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只有皇帝才有谥号吗?那么,有贬义的谥号吗?举个例子吧,谢谢.

如题所述

谥号不是皇帝独有的。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总的来说,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贬义的谥号如: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

扩展资料:

历史上获得贬义谥号的皇帝:

1、隋炀帝

隋炀帝杨广(569~618年4月11日),本名杨英,小字阿摐,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隋朝第二位皇帝(604—618年在位),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嫡次子。

北周天和四年,生于长安,封雁门郡公。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率军消灭陈朝,谋划夺嫡事宜。开皇二十年(600年),册立为皇太子。

仁寿四年(604年)七月,正式即位。在位期间,修隋朝大运河,营建洛阳(东都)、迁都洛阳,改州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

频繁发动战争,例如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穷奢极欲 ,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天下大乱,导致了隋朝崩溃覆亡。

大业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发动江都兵变,杨广为叛军所缢杀。隋恭帝杨侗追谥明皇帝,庙号世祖;唐朝追谥为炀皇帝 。

2、汉灵帝

刘宏(157年,一作156年-189年5月13日),生于冀州河间国(今河北深州)。东汉第十一位皇帝(168年-189年在位),汉章帝刘炟的玄孙。

刘宏早年世袭解渎亭侯。永康元年(167年)十二月,汉桓帝刘志逝世,刘宏被外戚窦氏挑选为皇位继承人,于建宁元年(168年)正月即位。

刘宏在位的大部分时期,施行党锢及宦官政治。他又设置西园,巧立名目搜刮钱财,甚至卖官鬻爵以用于自己享乐。

在位晚期,爆发了黄巾起义,而凉州等地也陷入持续动乱之中。中平六年(189年),刘宏去世,谥号孝灵皇帝,葬于文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谥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22
谥号,就是王、公、卿、大夫( 自汉代起则是皇帝、大臣、亲贵、士大夫) 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按传统说法,谥号起始于周,比庙号要早八百年,而谥的范围也不限于帝王。
秦朝皇帝无谥号( 亦无庙号) ,对大臣也不赐谥。及至汉初又恢复谥法。先帝下葬前由礼官议谥,嗣皇帝定谥。 后各朝代遵循汉制。

1,未死而谥的特别例子是有的: 楚太子弑父,谥父为灵,岂料其父尚未瞑目,虽然不能开口说话,却急巴巴地睁着眼睛似有所语: 太子即改谥为成( 史称楚成王),他这时才瞑目。
2,生而得谥的例子有:‍卫灵公因卫国发生变乱而逃亡到邻近的诸侯国,北宫喜与析朱鉏帮助他平乱归国,卫灵公如愿以偿,喜不自胜,为了褒奖平乱功臣。竟别出心裁,立即赐北宫喜谥为贞子、析朱鉏为成子( 子是爵位) 。
3, 亲贵、大臣死后赐谥,唐宋有议驳制度,即由太常博士议上,若名实不相符,给事中可以驳奏再议; 明清则由礼部拟谥,皇帝核定,礼部有时也会多拟几个以备皇帝选择。朝廷赐谥,很多时都是有褒有贬的,有的还既扬善、又不讳恶。例如唐代萧瑀谥号贞褊,贞表示他端直,褊表示他多猜疑。美谥亦可追夺,如秦桧死后,宋高宗赐谥忠献,意思是褒扬他危身奉上、智质有圣,至宋宁宗
时追夺原谥论,改谥缪丑,那是指斥他名实相悖、怙威肆行。明清的情况则较为特别,规定礼部奏请才能得谥。换句话说,获得请谥者必是朝廷眷念怜惜之臣,其谥号自然没有贬意,只不过赞美程度有轻重之别。 亲贵、大臣死后赐谥,唐宋有议驳制度,即由太常博士议上,若名实不相符,给事中可以驳奏再议; 明清则由礼部拟谥,皇帝核定,礼部有时也会多拟几个以备皇帝选择。

4,私谥私谥始于东汉。私谥不出于朝廷,而由门人、故吏为著名文士学者所立,如东晋陶渊明的私谥是靖节征士,北宋林逋的私谥为和靖先生,世称陶靖节、林和靖。卫灵公因卫国发生变乱而逃亡到邻近的诸侯国,北宫喜与析朱鉏帮助他平乱归国,卫灵公如愿以偿,喜不自胜,为了褒奖平乱功臣。竟别出心裁,立即赐北宫喜谥为贞子、析朱鉏为成子( 子是爵位) 。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谥号,为中国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此外,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一些邻近国家亦有使用。

根据对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表明,迟至周穆王前后,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谥号的做法已比较多。古代除对帝王可以称呼其“谥号”外,称呼大臣、学者名流的“谥号”也是一种尊重的称呼;有些人的谥号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如曾文正(曾国藩)、岳武穆(岳飞)、陶靖节(陶渊明)等。

贬义的谥号即恶谥,是后来才有的——人们渐渐觉察到,有些帝王大臣不是好人,有一些还很可恨。如“周厉王”,在“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7-21
不止皇帝,谥号,为中国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有褒的美谥,怜的平谥,贬的恶谥三种。
美谥如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
恶谥如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
平谥如怀,悼,哀,闵,殇,有点同情的意味;
由于恶谥是对死者的批评,这在古代是比较反感的事情。所以北宋做出规定:不立恶谥,只作美谥,平谥。
比如:汉文帝、汉武帝时好谥号,隋炀帝是恶谥,而宋神宗比较特殊,说明他这个人没法评价,说好不好、说坏不坏。
第4个回答  2013-07-22
隋炀帝的“炀”就是贬义的,虽然他有抱负,也勤政,修运河,开创科举制度,三次亲征朝鲜,修建当时世界最大的东都洛阳城,他在位的短短十多年里,接二连三举行大工程,发动国际战争,妄图在有生之年大有作为,最后搞得劳民伤财,天下大乱。他老爸创立的隋朝也败在他手里,后来的高祖李渊给他上的这个“炀”,就是讽刺他。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