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被谁逼死的古书上有记载?

如题所述

从司马迁著史至今,屈原因政治忧愤而投汨罗江自沉的动人故事被人们广为流传。而其中唯一的证据,就是诗人那首被放逐以后所写的《怀沙》。诗中称,自杀的方式已然确定,那就是向江中忿然一跃,去拥抱(“怀”)江底柔软的泥沙。对此,早在30年代胡适先生就曾提出质疑,认为《怀沙》一诗中的许多话语并不符合屈原的模式,很可能是后人根据他自杀的传说而炮制的一篇伪作。

那么,屈原究竟是怎么死的呢?目前,在海内外的学者和历史学家当中,“屈原死于谋杀”的说法十分流行。在屈原生活的年代,许多人有谋杀他的嫌疑,如他的政治宿敌令尹子兰、佞臣靳尚等等,但屈原已遭贬放,除非有极特殊的原因,否则他们没有必要再去杀害这个在政治上已经毫无指望的人。这样看来,屈原最终不过是一场秘密爱情的牺牲品而已。

屈原在爱情生活上的浪漫性是人所共知的。他写过大量的情诗,其中《湘夫人》最令人关注,因为屈原对她投入了异乎寻常的眷恋与爱慕。从诗中可以推断,此女美貌惊人,而且比屈原拥有更高的地位;她因为种种限制无法与屈原公开见面,而只能和他在荒郊野外秘密约会。符合这三个条件的女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其实“湘夫人”三字已是暗示,“湘”就是楚国;“夫人”,即楚王的妻妾。

屈原与其宠妃的暖昧关系被怀王知道后,促使他以政治名义放逐屈原,使人再也无法与郑袖见面。十几年后,楚怀王驾崩,为防止屈原与郑袖的关系卷土重来,楚国王室遵照楚怀王的遗命,派人对屈原进行了捕杀。追杀事件的发生地就是今天的汨罗江,兵士们最终在江边抓住了屈原,将他刺杀后装进袋子,捆紧了之后压上石块投入江心,演出了一幕残酷的历史悲剧。

还是有百姓目击了这一谋杀过程,但在当时的暴政下他们必须委婉地说出真相,于是导致了“端午节”的起源:在纪念另一个楚国英雄伍子胥的日子(五月初五)里,举行哀悼屈原的祭礼,用赛龙舟隐喻当时追杀屈原的激烈场面;用包粽子来隐喻屈原被投入江中的悲惨事实——糯米饭象征着屈原的肉体,粽叶象征着装他的袋子,粽丝象征着捆扎他的绳索;而把粽子投入水里,则象征着屈原被人淹死的真相。

历史,被掩藏在了风俗的背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16
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和宠臣上官靳尚是陷害屈原的罪魁祸首。

长大以后的屈原,成为通晓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知识的人才。他看到楚国日趋衰落,主张对政治进行一番整顿革新。由于才能出众,他曾一度被楚国的怀王任命为左徒(仅次于宰相的官职)。他对怀王提出过许多改革意见,还为楚国制定了一套变法方案,名曰《宪令》。但屈原生性耿直,不愿在邪恶势力面前屈服。他所提出的革新主张,也触犯了那些守旧贵族的利益。所以他遭到了楚国旧贵族的忌恨。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和宠臣上官靳尚是陷害屈原的罪魁祸首。他们对楚怀王说了许多屈原的坏话,造谣说屈原太自高自大了,根本不把楚王放在眼里。楚怀王是个刚愎自用的人,听了谗言不禁怒火万丈,立刻撤了屈原“左徒”的职务,把他降为只管王室祭祀事物的“三闾大夫”(三闾指楚国景、昭、屈三家贵族),改革也被勒令停止了。

此后屈原不断遭到贬斥,最后竟被放逐到汉水北岸,永远不许回到楚国首都郢。这时,楚国也越来越弱,后来完全成为被强邻秦国摆布的附庸。楚怀王上当受骗被秦国捉去当了俘虏。公元前278年,楚都鄂也被秦国占领。这两件事给了屈原重大的打击,在汉水北岸流浪期间,他的头发完全白了,身躯也越来越瘦弱。他把满腔悲愤写成诗歌表达出来,这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天问》和《离骚》。《天问》一共提出了一百七十二个问题,向天控诉不平。《离骚》的“离”,是受离间的意思;“骚”,是忧愤和不平。全诗三百七十三句,叙述了屈原的家世、才能和治理楚国的理想,怒斥了楚王的昏庸和贵族们祸国殃民的罪行。屈原流放期间,她的姐姐女媭经常陪伴着他,劝慰他,但国家的灾难太深重了,屈原丝毫不能减轻心中沉重的负担。他在诗中表示决不和腐朽势力妥协:“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还表示一定至死保留自己的节操,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为了表示自己的精神和肉体永远是清白的,他一天三次到故乡的一条溪边去洗濯他的帽缨,这个溪以后便被叫做“濯缨泉”。人们还在当年屈原站立的地方,建造了一座桥,桥名“濯缨桥”。

郢都被秦军占领后,屈原悲愤欲绝,决心以死来表达他的爱国爱民之情。终于在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这天,他怀沙抱石,投进了波涛滚滚的汨罗江。这一年他六十二岁。
第2个回答  2013-07-16
他是自杀,<史记>上有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