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下于人,必有所求。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是:将要有求于人,就要先居于人下。

出自春秋左丘明的《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节选原文:

齐侯将唁公于平阴,公先于野井。齐侯曰:“寡人之罪也。使有司待于平阴,为近故也。”书曰:“公孙于齐,次于阳州,齐侯唁公于野井。”礼也。将求于人,则先下之,礼之善物也。

译文:

齐景公准备在平阴慰问昭公,昭公先到达野井。齐景公说:“这是寡人的罪过。”让官吏在平阴等待,是为了就近的缘故。《春秋》记载说“公孙于齐,次于阳州,齐侯唁公于野井”,这是合于礼的。将要有求于人,就要先居于人下,这是合于礼的好事。

扩展资料

《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代以后才多称为《左传》

《左传》它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

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作品中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相传是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曾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

又作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他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成为中国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历代帝王对左丘明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左丘明的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山东泰安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左丘明。

《左传》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史书的编纂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左传》为后世所提供的春秋及其以前阶段之大量的思想史、经济史、社会史以及其它学术史的重要资料,是此前或相同时期的任何其它一部史所难以企及和不能比拟的。它对于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大事的可靠记载,填补了空白,有助于后人对中国古代文明进程的全面了解,弥足珍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左氏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10

礼下于人,必有所求的意思是向人行礼,一定是有求于人。

出处: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将求于人,则先下之,礼之善物也。”

翻译:

即将有事求人帮忙,必须低三下四,向人行礼,会更有帮助。

扩展资料:

礼下于人,必有所求收录于《名贤集》。

《名贤集》是我国古代对儿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蒙学教材之一,具体作者不详,从内容上分析,是南宋以后儒家学者撰辑。

它汇集了孔、孟以来历代名人贤士的嘉言善行,以及民间流传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治学修德等方面的格言谚语,有些还渗透了佛、道两教的因果报应等思想,其中不乏洞察世事、启人心智之句。

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让人凡事应从长计议;“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劝人言语之间要相互尊重;而“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则道尽了人间的世态炎凉。

《名贤集》为南宋以来流行在民间的一种通俗读物。里面收集了一些格言、诗句、谚语等。其中有些内容属封建说教,有些还渗透了佛、道两教的因果报应等思想。

《名贤集》以历代名人贤士的名言善行,讲述了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名贤集》以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组成,易诵易记,读之朗朗上口,其间集有不少成语、格言,是古代流传很广的启蒙读物。

《名贤集》辑者不详,学者们认为是宋代以后的一位儒家学者。它是一部旧时很流行的童蒙读物,但其内容实际与童蒙无关,主要是辑录关于为人、治家、处世的格言或谚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

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对社会都有影响,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人对世态炎凉的认识及相应采取的对策。此书在民间广为流传,因此版本较多,文字往往多有不同。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7-18
一个人无原无故的对你好,他一定有什么事有求于你。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7-18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要以为别人对你好是理所当然...自己想一下自己有什么特别之处...还是...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