇文章所阐述的道理,是有苏轼亲身体验在内的。对于探求真理和钻研学问的艰苦历程,苏轼自己是过来人,所以谈起来格外亲切有味。我们通过这篇文章,可以更好地理解三方面的道理。首先,做学问如果不通过自己刻苦钻研,亲身实践,只是靠打听别人,随便相信别人,就一定不会深入,不仅失于片面,而且还容易犯错误。如果只凭主观瞎猜,危害性就更大。其次,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专靠外力是无济于事的。探求真理,钻研学问的内因,就是靠自己学习,不能只捡别人的现成果实。还有第三点,所谓学习,不能只空谈理论,而是得自己下真功夫,下苦功夫,要有真才实学,要受过实际锻炼。尽管苏轼说,有一天"道"会不用你去求而主动地来找你,实际上他却正是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你要不下苦功夫,”道”是不会来找你的。认知新事物,应循序渐进这些道理,在今天看来,还是正确的,对我们是有用的,值得借鉴的。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