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无内,大而无外的意思

这是道德经上的,请大家帮我找找小而无内,大而无外的意思 ,又很多悬赏分哦

这句话出自庄子的《庄子•天下》,而不是道德经

出自:战国时期庄子的《庄子•天下》

原文: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译文:

大到极点的东西已经没有了外围一说,叫大一;小到极点的东西已经没有什么不能包容得了,叫“小一”。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本书是庄子在宋国做漆园吏时期创作的。

《庄子》一书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原有内篇七篇、外篇二十八、杂篇十四、解说三,五十二篇,十余万言。

郭象删减后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存三十三篇,大小寓言二百多个,六万五千九百二十字,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杂篇十一。该书包罗万象,对宇宙生成论、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价值、批判哲学等都有详尽的论述。

庄子明确否定礼教社会政治制度以及虚假文化生活,在政治上主张不同于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生成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

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是解释此原理的内涵,从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宇宙空间。

透过对宇宙运行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形态的束缚。

道家从维护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在经济理论、社会实践方面创立了“齐物”的思想观点,但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12
意思就是最大的没有边际,
最小的也没有边际,
至就是最的意思,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这两句话都是现
在所谓的“分析命题”。它们对于实,都无所肯定,因为它们对于实际世界中什么
东西最大,什么东西最小,都无所肯定。它们只涉及抽象概念,就是名:“至大”
、“至小”。为了充分理解这两个命题,有必要拿它们与《庄子·秋水》篇的一个
故事作比较。从这种比较中明显看出,惠施与庄子在某一方面有许多共同的东西。

这个故事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河水很大,河伯(即河神)欣然自喜,顺流
而东行,至于北海。他在那里遇见了北海若(即海神),才第一次认识到,他的河虽
然大,可是比起海来,实在太小了。他以极其赞叹羡慕的心情同北海若谈话,可是
北海若对他说,他北海若本身在天地之间,真不过是太仓中的一粒秭米。所以只能
说他是“小”,不能说他是“大”。说到这里,河伯问北海若说:“然则吾大天地
而小毫末,可乎?”北海若说:否。……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
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
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他接着下定
义,说最小“无形”,最大“不可围”。至大、至小的这种定义与惠施所下的很相
似。

说天地是最大的东西,说毫末是最小的东西,就是对于“实”有所肯定。它对
于“名”无所分析。这两句都是现在所谓的“综合命题”,都可以是假命题。它们
都在经验中有其基础;因此它们的真理只能是或然的,不能是必然的。在经验中,
大东西、小东西都相对地大、相对地小。再引《庄子》的话说;“因而所大而大之
。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同上)

我们不可能通过实际经验来决定什么是最大的、什么是最小的实际事物。但是
我们能够独立于经验,即离开经验,说:它外面再没有东西了,就是最大的(“至
大无外”);它内面再没有东西了,就是最小的(“至小无内”)。“至大”与“至
小”。像这样下定义,就都是绝对的、不变的概念,像这样再分析“大一”、“小
一”这些名,惠施就得到了什么是绝对的、不变的概念。从这个概念的观点看、他
看出实际的具体事物的性质、差别都是相对的、可变的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2-24
  意思就是最大的没有边际, 最小的也没有边际, 至就是最的意思,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这两句话都是现 在所谓的“分析命题”。它们对于实,都无所肯定,因为它们对于实际世界中什么 东西最大,什么东西最小,都无所肯定。它们只涉及抽象概念,就是名:“至大” 、“至小”。
第3个回答  2013-08-12
小东西里面没地方,大东西外边没地方
第4个回答  2013-08-12
小时没内在,大了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