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5】你存在,所以我存在

如题所述

童年时,一个人和父母等构建的关系,会形成一种内在关系模式,这就是一个人的性格。

与人相处时,我们总会将这种关系投射到新关系之中,并想将其变成符合自己的内在关系。即,家人如何对你,你就会如何对待别人。

不过,在关系中,你我都想重复彼此的内在关系模式,如此一来,两人就会进行“较量”。这就意味着,在新的关系中,我们有改变的可能。

也就是说, 如果你想改变(疗愈)自己,就需要借助关系。

你存在,所以我存在,我的感受,必须经由“你”的看见,才存在。当没有被“你”这面镜子照见时,很多感受就像是不存在一样。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要做孩子的镜子;作为老师,我们要做学生的镜子;作为朋友,我们要做彼此的镜子……

那么,到底该怎么做呢?

心理学大师艾瑞克森是一位传奇人物,他天生音盲色盲,17岁还得了一场小儿麻痹症,但命运每为他关上一扇窗,他都会重新打开一扇门。

小儿麻痹症直接让他领悟到了催眠的真谛,而他靠自我催眠,花了三年的时间,最终让自己重新站了起来。

音盲导致他听不到节奏和韵律,声音对他而言,都是噪音。有次他路过一个教堂,发现一群人在发出极其难听的“噪音”,但他们却非常开心。其实,他们是在唱颂歌,可艾瑞克森并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这么开心。他观察了一会儿发现:噢,原来这群人的呼吸,是同一个频率。

于是,他认为快乐的一个秘诀就是——和对方保持同频。

比如父母回应婴儿,当孩子“啊啊啊”的时候,你也和孩子一样“啊啊啊”;当孩子表达“嗒嗒嗒”的时候,你也跟着孩子一起说“嗒嗒嗒”。你会看到,仅仅是这样去呼应,孩子就会乐不可支。

这听起来很简单,但是,现实却并非如此,更多时候,我们得到的是不搭调不同频不协调,甚至是无情切断我们的表达。

比如考试,小孩考了98分,第一名,他很开心,对他的爸爸说,我考了98分。爸爸反问,为什么不是100分?下次他真的考了100分回来,很兴奋地说,爸爸,看,100分!而爸爸会说,别骄傲!

再比如小孩参加舞蹈表演,妈妈在台下看着。有妈妈目光的注视,她们跳得格外好。表演一结束,她们兴奋地冲下台去,张开双臂扑向妈妈,而妈妈来了一句:女孩,矜持点。

这就好像满腔热情,被泼了一盆冷水,这些都是“看不见”的例子。

看见,就是爱。所以,全神贯注时,爱就会发生。

毕竟,没有镜子,我们也就看不到自己长什么样子,也就是说,没有“你”的镜子的存在,也就没有“我”,你看见了我,我才得以存在,反之亦然。

每个人都是孤独而自恋的,必须和别人建立链接,才能走出孤独。

人生的意义感,存在感和幸福感等,皆源于此。

在关系中,我们都会去追逐“我是对/好的”和“我比你强”这种自恋感。但一旦有人,在不破坏我们自恋的情形下,和我们构建了基本平等的关系,我们会发现,这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

也就是说, 平等的关系,才是健康的关系,也是让你我最舒服的关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