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所述
六经辨证就是以六经病症作为诊断的纲领,根据不同病症在人体内脏器官、经络、气血的不同反映,说明病变部位、疾病性质、体内正邪两气的盛衰、病情可能发生的变化等情况,并提出适合的治疗方法。
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
太阳
《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证二类。经证为邪在肌表的病变;腑证是太阳经邪不解而内传于膀胱所引起的病变。
阳明
《伤寒论》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伤寒三日,阳明脉大。”“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衣,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清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阳明病,汗出多而喘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凡出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等证,就叫阳明病。阳明病分经证和腑证二类;阳明经证是邪在胃中的病变;阳明腑证是邪在大肠的病变。
少阳
《伤寒论》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
凡出现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细等脉证,就叫少阳病。少阳证是邪在肝胆的病变。
太阴
《伤寒论》说:“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鞭。”
临床上凡是出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脉缓弱等证,就叫太阴病。是脾虚湿盛,病在脾经病变。
少阴
《伤寒论》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少阴病是六经中最后层次和最危重的阶段,多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少阴病是邪在心肾的病变,分寒化热化二种。
厥阴
《伤寒论》说:“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时安者,此为藏厥。”“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发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厥阴病在临床上可归纳为四类:上热下寒证: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为上热证;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下寒证。厥热胜复证:为四肢厥逆与发热交错出现。厥逆证:就是四肢厥冷,轻者不过腕踝,重者可越过肘膝。
下利吐哕证:热利下重为湿热下利;下利谵语为实热下利;下利清谷为虚寒下利。干呕、吐涎沫、头痛为寒饮呕吐;呕而发热为发热呕吐;哕而腹满为里实哕逆。
六经辨证是哪六经
六经辨证就是以六经病症作为诊断的纲领,根据不同病症在人体内脏器官、经络、气血的不同反映,说明病变部位、疾病性质、体内正邪两气的盛衰、病情可能发生的变化等情况,并提出适合的治疗方法。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
六经辨证顺序口诀
口诀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东汉张仲景于公元三世纪初撰写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其间张仲景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六经辨证是治疗各种急性热病的一种辨证方法,其包括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种类型,而六经...
胡希恕的六经辨证观
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之三阳,以及太阴、少阴、厥阴之三阴。六经实质上是证,来源于八纲。八纲:即表、里、半表半里,以及阴、阳、寒、热、虚、实。六经与八纲紧密相连,如表阳热实即是太阳,表阴寒虚则为少阴等。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六经分篇:《伤寒论》以六经分篇,通过六经来辨别病位...
六经辨证和经络辩证的有什么异同?
六经辨证,始见于《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六经辨证,】它以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
如何真正掌握六经辩证
六经辨证以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为纲,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症状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和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两大类,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进退及其相互传变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外感病各个阶段的病理特征。其中,抗病能力强、病势旺盛...
第四讲:什么是六经及六经辨证
六经是指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这六类经脉,六经辨证是中医分析和治疗疾病的重要理论基础。以下是关于六经及六经辨证的详细解释:六经的概念:定义:六经指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这六类经脉,每类又分为手足两经,共十二经。功能:十二经内连脏腑,...
六经辨证口诀
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条经脉而言。伤寒病开始时,风寒之邪从皮毛腠理而入,再循经脉深入脏腑,发病过程有特定规律。中医描述为由表入里,正气渐衰的过程。六经病的传变,往往与正气、邪气、治疗、体质等因素有关。张仲景《六经辨证》作用和地位:六经在《伤寒论》中,对于辨证...
关于中医六经辩证和主证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中的核心内容,源于张仲景的理论。它以阴阳为总纲,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作为辨证纲领,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对外感病进行分析辨别,并用以指导临床治疗。太阳病证治主要包括:“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凡是出现发热、恶寒、...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这六者按照阴阳大小怎么排列?
在《伤寒论》中,仲景提出了六经辨证,分别对应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和厥阴。这些经络的排列,实际上反映了中医理论中阴阳学说的应用。从阴阳大小的角度来看,排列顺序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太阳位于阴阳体系中的第一级,代表最大的阳气。太阳之下,是阳明,代表次一级的阳气。
确立六经辨证论治纲领的医家是
1、六经辨证是一种源于《黄帝内经》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它以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为纲领,将人体疾病分为六个证候类型,分别是三阳证和三阴证。2、六经辨证的概念和来源,六经辨证是根据六经的生理病理特点,以六经为纲领,将人体疾病分为六个证候类型,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