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为什么选择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

要求有自己的观点,字数在100—200之间。

楼主你好!思想是政治经济的反映,统治阶级总是根据现实统治的需要选取治国思想。从秦朝到西汉,统治者在采取哪家思想治国的问题上摇摆不定,法、道、儒纷纷登场,秦始皇用“法”,“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压制;西汉初先用“道”,后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被独尊。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汉初用“道”:主观上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欲图长治久安;客观上由于长期战争,汉初经济贫困,经济残破。汉武帝“尊儒尚法”: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也利于社会的稳定,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两点认识:①统治者采用哪一种思想治理国家,取决于统治者的主观认识和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分析秦汉时期的治国思想,不能脱离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状况。②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统治者初步形成了一套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模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01
汉代儒家思想称天赋皇权,极符合当时汉帝说的汉家"马上"得天下,但不能"马上"治天下所以巩固皇权是第一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刘彻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秦汉之际,遭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摧残的儒家逐渐抬头。陈胜、吴广起义后,有些儒生参加了反秦斗争,如孔子后裔孔甲一度为陈胜的博士。西汉初年,著名儒生叔孙通被任为太常,协助汉高祖刘邦制订礼仪。惠帝四年(前191)废除《挟书律》,进一步促使诸子学说复苏,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比较活跃,其中儒、道两家影响较大。

汉初,由于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统治阶级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因此,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当时,五经博士仅为具官待问,在政治上并未得到重用。然而儒、道两家在政治、思想上的斗争相当激烈。

武帝即位时,社会经济已得到很大的恢复和发展。武帝依靠文、景两代积累的财富,大事兴作。与此同时,随着地主阶级及其国家力量的强大,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也逐渐加重,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因此,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而居于统治地位。
第2个回答  2013-08-01
原来以道家思想为中心的无为而治,觉得已经不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以儒学为主体和外壳,杂揉各家思想,以阴阳五行学为哲学原理建立起具有神学色彩的新儒学体系,用“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天授”、“三纲五常”、“春秋大一统”等观点,将君主统治影射到天道上,天不变道亦不变,为帝王的统治提供了理论根据。董仲舒的学说是从维护汉朝的大一统出发的,他援引“春秋大一统”之精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把封建的大一统说成是天经地义不容更改之事。他认为应该损抑诸侯,尊王襄夷,一统乎天子,并使四海“来臣”。为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法宪制度和的秩序结构”提供了初步模板、打下了牢固的基础,遂。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8-01
儒家主张仁政,老百姓不喜欢暴政,以仁政治天下,社会稳定,安居乐业,当然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