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折柳送别”的说法,因为柳树是“留”的谐音,能够表达相思的感情。()

如题所述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说法,因为柳树是“留”的谐音,能够表达相思的感情。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折柳送别这其中的杨柳是代指两种事物。一种就是真正的塞外杨柳树,还有一种就是折柳曲。暗示戍守边关将士思乡的心态。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后人用折柳隐晦离愁之情,也有暗示思乡之情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李白)。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折柳”之缘由

常见的解释是,“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但是,这种解释我们感到很单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折柳送别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习俗,恐怕不是一个“谐音”就能解释清楚的。

因此,古代就有人从另外的角度探求这其中的缘由。如清朝褚人获在《坚瓠广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

这种解释是很合理的。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别的人,到了异地后,随遇而安,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这一说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

词语出处

1、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

2、无名氏《别诗》: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此为较早之思行人而折柳之诗。

3、王之涣《送别》云: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4、韩翃《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5、敦煌出土唐代民间曲子抄本《望江南》: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者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最初因相思而咏柳,后来送别时折柳以示相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