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中的白描手法

如题所述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的手法;鲁迅的作品,也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白描可使用在外貌描写中,也可用在语言和动作描写上,用白描手法,可使人物描写更富神韵。以我们刚学的《藤野先生》为例:

      《藤野先生》是《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全文通过回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的怀念,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的高尚品质。这篇文章中,作者也回忆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全文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这篇文章有两处使用到白描手法,第一处是作者刚到东京时,求学心切,谁想遇到一群“清国留学生”。作者描述到:头顶上 盘着 大辫子, 顶得 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 形成 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鞭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 扭上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这段文字初读妙趣横生,细细品来却是尖刻犀利。清国留学生本来是被国家选派,公费出国的青年才俊,此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急需要他们学成归来报效祖国。可鲁迅仅仅从他们的“辫子”入手,第一幅画面使用了几个动词如“盘着”、“顶得”、“形成”,语言凝练、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他们不洋不土的嘴脸。第二幅画面最生动的莫过于“扭几扭”这个词,长辫子在当时的中国已经成了落后腐朽的标致,革命志士多以剪辫子来表示与落寞王朝割离,可惜这群人还保留着辫子,足以看出他们思想的腐朽僵化,这也是他们不学无术贪玩享乐的思想根基。鲁迅对此失望又厌恶,所以只身前往仙台,遇到了他的恩师藤野先生。

      对藤野先生的肖像描写,亦是典型的白描。“其时进来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黑瘦”二字可看出先生的生活简朴,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术研究上而不拘小节,闹出一些笑话掌故惹得学生发笑。“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可看出先生治学的严谨,为后文帮我添改讲义和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内容做铺垫。

      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先生,在下文与“我”的交往中却表现出十足的正直热忱和宽阔的学术精神。纵观全文,“我”从对周围事物的不关心到后来的弃医从文、以身许国,转折点正是藤野先生。也可以说,正是藤野先生对我的热情关爱,让我感激至极。这种感激之情与后文日本爱国青年狭隘的民族主义撞击在一起,对比鲜明。我也意识到思想认识是人与人之间本质的差别,这种差别需要被唤醒,一切麻木愚昧的中国人需要被唤醒,“我”因此作出了巨大的转变。

      寥寥几笔,我们记住了藤野先生的八字须,也记住了这一位相貌普通但精神伟大的日本老师。白描手法,是鲁迅极力提倡,又掌握最为娴熟的。这样的写法,在《朝花夕拾》其他篇目中也有体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