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洋泾浜英文

什么叫洋泾浜英文?

“洋泾浜”在上海话里多泛指学得不伦不类的人或语言。上海人以前把中国化的英语就称为“洋泾浜”英语。说到洋泾浜,就要从洋泾说起。
  洋泾是上海旧时的一条小河浜,在黄浦江的东西各有一条。浦东的洋泾上世纪二十年代就已经填平。我们通常所说的洋泾浜都是指浦西的洋泾。洋泾从今延安东路轮渡口附近接受黄浦江的水,西流到周泾(今西藏南路),1840年之前,这一带荆棘丛生,是上海老县城北郊的主要墓地。1845年英租界建立,南界就是洋泾,1849年法租界建立,其北界也是这里。英租界在北岸修筑了沿河的“松江路”,法租界同样修筑了南岸的“孔子路”。所以这里作为上海英法租界的界河,迅速热闹起来。上海最早的京戏馆“满庭芳”(今广东路靖江街)和“丹桂茶园”就出现在这里。上海第一家大型近代茶楼“丽水园”(今自然博物馆)也在这里。另外,上海道与租界的协约也多以《洋泾浜××章程》为名称。因此,洋泾浜也泛指洋场和租界。洋泾浜是英法租界的分界河,也是上海县城到英租界的必经之地,所以洋泾浜上当时有很多桥。从东到西有:头洋泾桥或外洋泾桥(今延安东路外滩立交桥处),二洋泾桥(今四川路与四川南路接点),三洋泾桥(今江西中路和江西南路接点),三茅阁桥(连接棋盘街即河南中路与北门外大街即从人民路到延安东路这段的河南南路的接点,因原来有一道观“三茅阁”而名),带钩桥(也称打狗桥,据说因靠近狗市场而名),郑家木桥(今福建中路和福建南路的接点,也称陈家木桥,外人叫泰勒氏桥,均以附近居住的名人而得名),东新桥(浙江中路和浙江南路的接点)和西新桥(云南路和八里桥街的接点,因东新桥和西新桥是洋泾浜上最晚建立的桥,所以叫“新桥”)。
  由于这里是界河,所以很多犯罪人员就借英法租界和华界的边缘地带,逃避抓捕。又由于各方都不愿出资疏浚河道,维修桥梁,所以19世纪80年代起这里就是秩序混乱,污染严重。于是,经各方商议,与1915年填平了洋泾,拆除了所有的桥梁,把松江路和孔子路合并,称为“爱多亚路”,1945年命名为“中正东路”,解放后改为“延安东路”。至今这里作为河流的标记越来越淡薄,只有东新桥,由于公交公司一直作为一个车站名字,而保留了下来。
  上海租界设立后,原来在香港、澳门、广州以及南洋的洋行纷纷在上海开设分支机构,随之一些作为买办和职员的广东人也到了租界。他们用粗通的英语充当贸易中间人,于是在洋泾浜附近出现了一种语法不准,带有中国口音的英语,称为“洋泾浜英语(Yang King Pang English)”。同时上海其他籍的商人为了争取与外商直接达交道,纷纷学习英语。一些出版商也乘机赶印了一种以中文读音注音的英文速成手册,直接就叫《洋泾浜英语手册》。所以洋泾浜又特指用中文音译的英文。开始洋泾浜英语多以广东地方的发音为准,以后随着宁波商人的大量涌现,逐步以宁波方言发音来注音。例如下面的竹枝词,就要用沪语或宁波官话发音才能辩明意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06
上海延安东路多层高架路
简直是当年“洋泾浜”的复活
缓缓地汇入黄浦江
洋泾浜本是上海黄浦江一条支流的河名,曾是英、法租界的界河,后被填没筑路,即今天的延安东路。

“浜”是小河沟的意思。宋代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上·城邑》:“观於城中众流贯州,吐吸震泽,小浜别派,旁夹路衢。”明代李翊《俗呼小录》:“绝潢断港谓之浜。”清代魏源《东南七郡水利略叙》:“三江导尾水之去,江所不能遽泄者,则亚而为浦……泾、浜、溇。”茅盾《大旱》:“港或浜什么的都干到只剩中心里一泓水。”

“泾”,本意专指泾水。渭水支流。有南、北二源。北源出宁夏六盘山东麓固原县,南源出甘肃省华亭县,至平凉县境合流后,又东南流入陕西省,至高陵县入渭河。《说文》:“雍州其川,泾汭。”《周礼·职方氏》:“泾以渭浊”。成语如:泾渭分明。泾、渭二水,一清一浊,虽合流汇聚,却清浊分明。泾河水清,渭河水浊,两水在会合处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是非分明。

“泾”在吴方言中泛指沟渠(irrrigation canals and ditches)叶圣陶《一课》:“一条小船,在泾上慢慢地划着,这是神仙的乐趣。”

“洋”字与所在地段为外国租界有关。

从“洋泾浜”3个字的本义来看,3个字都是通名,而无专名,所以可以断定,原来应是一条无名小河,成为英国、法国租界的界河之后,才有了“洋泾浜”的名称。

1983年的上海延安东路
上海洋泾浜出黄浦江的河口(今延安东路外滩),在租界时期,这一带是外轮经常停靠的码头。外国商人与码头搬运工人之间的接触交流需要,促使一些中国工人学习了少量英语词汇,以应付沟通的需要。这种情况,在上海租界渐成风气,于是产生了一种特别的英语:使用英语词汇,以汉语语法为主,语音上受上海话影响,没有性、数、格等变化。这种混杂的英语,被成为“洋泾浜英语”,也简称“洋泾浜”。

范敬宜先生说到过几个“洋泾浜”例子,较能说明洋泾浜英语的状况:

例一:租界内的外国主人回家,见玻璃窗打碎了,问中国仆人缘故,仆人很流利地用“洋泾浜”回答:“inside吱吱吱,outside喵喵喵,glass克郎当!”洋主人一听,哦,原来是猫抓老鼠闯的祸。

例二:洋行老板让中国司机到大光明电影院买电影票,司机空手而归,说:“Man-mountain-man-sea,today-no-see,tomorrow-see,tomorrow-see,same-see(人山人海,今天不看了,明天看吧——明天看,一样看)。”

这些自造的临时用的“洋泾浜英语”外国人都是听得懂的。
第2个回答  2014-09-18
混了大量英语的上海话或者混了大量上海话的英语,都叫洋泾浜,因为清末民初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通商口岸,前往中国的外商又以英商居多。抗战以后洋泾浜上海话/英语就基本消亡了,但是在中国语言学上,“洋泾浜”可以泛指混有大量外语词汇、却又没有形成一套母语体系的本国语言(当年上海通行洋泾浜话,但上海人之间还是讲上海话)

实际上中国的洋泾浜语言现在也有,一个是香港的粤语,混有大量的英语词汇。还有就是海外留学生、华侨常说的:“对于这个phenomenon,你要换一种method思考。”这种,有的甚至开始影响到中国内地一些大城市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