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节度使是什么

如题所述

节度使是一个官名,其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军区书记和司令职位。

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

《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卷唐纪二十六有载: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丁酉,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自讷始。景云二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

节度使制度之所以形成,是有几个很重要的原因。

    唐均田制度的崩溃。

    从高宗、武后以来,均田制渐趋破坏,流民、逃户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玄宗时期曾采用很多种办法试图解决。一是重申均田法令,严禁流徙;二是检括客户,听其所在落籍;三是招募流民客户充军。在这几种办法中,前两种都失败了,而募流民客户为兵的办法虽能诱得“通逃者”“争出应募”,暂时解决了社会问题,却使这批人渐渐成为雇佣兵而不可卒去。于是,由于均田制度的崩溃,导致了唐兵制从府兵的征兵制,向募兵制演化。

    巨大的扩张机器无法继续运行,唐代边疆形势开始由攻转守。

    节度使制度的开端,是从唐开元天宝年间所设立的缘边节度使。这和当时的边疆形势是分不开的。在这以前,唐在厉兵秣马击败了东突厥之后,实际上对外用兵一直都是保持着旺盛着扩张进攻的。唐初先后击破了东突厥,薛延陀,降伏漠北诸部,设立都督府; 此后,又打败西突厥,灭高昌,于其地设立州县治理,奠定了唐朝辽阔的疆域。但进攻的步伐还没有停止,显庆年间又平西突厥贺鲁,设立二都护府统其地。又在新疆以西,波斯以东的地区分置都督府十六、州七十二,县一百一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27
 节度使之设立,可上溯到高宗景云年间。这时它所统领的军队主要还是府兵和兵算等征
  点制军队,只是当边疆上逐渐增设久镇长征之兵时,它所统领的军队素质才为之一变。
  但就其权限来说,仍基本上未超过唐初的都督:“都督掌管诸州兵马、甲械、城隍、镇
  戍、粮禀,总判府事。”只是节度使作为诸军统帅,所领兵力更为广大些罢了,人们往
  往把节度使兼支度营田使看成是“有其财赋”的证据,实则不然。支度使是管军资粮购
  的事务官,“凡天下边军有支度使,以计军资粮仗之用。每岁所费,皆申度支会计,以
  长行旨为准”。支度使由节度使兼任时,一般由副使、判官主其事。屯田或营田是为了
  解决边军粮食供应问题,“凡军州边防镇守,转运不绝则没屯田,以益军储”。这种办
  法自汉代已然,不足以说明节度使独立的财政权力,至多只是表明节度使仅仅有权调配
  本镇的军费开支而已,而军资的支付则必须以中央度支所定“长行旨”为准。这里就出
  现了采访使这一概念。
  采访使全称采访处置使,始置于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3),前身是唐初不时派遣的巡察
  等使。贞观十五年,分天下为十道,朝廷巡抚使、存抚使的派遣络绎不绝,由于位轻职
  微,所以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于是在景云二年(711),朝廷设置二十四都督府,每
  个都督府相当于省长的地位,但由于考虑到权柄太重,容易造成太阿倒持的状况,所以
  这一实行办法还是搁浅了。但是由于领土内人口的急剧增加,所以在开元二十一年,关
  于设立更高一级的地方官又重新被提上了日程,张九龄奏请设立了十五道采访使,朝廷
  要求采访使“准刺史例入奏”,到开元末年,采访使的权限已经是“许其专停刺史务, 元和年间方镇图
  废置由己”了。
  初期的采访使是没有军队的,政权与军权没有合二为一,一样不可能形成尾大不掉的局
  面。天宝年间采访使和节度使的区域划分并不完全吻合。常常是一个地区又有节度使又
  有采访使。但是随着边疆战争剧烈化,多元化指挥难以胜任,于是终于出现了采访使与
  节度使逐渐归一的状况。
  天宝九年,安禄山在已经是平卢节度使加范阳节度使的情况下,兼领河北采访使,终于
  可以做到一方军政财务自己一把通抓。在安史之乱时期,由于玄宗下令给予各道节度使
  自调兵食、总管内征发,任免管内官吏等权利,采访使的权限已经被节度使架空。
  所以在乾元元年(758)下诏,罢省采访使,改为观察处置使。此后,这个职务例由节度
  等使兼任,藩镇的军权和行政督察权彻底合而为一。
  唐代藩镇割据的格局,到此才正式形成。
  唐节度使一词出现甚早,意为节制调度。东汉安帝永初二年 (108),梁懂受命主持西方军事,为诸军节度使。曹魏景元四年 (263),魏军伐蜀,由司马昭指授节度。唐代也很早就用此语以明确指挥权限,如唐太宗李世民为秦王时,任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蒲城河北诸道总管及东讨诸府兵均受其节度,但尚未用作职衔。唐代节度使渊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持节都督出征时是一军统帅,屯驻时是军区首脑,对所统将领及州郡长吏都有节制以至生杀之权。南北朝时,刺史大都加持节都督,辖区既狭,权任亦轻,北周及隋改称总管。隋荆、益、并、扬四大总管辖数十州,事权很重,但只管军事。隋炀帝杨广废总管,唐初恢复,仍称都督,而自贞观以后,内地都督府并多省罢,惟军事活动频繁的地区尚存,以统州、县、镇戍。
  镇戍是经常性的防御据点,比较分散,兵力单弱,故每遇战事发生,必须由朝廷另行调发府兵、兵募,派遣大将统率出征或备御。这些大将称为行军总管;规模较大的战役,又设置行军元帅或行军大总管统领诸总管。早在唐初,已在军事要地留驻部分征行军队,并每年派遣士兵轮番戍守。唐高宗、武后时期,突厥、吐蕃、契丹强盛,屡次入掠内地,战事频繁。为了加强防御力量和改变临时征调的困难,这类屯戍军设置愈多,并逐渐制度化,形成有固定驻地和较大兵力的军、镇、守捉,各自置使。军、镇、守捉使是差遣的,还保留征行的组织。与此同时,行军大总管也逐渐演变成统率诸军、镇、守捉的大军区军事长官,原来有"行军"含义的"道",如葱山道、交河道、昆山道,也演变为大军区的道,如朔方道、陇右道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7-27
节度使是唐朝中期设立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节度使上任时八面威风,皇帝亲自派员为他饯行,属下州县官吏举行隆重的仪式迎接。彩楼高耸,旌旗招展,鼓角齐鸣。节度使骑在高头大马上,由武装仪仗与五彩缤纷的旗帜簇拥而来,象征着权力的“双旌双节”高擎着,各州县官吏在道路两旁恭恭敬敬地施礼。 唐朝沿袭隋朝的制度,在重要地区设总管,后改称都督,管理几个州的军事。 公元711年,唐睿宗任命贺拔延嗣为河西节度使,才开始有节度使的称号。后来,朔方、陇右、河东等边镇也相继设置了节度使。节度使管辖数州,总揽辖区内的军事、民政、财政,权力极大。 公元755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率领15万军队发动叛乱。但此后唐朝统治者不但没有接受教训,而且在内地也普遍设立了节度使。节度使的辖境有的三四州,有的十余州,称为藩镇。他们凭借手中的实力,不听朝廷命令,割据自立,这是唐朝后期社会动乱的重要因素。五代时,节度使更加专横跋扈。 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收回兵权,节度使渐渐成为皇亲国戚、将帅大臣的荣誉头衔,没有实权。元代时,废除了节度使的称号。
第3个回答  2013-07-27
 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 唐睿宗景云二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
第4个回答  2013-07-27
奉上百科一份 很全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