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物理学家长冈半太郎

Nagaoka, Hantaro
日本物理学家长冈半太郎(Nagaoka Hantaro,1865-1950)1903年12月5日在东京数学物理学会上口头发表,并于1904年分别在日、英、德的杂志上刊登了《说明线状和带状光谱及放射性现象的原子内的电子运动》的论文。他批评了汤姆生的模型,认为正负电不能相互渗透,提出一种他称之为“土星模型”的结构——即围绕带正电的核心有电子环转动的原子模型。一个大质量的带正电的球,外围有一圈等间隔分布着的电子以同样的角速度做圆周运动。电子的径向振动发射线光谱,垂直于环面的振动则发射带光谱,环上的电子飞出是β射线,中心球的正电粒子飞出是α射线。

这个土星式模型对他后来建立原子有核模型很有影响。1905年他从α粒子的电荷质量比值的测量等实验结果分析,α粒子就是氦离子。

需要:
详细解释下他的发现
他个人的资料(图片)
附带些关于原子和原子中央核的相关知识
谢谢,急需!
满意答案后重谢.

根据长冈先生的休学 (昭和四十二年二月 1967年2月)
  在人的一生中、有的时期自己的生活道路是被决定的。不过至少会有那么一次,我们不得不自己去选择该走哪一条道路。尽管这么说,当然也不一定都有让自己决断的机会。比方说,按照父亲的意见来做,或者自己没有判断能力的小时候,道路基本是被决定的,或者因为经济上的原因,不可能走到自己希望的道路等等,这样的情况,在过去是非常多的,即使现在也不少。
  象我这样幸运的人,因为在可以接受大学教育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还在高中就学时,就能根据自己的意思,来决定作为物理学者的一生。那是大正末期(1925年前后)的事情。对我来说,那并不是很难的决断。
  与此相比,比我所生活的年代更早的年代,特别是明治二十年以前(1888年以前),面对青年期的人们,选择作一个科学者,并非很容易的事。
  这其中的原因是,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有了很多先辈的日本科学者。与此相反,明治二十年以前,要么是向外国的学者学习,要么是追踪外国的研究成果,除此之外,几乎没有做什么其他事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30
1903年12月,日本物理学家长冈半太郎(H.Nagaoka,1865—1950)提出了土星结构的原子模型。因为他认为在正电球内部,负电子自由运动而不受阻碍,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把负电子看作是几何学中的点,那么什么问题也没有了,但这决不是物理学的观点。长冈描述了一个电子环,形式上与土星环相似,电子环的半径构成了原子的线度,而正电球则缩成一个较小的粒子,位于环的中心。但是长冈没有说明这个粒子的线度。为了说明这种结构模型的原子具有力学稳定性,长冈借用1857年麦克斯韦解释土星结构稳定的理论来解释,这当然是欠妥的。后来长冈认为这种土星结构的原子模型具有合理性,而不具有真实性。

没想到你们会学这么难的
第2个回答  2013-07-30
  在那个时代,选择了作为科学者的青年们的心境究竟是怎样的呢?
  因人,因学科而异,当然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同,但是,跟我们所处年代的情况不是有相当大的区别吗?这样的事情,很久以前我一直漠然不虑。
  可是就在最近,我从保存下来的非常有趣的文献中知道了与此有关的情况。
  那是长冈半太郎先生去世数年前,八十五岁时写作的开成中学讲演的原稿,题目是「中学毕业后的指南」。其中有下面的段落。
  「我们那个时代,在进入大学前的予备校也就是现在的高中,是不分文理的,与今天相比还是有一些选择的余地的,我当时在选择上相当的痛苦。(中略)
  进入大学一年后,稍微了解了一些欧美所作的研究事项,但是自己对别人做了以后再去追赶不感兴趣,也没有从外国输入学问再向日本人宣传普及的志向。
  「必须加入到研究者的群体里,如果不能开启学问的先河,生为男人就是没有志气的」从此,我就立下了作一个物理学研究者的志向,到现在也没有大的变化。
  」
  大正末期和明治二十年的时候是有很大不同的,在下面的文章里很清楚地表现出这种不同。
  「先弄明白东洋人是否善于作研究,然后再慢慢制订将来的方针,我想这是上策。我的人生还富有很多个春秋,即使浪费一年的时间来调查这件事,我认为损失也不大。如果是我弄错了,将来就会遭遇到不可弥补的损失。所以我决然提出休学一年,调查一下与支那的科学有关的事项。
  」
  一开始,我刚看到这篇文章时,不禁感到非常惊愕。
  二十岁不到的青年,为了决定自己的前途,决然地浪费大学时期的一年时间。
  这不是常人所能想到的。即使想到了也决然不能付诸行动。
  下面的文章里大学生长冈半太郎叙述了他在一年的休学其间的调查结果。
  「与支那有关的浑天仪(天文观测机),历法,指南车(黄帝),北光的观测(山海经),都属于有史以前。
  
第3个回答  2013-07-30
  在那个时代,选择了作为科学者的青年们的心境究竟是怎样的呢?
  因人,因学科而异,当然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同,但是,跟我们所处年代的情况不是有相当大的区别吗?这样的事情,很久以前我一直漠然不虑。
  可是就在最近,我从保存下来的非常有趣的文献中知道了与此有关的情况。
  那是长冈半太郎先生去世数年前,八十五岁时写作的开成中学讲演的原稿,题目是「中学毕业后的指南」。其中有下面的段落。
  「我们那个时代,在进入大学前的予备校也就是现在的高中,是不分文理的,与今天相比还是有一些选择的余地的,我当时在选择上相当的痛苦。(中略)
  进入大学一年后,稍微了解了一些欧美所作的研究事项,但是自己对别人做了以后再去追赶不感兴趣,也没有从外国输入学问再向日本人宣传普及的志向。
  「必须加入到研究者的群体里,如果不能开启学问的先河,生为男人就是没有志气的」从此,我就立下了作一个物理学研究者的志向,到现在也没有大的变化。
第4个回答  2013-07-30
这个结论是错的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