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求李煜《秋莺》赏析及翻译

如题所述

秋莺
李煜 〔五代〕

残莺何事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
老舌百般倾耳听,深黄一点入烟流。
栖迟背世同悲鲁,浏亮如笙碎在缑。
莫更留连好归去,露华凄冷蓼花愁。

译文
黄莺啊黄莺,你怎么还不知道现在已经是寒秋时节了,为什么还在这深暗的树林里独自翱翔呢?
侧着耳朵仔细聆听老莺的鸣叫声,但始终听不明白它在鸣叫着什么,看着它飞向空中,渐渐变成深黄色的一点,不见了踪影。
我和这老莺一样,与这世事相背,迟钝笨拙,虽然鸣声依旧,但是已经不连贯了,破碎不堪。
黄莺啊,你莫要留恋深暗的树林,赶快归南避寒去吧,树林里有什么好处呢?露水蓼花,让人心生凄冷,心里发愁。

整体赏析
黄莺在春天啼叫,鸣声清亮婉转,悦耳动听,如自言,如对语,唤起人的遐想,送之巧名为“百舌”,视为春天的象征,是诗词文赋中常见的歌咏对象。李煜的大臣韩熙载就有奉令之作《御制游春长句》曰:“黄莺历历啼红树,紫燕关关语画梁。”但是,李煜这首诗,不取诗人习常之路,掉转而去咏叹秋天的黄莺,立意不同,情思不同。秋来气象肃杀,草木凋零,黄莺已过歌唱的生命而面临着严冬的枯索,结合李煜的处境,病体衰微的状况,都会使人想到,这首诗名为咏莺,实为自咏。
此诗一开篇便点出歌咏的对象黄莺,却称其为“残莺”,用词深刻。这是一只由春历夏而入秋的黄莺,歌唱过春天的繁花,栖身过夏日的浓阴,如今秋已至,冬将临,竟然还在林间独自飞。所谓“残”,是说这只黄莺年龄已老,体力已衰,是说这只黄莺躲过天灾人祸的劫难而存留到今天,还是说这只黄莺的伙伴都已不在而只剩下独自的生活。诗人不言,读者自可体会。看这黄莺在林间孤独地穿飞,诗人心中涌起无限的怜惜:“残莺何事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写林而用“幽”,强调林间的昏暗幽深,吉凶不明,黄莺的前途难说。“独游”二字更见出幽暗中独自穿飞的孤苦。于是叹其“不知秋”:不知秋天已至,冬天在即,前面的命运会更加严酷,依然在这林间飞来飞去,究竟还在寻觅着什么。写鸟写林都折射出诗人的生活。
次联以“倾耳听”“入烟流”写诗人对这只黄莺的关注,承接上联的怜惜与感叹。莺既“残”,经历多,自然是“老舌”。而“老舌百般”叫不休,到底在说些什么:感伤时光的流逝,哀叹生的不永,诉说经历的悲欢,讲述独游的寂寞。诗人多么想明白黄莺的啼叫,于是倾耳凝听,追随着它的声音,然而黄莺却渐渐飞向远方,注视之中,“深黄一点入烟流”,消失在天边的薄云雾薯里,留下伫立的诗人,身影单薄。这时,询问带出的感慨便喷涌而出,诗由前二联的叙说而转入后两联的议论抒情。
第三联连用两个典故,借对莺啼的猜想解释来抒写自己的怀抱。“栖迟背世”说人与莺的生存状态,同样地孤独,同样地艰难莺是失群无伴而“独游”,人是国亡家破而素居,因此而同有“悲鲁”的哀痛,其痛之深,就像孔子当年对鲁国的悲哀。“在缑”用王子晋的故事,不仅贴切,也意味深长。王子晋善吹笙,与莺啼相关;王子晋是西周大子,身份则与诗人相关。而王子晋放弃王位,修道成仙,当其化身白鹤,显身缑氏山头而与家人作别之时,则仍有未曾放下的情感。诗人用“碎”来形容那“浏亮如笙”的音声,强调这音声乃是诀别之音,多少凄凉感伤在其中,听来心碎。而这心碎之声,既是故事中王子晋的乐声,又是此刻那黄莺的啼声,更是诗人自己的心声。末联二句,借莺而劝导自己,这样的生活没什么值得留恋的。过去已经令人心悲神丧,而将来会更加凄凉:“露华凄冷蓼花愁。”不说将来如何,只说这眼前,露珠虽美,却是凝霜之前的最后一现,蓼花正开,却是冬日将至的最后的美丽。一切的美好,或者已经逝去,或者将要逝去,经历劫难的黄莺已入“烟流”,自己对这人世已没有什么眷恋。但是这种生命的绝望并没有直接说出,只用“露华蓼花”的秋景作描绘,点出“凄冷”与“愁”,让读者去细细体会。
这首诗就标题而言,是一首咏物诗,但却打破了传统的咏物诗不可直道其物的写法。李煜不仅在诗中明白地点出“莺”字,而且,还用“残”“老”“独”来形容黄莺,刻意描绘秋莺的凄凉状态,全不理睬传统咏物诗的忌讳。他的这首诗,可以说开咏物诗的又一路数,将黄莺作为自己的化身,通过感慨黄莺在秋天的最后穿飞来抒写自己的命运哀伤。这种抒情方式仍然是委婉的,含蓄的,但不是借物抒情,而是构成了象征,带着一种寓言的意味,有如《诗经》中的《豳风·鸱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3-18
秋莺
残莺[①]何事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②]游。老舌百般[③]倾耳听[④],深黄一点入烟流。栖迟[⑤]背世[⑥]同悲鲁,浏亮[⑦]如笙碎[⑧]在喉。莫更留连[⑨]好归去,露华[⑩]凄冷蓼花愁.

[①] 残莺:后主自比。唐·司空曙《残莺百啭歌同王员外耿拾遗吉中孚李端游慈恩各赋一物》曰:“残莺一何怨,百啭相寻续……歌残莺,歌残莺,悠然万感生。”何事:嗔怪自诘的声口,悔恨自家为何不识时务。然欲致这层妙悟,必先明作者残莺自况,托物言志的写法,则“秋”字也非闲文,读诗不可不察。钱起《归雁》:“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②] 独:入声,仄。《平水韵》属“一屋”。

[③] 老舌百般:犹“老舌百啭”。欧阳修《画眉鸟》曰:“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两诗同为咏鸟诗,然后主诗乃“有我之境”咏身世,欧公诗谓“无我之境”寄襟怀,可参看。舌:入声,仄。《平水韵》属“九屑”。

[④] 听:出句煞尾字,音tìng,去声,仄。《平水韵》属“二十五径”。

[⑤] 栖迟:《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朱熹《诗集传》:“栖迟,游息也。”西晋袁宏《后汉纪·光武帝纪七》:“夫以邓生之才,参拟王佐之略,损翮弭鳞,栖迟刀笔之间,岂以为谦,势诚然也。”

[⑥] 背世:与世俗主流相左。三国·魏·曹植 《七启》:“予闻君子不遯俗而遗名,智士不背世而灭勋。” 见前诗《九月十日偶书》:“背世返能厌俗态,偶缘犹未忘多情。”

[⑦] 浏亮:乐声清脆明朗,西晋·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李善注:“浏亮,清明之称。”

[⑧] 碎:唐·李贺《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宋·欧阳修《临江仙》:“池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宋·黄庭坚《和仲谋夜中有感》:“纸窗惊吹玉蹀躞,竹砌碎撼金琅璫。”“碎”字用得极为响亮,极为惊心,又极为哽咽,饱含诗人难以言表的痛楚。

[⑨] 留连:留恋不止,依恋不舍。三国·魏·曹丕《燕歌行》之二:“飞鸟晨鸣声可怜,留连顾怀不自存。”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⑩] 露华:露水。唐李白《清平调》(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评析:古人咏物多有所寄托,盖咏梅者寄狷介孤芳之性情、咏松柏者表坚劲不屈之节操、咏莲菊者赋清白块然之雅趣……李后主之咏秋莺亦概莫能外,但他所咏的“秋莺”绝不同於“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草长莺飞”“自在娇莺恰恰啼”之春莺,而是酷肖少陵“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以及坡公“飘渺孤鸿影”的失群之鸟,孤寂凄冷之心境可以相见。因此,托物言志是本诗的最大特点,但托物言志也有高低工拙之分,读罢后主的这首诗我们不会产生如对李商隐《泪》这篇作品的反感和困惑,现录义山诗其下:

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从题目来看,很明显是在咏泪,但问题是咏“泪”无异於咏“愁”这样的抽象事物,因此诗人就不得不用典故来铺陈这种“景语”和“情语”都难以具象化的概念性客观实体。不过以虚喻实却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如秦观《浣溪沙》:“自在飞花轻若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一反诗词中以实喻虚的思维惯性,应该算是诗词创作的个例了。 回到后主的这首咏物诗,我们不难看出,此诗纯用“赋体”,不事雕琢,以简驭繁,以明白晓畅的诗句表现了囚徒生活的苦楚,让人产生无限的同情悲悯,也许这正是王国维评价他说的“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因此才如此感人至深,教人神思黯然。因之,本诗是咏物诗中的佳作无疑了。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