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炼字的角度‘一’字为什么用的好?

如题所述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文化宝库中,古诗词是熠熠生辉的明珠。它注重遣词造句,讲究反复推敲,它对语言简洁、准确和传神等方面的要求,比其他文学作品对语言的要求更高,可谓近乎苛刻。因此,这一颗颗灿烂耀眼的明珠中,有许多因语言的精心锤炼而成为后人推崇备至的文学典范。这些古诗词往往只一字一词的独特运用,就使境界顿生,新奇醒目,让人怦然心动,百般品味而经久难忘。 一、回顾经典走近炼字: 师:不知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我们曾经学过一篇课文——《推敲》? 生:是有关贾岛推敲的故事吧。 师:对。还记得这个故事的内容吗? 生:记得。故事说的是贾岛独自骑着毛驴返回长安。半路上,他想起自己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后来,竟然闯进了韩愈的仪仗队中。后来韩愈问他为何冲撞的仪仗队,贾岛贾岛就把自己写诗的事告诉了韩愈,并说自己正在犹豫不决,不知道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韩愈告诉他还是用‘敲’字更好些。 师:那“敲”比“推”好,好在哪儿呢? 生: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一首凝练的诗,往往妙用一字,全诗生色,这就是炼字,即诗人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从以上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人写作诗歌其实是非常讲究炼字的。 二、体会感悟亲近炼字。 师:炼字如此之重要,那么,有无规律可循呢?其实精妙的炼字有一个特点,它貌似违背生活常识,却在不寻常中彰显精彩。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我们曾接触过类似的范例。例1 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宋朝诗人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而关于这句名句的由来还有个故事呢。 据说,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当宰相后,决心改革,推行新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坚决反对,没几年就被罢了官。他在京城闭居无聊,决意回南京去看看妻儿。 第二年春天,王安石由汴京南下扬州,又乘船西上回金陵(令江苏省南京市),路过于京口(令江苏省镇江市)到了隔江相望的瓜洲时,船靠码头,不再走了。他站在船头上,极目西望,但见青山隐隐,江水滔滔,春风绿野,皓月当空,触景生情,更加怀念起金陵钟山(又名紫金山)的亲人来了。他走进船舶,拿出纸笔,略一思索,就写了一首题名《泊船瓜洲》的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到”不妥,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 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他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那个“绿”字,王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 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后来许多谈炼字的文章,都以他为例。 师:听完故事,你试一试,将“到、过”这些字带进诗中和“绿”比较一下,看看读起来效果有何不同? 生:我觉得“春风又到江南岸”中这个“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改为“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还是这个“绿”字的确用得好,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 师:是啊,原来这个“绿”字是一个表颜色的形容词,用在诗中是吹绿的意思,变成了动词,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风一般只能以听觉和感觉辨别,但春天却是和风,吹面不寒,过耳无声的。现在用“绿”去描写它,化不易传达的听觉、感觉为视觉,即见春风的到来,又表现出春风到后江南水乡的变化,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 例2 师:再如,宋祁《木兰花》中的名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照理说,春意该对应“浓”字,可作者为什么不用,偏偏选用了这个“闹”字呢? 生:我想作者用一个“闹”字,是把杏花当做人来写,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吧。 师:“红杏枝头春意闹”,词人咏出了这一绝唱。如果说这一句是词作的点睛之笔,还不如说是词人心中绽开的感情花朵。“春意”是只可感知,不可听闻的。春天来了,红色的杏花挤满枝头,诗人就在这幅春景图上着一“闹”字,用拟人手法,把它写活了。这一“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难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这个字给予了高度评价:“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由此看出,名诗佳作诞生的背后,是许多诗人的炼字佳话。“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是诗人卢延让锤炼语言的真实写照,“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是“苦吟”诗人贾岛的肺腑之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更是诗圣杜甫的不懈追求。 三、用心品味炼字魅力。 (一)魅力一——传达准确的诗意。 例1:《早梅》 齐己 屏显:“前村深雪里,昨夜( )枝开。” 师:知道括号里应填什么字吗? 生:“一”。 师:将这个字带进去读一遍。 生: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师:最初作者用得是“数”,后听取了诗人郑谷的意见改为“一”。你能说说改为“一”好在哪吗? 生:题目是《早梅》,指早春开的梅花,数量少,用“一”能突出早梅的特点。 这一例中,“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被誉为“东风第一枝”,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据说,诗人郑谷把齐己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深为叹服,便拜郑谷为“一字师”。可见,巧炼一字可以传达出准确的诗意。 (二)魅力二——突出事物特征。 例2: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屏显:“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诗人为什么不说‘鲜花三月’而用‘烟花三月’呢? 生:为什么呢?老师。 师:烟字为形容阳春三月柳絮飘飞的样子,如同烟波一样。作者妙用一字,将阳春三月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尽现眼前。 例3:白居易《暮江吟》 屏显: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师:你能发现用的精妙的字吗? 生:当然是“铺”了。 师:诗名为《暮江吟》,所写的当是傍晚时分的景色,这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用“铺”字还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安闲、舒适的感觉。其实诗中“瑟瑟”二字也用得好。诗人观察非常细致,江水在夕阳映照下,受光多的地方,现出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把傍晚江面细波粼粼、光色变化的景象写得非常形象。 由上述两个例子我们不难发现,炼字可以准确地突出事物的特征。 (三)魅力三——营造氛围,创造意境。 例4:王维 《使至塞上》 屏显:“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师:这句诗被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你能发现这句诗中用的妙的字吗? 生:是不是“直”呀? 师:对。还有一个字——“圆” 生:落日本来就是圆的,没什么特别呀。 师:你的疑惑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也曾提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可是,书中还写到“可是你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这“直”字,表现了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展现一种寂寞苍凉之境。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直”,“圆”映衬在万里戈壁之上,给人一种苍茫之感,营造了一种塞外辽阔苍凉的意境。 可见,炼字可以营造诗歌的氛围,创造深远的意境。 (四)魅力四——传情达意,表达主旨。 例5:林升的《题临安邸》 屏显:“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这句诗中哪个字用得精妙? 生:熏。 师:那么“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的“熏”怎么理解? 生:“熏”是“吹拂”的意思。 师:诗人为什么不说“暖风吹得游人醉”而用“暖风熏得游人醉”呢? 生:因为“熏”字给我们一种醉醺醺的感觉,这些权贵们整天在西湖边听歌赏舞,不务正业,不顾老百姓的死活。 师:作者通过一个“熏”字透过字面去再现诗句背后宏大复杂的历史背景,还原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熏出了权贵的纸醉金迷,熏出了百姓的饥不裹腹,熏出了一个抛国仇家恨于脑后、弃黎民百姓于不顾的南宋皇朝。诗人林升用一个极具感情色彩的“熏”字表达对只知寻欢作乐、忘记国耻家恨的南宋权贵们的极大不满。所以,炼字是为了更好地为诗人传情达意,表达诗歌的主旨。 我们结合诗歌内容和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品味出诗人炼字的妙处,便能真切地感受到炼字的魅力。炼字是古人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而传达准确的诗意、描绘生动的形象、创设恰当的意境、抒发独特的情感则是古人追求的目的,当然,古人炼字,有时一字有一用,有时一字有多用,我们不能拘泥于一种作用而忽略了其他的好处。而我们如果能够从一字出发,把握准确的诗意,赏析生动的形象,体会恰当的意境,感受独特的情感,就已深得古诗鉴赏的真谛。 四、深入探究会炼字。 师:刚刚我们体会完了炼字的妙处,不知同学们有没有留心,古代诗人一般都注重在哪些字上下功夫呢?也就是说诗人炼字,大多锤炼哪一类的词语?我们来回顾一下刚刚赏析的诗句。 屏显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生:有动词、形容词、数词等。 师:这是主要的三类。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为何在这些词上反复锤炼。如“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富有动态,生动形象。一个动词用得好,笔下的形象就能活起来,描写的景物就能动起来,从而使作品令人百读不厌。又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和“圆”是形容词,体现了意象特点,营造了意境。其实,诗歌中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的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再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一”是数词,这里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从文学特别是诗歌的角度来看,数词似乎是枯澡乏味的。其实不然,优秀诗人的笔就仿佛是童话中一根可以使沙漠涌出绿洲的魔杖,那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由此可见,古人写诗是“一花一叶见世界,一字一词总关情”啊! 炼字是我国古代诗人孜孜不倦的创作追求。我们平时在阅读古诗的时候,关注到这些作者精心为之的得意之笔,细细品读,便会发现一字一词实乃一世界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06
一枝”写数量。此梅先于百花而开,又先于众梅而放,所放又非全树,而是“一枝”先颖、生机乍泄,更是早中之早。由此可见,这“一”字,虽属数的概念,但在表现“早梅”二字的命意,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点出了梅中之早梅的超越领先的不凡神韵。从音韵来看,“一”字读起来也更清脆响亮,诗味更浓。两句是对早梅绰约风姿的具体描摹,而诗人的爱梅之情,也从中和透出
哥们别忘了采纳啊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