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清朝的事情无论大小!!!

我最近要写本清朝的小说,所以想搜集一下有关知识。。。从康熙立太子那年到雍正继位那年。。谢谢。酬劳很多。。
如果没有清朝的,唐朝的也行,从李世明即位前的。。。谢谢
发到1029336641@qq。com
第一次立太子到雍正即位前的,扯什么孙中山啊,!!!

好吧~清朝对吧?反清么?反清吧~反清才有未来,中山先生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只有反清才有未来,所以,让我们一起来一场清穿反清吧~~偷偷告诉你,我就在写清穿反清噢~~
1639年,崇祯十二年正月初,崇德四年,皇太极命多尔衮南下劫掠,多尔衮向西自北长城绕过一路南下,奸淫掳掠无恶不作,直捣山东,屠城济南,俺们大济南百万个老少爷们就顷刻间死翘翘了……当年的惨状可以参考南京大屠杀,只不过不同的是,南京的高官显贵们都在得到消息的前一刻逃走了,但咱们大山东的官员们全部尽忠尽责了。学政兼山东巡抚宋学朱,山东布政使张秉文(尼玛居然是张英的大伯,张廷玉的~),、山东学政邓谦、历城知县韩承宣、按察副使周之训、兵备道郑谦、盐运使唐世熊、都指挥冯馆、济南知府苟好善、同知陈虞允等大小数十名官员统统献身,真是……
好吧,家乡史介绍完了,在和你讲讲其他省市的屠杀案哈~
辽东屠杀
天命九年正月,努尔哈赤下九次汗谕,清查所谓“无谷之人”,并谕令八旗官兵“应将无谷之人视为仇敌”,“捕之送来”,最后于正月二十七日下令:“杀了从各处查出送来之无谷之尼堪”。[1]
天命十年十月初三日,努尔哈赤指责汉民“窝藏奸细,接受札付,叛逃不绝”,命令八旗贝勒和总兵官以下备御以上官将,带领士卒对村庄的汉人, “分路去,逢村堡,即下马斩杀”。
“时奴贼既得辽阳,辽东八站军民不乐从胡者,多至江边…… 其后,贼大至,义民不肯剃头者,皆投鸭水(鸭绿江)以死。”朝鲜 《朝鲜王朝实录》
掠夺虐杀汉族奴隶
崇祯十一年冬至十二年春,清军在畿辅、山东一带掠去汉民四十六万二千三百馀人,崇祯十五年冬至十六年夏,清军又「俘获人民三十六万九千名口」。(《清太宗实录》)满清入关後,继续劫掠人口。 顺治二年八月辛巳日谕兵部「俘获人口,照例给赏登城被伤之人。」(《清世祖实录》)
汉人奴隶遭受非人的虐待,大量自杀。康熙初年,「八旗家丁每岁以自尽报部者不下二千人」(《清史稿》),仅自杀的汉人,在满清入关前後几十年间,就不下10万人。被虐待致死的,更不在少数。
由於满清的疯狂虐待,大量汉人奴隶逃亡,「只此数月之间,逃人已几数万。」(《清世祖实录》)
满清统治者为了制止逃往,强化其1626年颁布的《逃人法》,顺治帝颁订:「有隐匿逃人者斩,其邻佑及十家长、百家长不行举首,地方官不能觉察者,俱为连坐」。顺治六年又改为「隐匿逃人者免死,流徙」、「再行申饬,自此谕颁发之日为始,凡章奏中再有干涉逃人者,定置重罪,决不轻恕」(《清世祖实录》)
扬州十日
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发生在清军攻破扬州城后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的事件。由于当时南明将领史可法对清军的殊死抵抗,在同年四月廿五日(5月20日),清军攻占扬州后,当时大雨倾盆,多铎宣布在扬州城内进行了屠杀。当时的幸存者王秀楚所著《扬州十日记》中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名“扬州十日”。
清军攻破扬州城后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大肆屠杀,史载:“诸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藉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初四日,天始霁。道路积尸既经积雨暴涨,而青皮如蒙鼓,血肉内溃。秽臭逼人,复经日炙,其气愈甚。前后左右,处处焚灼。室中氤氲,结成如雾,腥闻百里。”后来由城内僧人收殓的尸体就超过了80万具。
嘉定三屠
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发生在清军攻破嘉定后,清军将领李成栋三次下令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的事件。
“市民之中,悬梁者,投井者,投河者,血面者,断肢者,被砍未死手足犹动者,骨肉狼籍。” 清兵“悉从屋上奔驰,通行无阻。城内难民因街上砖石阻塞,不得逃生,皆纷纷投河死,水为之不流。”“日昼街坊当众奸淫。”有不从者,“用长钉钉其两手于板,仍逼淫之。”,“兵丁每遇一人,辄呼蛮子献宝,其入悉取腰缠奉之,意满方释。遇他兵,勒取如前。所献不多,辄砍三刀。至物尽则杀。”(《嘉定乙酉纪事》)
昆山大屠杀
昆山县人民杀该县清委知县阎茂才,起兵反清。七月初六,清军破城,随即屠城,士民死难者达数万人。
「总计城中人被屠戮者十之四,沉河堕井投缳者十之二,被俘者十之二,以逸者十之一,藏匿幸免者十之一。」(《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五一兵纪),「杀戮一空,其逃出城门践溺死者,妇女、婴孩无算。昆山顶上僧寮中,匿妇女千人,小儿一声,搜戮殆尽,血流奔泻,如涧水暴下」!((研堂见闻杂记))
江阴惨杀
“满城杀尽,然後封刀。……城中所存无几,躲在寺观塔上隐僻处及僧印白等,共计大小五十三人。是役也,守城八十一日,城内死者九万七千馀人,城外死者七万五千馀人。”《江阴城守纪》
常熟大屠杀
“通衢小巷,桥畔河干,败屋眢井,皆积屍累累,通记不下五千馀人,而男女之被掳去者不计焉。”“沿塘树木,人头悬累累,皆全发乡民也。”(《海角遗编》)
湘潭大屠杀
1649年正月二十一日清军攻入湘潭,南明督师何腾蛟被俘。清郑亲王济尔哈朗下令屠城,“屠至二十六日封刀,二十九日方止”。湘潭城中百姓几乎全被杀光,城中不满百人。”(康熙三年《湘潭县志》
南昌大屠杀
1648年,金声桓、王得仁在江西起兵抗清,七月初十清军包围南昌。次年三月间,南昌城陷,清军屠城。
“妇女各旗分取之,同营者迭嬲无昼夜。三伏溽炎,或旬月不得一盥拭。除所杀及道死、水死、自经死,而在营者亦十余万,所食牛豕皆沸汤微 ?集而已。饱食湿卧,自愿在营而死者,亦十七八。而先至之兵已各私载卤获连轲而下,所掠男女一并斤卖。其初有不愿死者,望城破或胜,庶几生还;至是知见掠转卖,长与乡里辞也,莫不悲号动天,奋身决赴。浮屍蔽江,天为厉霾。”(徐世溥《江变纪略》)
潮州大屠杀
“纵兵屠掠,遗骸十余万”,揭阳县观音堂海德和尚等收尸聚焚于西湖山,将骨灰葬在西湖南岩。福建同安县屠城死难5万余人,梵天寺主持释无疑收尸合葬于寺东北一里之地,建亭“无祠亭”,墓碑上则刻“万善同归所”。
广州大屠杀
“甲申更姓,七年讨殛。何辜生民,再遭六极。 血溅天街,蝼蚁聚食。饥鸟啄肠,飞上城北。 北风牛溲,堆积髑髅。或如宝塔,或如山邱。五行共尽,无智无愚,无贵无贱,同为一区。”(《祭共冢文》 王鸣雷),“可喜屠广州,孑遗无留;逸出城者,挤之海中。”(倪在田《续明纪事本末》)
《广州市宗教志》:“清顺治七年(1650年),清军攻广州,‘死难10万至70万人。’在东郊乌龙冈真修和尚雇人收拾屍骸,‘聚而殓之,埋其馀烬’合葬立碑”。
意大利籍耶酥会士卫匡国(Martin Martini,1614~1661)在《鞑靼战纪》中记述:“大屠杀从11月24日一直进行到12月5日。他们不论男女老幼一 律残酷地杀死,他们不说别的,只说:‘杀!杀死这些反叛的蛮子!”
荷兰使臣约翰纽霍夫(John Nieuhoff)在其《在联合省的东印度公司出师中国鞑靼大汗皇帝朝廷》一书记述:“鞑靼全军入城之后,全城顿时是一片凄惨景象,每个士兵开始破坏,抢走一切可以到手的东西;妇女、儿童和老人哭声震天;从11月26日到12月15日,各处街道所听到的,全是拷打、杀戮反叛蛮子的声音;全城到处是哀号、屠杀、劫掠;凡有足够财力者,都不惜代价以赎命,然后逃脱这些惨无人道的屠夫之手。”
南雄大屠杀
1649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清军抵达南雄,年三十除夕晚上清军放火焚烧鼓楼,趁明军慌乱救火之际,攻入城内。对南雄县民大肆屠杀,“大清平、靖二藩克雄城,民尽屠戮,十存二三。”(乾隆十八年《南雄县志》)[6]
“ 家家燕子巢空林,伏尸如山莽充斥。....死者无头生被掳,有头还与无头伍。血泚焦土掩红颜,孤孩尚探娘怀乳。(清军文书陈殿桂,《雄州店家歌》)
大同屠杀
“清人所至,无不狼藉,尸则无完肤,人则无完发,烧杀抢掠,乃贼人之便饭矣。
然后呢这毕竟是前清,他们坐稳了江山还屠杀就是神经病了,于是便开始了奴役统治,比如你家女儿出嫁前必须给满大人睡了才能嫁人,你们几个人弄个诗会就叫造反,随便下江南睡女人劳民伤财,居然还用强奸的(江苏镇江事实)!尼玛这是皇帝该有的教养么,说什么除了我生的和生我的都能操,四库全书毁的书比修的都多,要不然,被梁启超作为开启国民思想自由的书籍诸如原君焚书等书在清末才从日本传回来,那是国产欸~明末三大思想家的大作,对,没错的,就是那个喊出“君主,天下之大害也”的家伙,还有那个顾炎武居然写了一本假象限制君权的政治制度的书……我可以负责任的讲,要是没有满清入关,我大中华依旧是中央之国,世界无法企及的高度……等等,俺个外行就不多说了,总是,你要是看了这些还写拥护清朝的书,我只能,只能问你,你是不是满人啊?对啦,听说那个写清穿拥清的雁九是蒙古人,但是满人对蒙古人更残酷,进行减丁之策,就是讲啊,你们部落的人口标准就XX人,多出来的,无条件屠杀,懂了么,这就是万恶的满清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3-17
康熙这一辈子可以说是业绩辉煌,如果也象我们去今天这样选劳模、评先进的话,中国历朝历代封建帝王中,康熙帝绝对是数一数二。但美中不足的是,康熙生的历史轨迹中也有两处败笔。一是肇兴大小十余次严酷无情的文字狱,残暴地打压文人士子反满排满的言论著作,钳制汉人的思想:二是传位的问题弄成了稀里糊涂的一锅粥。
家事、国事、天下事,应该说康熙皇帝都收拾得很不错,唯有帝位传给哪一位皇子这个既是家事,又是国事,也涉及天下事的问题,让康熙百般的聪明智慧,万般的手段技巧都玩不转了,于是这云里雾里的康熙传位之谜,成了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200多年而不衰的悬念,也是今天影视剧及其它文学作品炒来炒去的不朽话题。
雍正勾结隆科多把康熙遗诏“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的说法在康熙死后就已传开了,戏曲、话本、民间传说都这样讲,纷纷扬扬200多年。时至现代,不少海内外知名的史学家在他们的论著中也持此观点,雍正篡位之说似乎已成定论。
然而细细考究此事,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家论著,都拿不出能让人心服口服的第一手证据。与此相反,雍正篡位说中的许多论断都是疑点毕露、矛盾重重。这些疑点与矛盾如果弄不清,那么雍正篡位之说即使传得再久远,演得再热闹,也不过是“戏说”而难成信史。再反回去讲,雍正继位也确实有蹊跷之处,不由得人们不心生疑窦,这就要从康熙立储说起了。
康熙立储
康熙以前历朝历代,储君的确立大多是公开进行的,预立太子是通行的做法,即皇帝在世时就指定了皇位的继承人。对康熙来说,一直拖到临终之前才最后确立由谁继位,实在是百般无奈之举。    
康熙皇帝玄烨是中国的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君主;他8岁登基,14岁亲政,16岁时即刚毅果敢、沉静机智清除了专权妄为的鳌拜集团,此后平定三藩之乱,收复统一台湾,抵抗沙俄扩张,剿灭噶尔丹,改善满汉关系,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社会生产,究心治理水患,学习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守成而兼创业,可谓文治武功兼备。然而就是这么一位英明能干的皇帝却被立储一事搞得悲凉凄楚,焦头烂额。
康熙十四年时,嫡出的二阿哥胤礽立为太子。康熙以太子关系重大,自幼亲自教以诗书,又延请名师朝夕教诲,可说是用心良苦。不料此子长成后却极不成器,不忠不孝,暴戾淫乱,沾染了不少恶习,甚至在随康熙到去围场的路上,半夜三更掀动康熙所居帐篷向里窥伺,行踪诡异,吓得康熙惊恐不安,怀疑太子要毒害于他。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被废。此事对康熙身心造成极大的剌激,曾痛苦扑地,六昼夜未尝安寝。后胤礽复立为太子,不料其仍积习不改,于康熙五十一年再次被废。太子两立两废,而诸皇子又结党营私,相互攻讦,明争暗斗,尽管康熙一再训戒,也无济于事,以致弄得康熙晚年病魔缠身之时,立储之事仍未能决断,数年之内心情郁闷,最后以一张遗诏传位,给雍正的上台留下近300年还讲不清楚的故事。
雍正继位
康熙六十一年,阴历十一月十三日,公历为1722年12月2日,69岁的康熙皇帝病逝于北京西郊的畅春园,遗命皇四子胤禛继位,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与雍正继位的同时,关于他篡改遗诏的说法就传开了。种说法即前面提到的顾命大臣隆科多与雍正勾结将“十”改成“于”。也有的说康熙遗诏是“传位十四子胤祯”,被改成“传位于四子胤禛”。
传说之所以能传开,总有一定的客观基础。雍正继位的合法性之所以受到怀疑,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以一纸遗诏传位这种做法与惯例不合,本身就引人生疑。且康熙是十三日病逝,遗诏是十六日才公开拿出来的。假如康熙生前即将继位人选明令发表,则一切都无话可说。
二是康熙诸皇子中并没有哪-位在康熙生前各方面都表现突出,形成众望所归的局面或占有非其莫属的地位,受到康熙格外的垂青瞩目,能够成为顺理成章的接班人。
三是四阿哥胤禛、十四阿哥胤祯,无论是承嗣大统的实力,还是在父皇心目中的印象均不相上下,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且二人在兄弟中的排序,“四”与“十四”,又相近相似,也是改诏之说得以生成并广为流传的有利条件。
其实改诏的传言也曾传入雍正耳中,在他亲自编写的《大义觉迷录》中就曾提到过此事。但明显的是,他并未拿出有力的证据驳倒这种对其十分不利的说法。相反,他登基后给十四弟改名一事,又引发并强化了这种猜测。
兄弟更名
康熙诸皇子均以“胤”字排行,。雍正当了皇帝,那么他的名字就要避讳,他人姓名中有“胤”字的就要改掉,所以雍正兄弟们名字中的“胤”字一律改成了“允”字,此为避讳,且要改,大家兄弟都改,本无话可说,但令人生疑的是,雍正不仅令“胤”改为“允”,而且单单挑出十四阿哥,把他名字中的“祯”改为“禵”,而且下令所有官书,凡有十四阿哥名字的,一律改。不仅宫书中要改,连皇室的家谱——玉牒上的记载也改了。究其原因,人们自然又联系到篡改遗诏的事。结果呢?想盖住的事非但没有盖住,倒有点弄巧成拙,成了“此地无银三百两。”
档案佐证
就像戏演得最热闹的时候,也就到了快收场的时候一样,流言传得太广了,也一定会有人提出疑问。对雍正篡改遗诏这件事,也有了越来越多的不同看法。
第一、“传位于四子”的“于”字按当时的写法应写为“於”;整句话即为“传位於四子”,或“传位於十四子”,为此,便不会有改“十”为“于”的可能性。
第二、皇帝对皇子的称呼一般都在序数前加上 “皇”字,传位诏书这样正式的官文书更不会例外,所以诏书应为“传位皇四子”或“传位皇十四子”,假如是后一种,改“十”为“于”根本就读不通。
第三、皇帝传位的正式说法应该是立储,皇帝驾崩后,储君继位,不管是先期立储还是临终前立储,撰写诏书时皇帝还都在世,所以不可能写成传位给谁,而应写作立谁为太子。那么如果康熙写的是“立皇十四子为太子”的话,无论如何也改不成“四子”的。
第四、在清代,皇帝发布的官方文书都是驻合壁,也就是既有汉字又在满文。汉字“十四“可以改作“于四”,满文如何改法?
应该说以上四说都有道理,其中任何一样成立,则雍正篡改遗诏之说就站不住脚。
雍正亲眼目睹并亲身感受了诸皇子争夺大位的危害,下决心革除数千年来封建一朝预立太子的惯例实行秘密立诸,亦即皇帝生前将传位遗诏写好,放在木制的精匣之中,匣子外面有一黄呢封套。遗诏有两份,一份放在皇帝身边,出行时随身携带。另一份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之后。皇帝去世后再行公布。
今天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还保存有一份传位遗诏,这是雍正的重孙子道光皇帝所写,诏书中所立的太子奕宁即后来娶了慈禧为西宫的咸丰皇帝。诏书不大,与现在常用的信封相差不多,共两件,右边一件为满汉两种文字,字体工整俊秀。左边一件为汉字,字体已走样变形,显系病中或临终前所书。
先写的一件汉字为:
皇六子奕欣为亲王
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
第三行满文,意与上一行汉字相同
后写的一件只有汉字,加注标点后如下:皇四子奕讠宁著立为皇太子,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赞辅,总以国计民生为重,无恤其他。
这份遗诏虽然出自道光之手,与康熙已间隔了三代,但遗诏的制式、定法不应有太大的变动。且道光继位之时,肯定看过他老子上代皇帝嘉庆手书的遗诏,以此类推,上三位皇帝对自己老子手书遗诏的内容也不会陌生,所以从康熙以后,遗诏的写法应当是一脉相承的。如果这一点能够肯定,那么从道光遗诏的内容来看,上面对雍正改诏的四点疑问中的后三条就都是有根有据的,而雍正矫诏夺位一事便不能成立,那么加在这位皇帝身上近300年的罪名也就可以洗去了。
当然,这份遗诏虽然是珍贵的第一手材料,但它毕竟还不是康熙皇帝手书的那一份,所以对于雍正继位这件事来说,也只能是“佐证”,而不能成为最终定案的“凭证”。
最后再罗嗦几句,眼下位居故宫西华门内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尚饵存有一千多万件清代档案,其中有两百多万件是满文档案,而清朝入关后的顺、康、雍前三朝大量使用的是满文,而今人能识满文的人已了了无几,且具有一定的清史知识而又兼通满文,因而能够翻译这些珍贵满文档案的人更是凤毛麟角。目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专门从事满文档案翻译的专家仅十余名,仅以最简单的翻译要求,给每件档案拟一个简单的标题,考证出作者和官职,这批档案全部译出需要三百年的时间。
也许自即日起之后的三百年内,不定哪-天,就会有人从这浩如烟海的一串一串如毛毛虫般的满文字符中,突然发现出一件宝贝,能够确凿无误地宣示康熙老爷子当年关于传位的真实意愿,那就太让人兴奋了,套用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瓦尔特的一句话:“谁活着,谁就看得见!”
第2个回答  2013-03-17
康熙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在位第六十一年,削平三藩、打败准噶尔贵族噶尔丹、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可谓功勋卓著。他解决了国家大事,却无法解决家庭内部之事。他的后半生一直为立太子之事痛苦不已。  康熙帝共有三十五个儿子,说明他有许多个可能继承人。康熙十四年(1675),年仅二十二岁的康熙帝早早地立一岁多的次子胤乃为太子。胤乃的母亲是康熙帝的孝诚皇后赫舍里氏,生下胤乃当天去世,康熙十分怜惜胤乃,亲自救他识字,每次外出围猎让他跟随身边,同时派汤斌和耿介两位大臣担任詹事府的詹事和少詹事,负责太子的教育和成长。但是,康熙帝没有想到,自己最宠信的大臣明珠与汤、耿二人不和,明珠经常在康熙面前进谗言,不到一年,耿介辞职、汤斌气死。明珠与胤乃不和,当然不希康熙帝的儿子大致分为三派,第一派的中心人物是皇二子胤乃,皇三子胤止在后支持。皇三于是荣妃马佳氏所生,本人没有即位的可能;第二派以皇四子胤真(后来的雍正皇帝)为首,皇十三子胤祥,皇十七子胤礼随同在后;第三派的核心人物是皇八子胤异,附从者有皇长子胤是、皇九子胤唐、皇十子胤我、皇十四子胤题。三派勾心斗角,实力最强的是第三派。  胤乃在诸王子中,算是不错的一个,他会满文、汉文,娴于骑财Q康熙三十五年(1696),康熙帝第二次亲征噶尔丹,胤乃留守北京处理庶务,井井有条。次年,康熙帝亲征宁夏,胤乃再次留守京都,却举止失措激怒了父亲。首先,他动手打了平郡王纳尔泰、贝勒海善、镇国公普奇;其次,抢了蒙古王公进贡的驼马;第三,放纵奶妈的丈夫、内务府总管凌普勒索下人。事实上,皇帝和太子父子间早就出现了感情裂痕。康熙二十九年(1690),皇帝在亲征噶尔丹的旅途中得病,传太子到行在相见,谁知太子对父亲生病漠不关心、毫无忧戚之色,康熙帝颇感寒心,以后借故多次训斥了太子。康熙四十七年(1708),皇帝到口外围猎,途中皇十八子胤介生病,太子竟毫不关心弟弟的病情,并当面顶撞父亲,晚上透过父亲的毡包窥探里头的动静,竟使康熙帝说出这样的话:“朕不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惧不宁。”父子对立到这个地步,废太子只是时间早晚而已。九月十六日,行围尚未结束,康熙帝召集诸王、大臣,历数太子罪状,宣布废太子之位,声泪俱下,最后昏倒在地。太子的亲信被处死。长子胤是受命看管废太子,回京后皇帝命令皇四子胤真同负看管之责。胤真当时仅为贝勒,次年封为雍亲王。康熙帝忧伤过度,于这年冬天大病一场。  皇八子胤异地位上升,他为人干练,与明珠关系不错,康熙命其代理内务府总管一职。太子之位虚悬,成为众皇子竞相追逐的目标,他们各显神通,皇长子找喇嘛诅咒胤乃发疯,直接向皇帝建议立皇八子为太子,若皇帝想处死废太子他愿负责处置。康熙勃然大怒,将长子关押起来,进而对皇八于产生怀疑。不久,他把皇八子革爵关押,附和皇八子的大臣勋贵或被革职或被处死。皇四子胤真的做法刚好相反,他在皇上面前为废太子讲好话,康熙帝称赞他“深知大义”。康熙帝患病期间,他又处处体贴,与众兄弟进呈药方,大获父亲好感。  为根绝诸子间的夺位之争,康熙帝释放了废太子和皇八子,恢复皇八孑的爵位,康熙四十八年(1709),再次立胤乃为太子。但他对长子的刻薄耿耿于怀,胤是一直被幽禁于家中,直到雍正十二年(1734)过世没有再获自由。太子胤乃虽然被废过一次,仍然没有学会谨慎,他为获罪的步军统领托合齐通风报信,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再次被废,被永远幽禁于咸安宫,以后提议复胤乃太子之位的官员均被处死。直到去世,康熙也未明确太子人选。  胤乃二度被废以后,势力上升最快的是皇十四于胤题,他是雍正帝的同母弟。康熙五十七年(1718),胤题被封抚远大将军,主持西北军务四年,康熙帝称赞他“有带兵才能”,被公认为太子的当然人选。与此同时,胤真与父亲关系也颇为融洽,时常奉父命祭祖陵,举行郊礼大典,偶尔处理政务也颇有章法。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康熙帝在畅春园斋戒期间,突生疾病。十二日晚,诸王子齐集畅春园。次日,康熙帝病逝。康熙死后,胤真的舅舅步军统领科隆多宜布遗诏,皇位继承人不是胤题而是胤真,惹起后人议论纷纷,传说雍正帝与科隆多串通一气,下毒谋杀老皇帝,篡改遗诏,把“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  证诸史实,此事不可信,因为清朝宫廷的书写制度,满汉两种文字并用,绝不会只用汉文;并且,照惯例诸皇于应称皇第几子,如皇十四子,绝不会只写“十四子”,遗诏全文应为“皇位传于皇四子”,因此汉文也无法添改。  要解开康熙帝传位于皇四子的谜底,就必须从乾隆帝弘历身上寻找答案。弘历出生于康熙五十年,从小聪明伶俐,深得祖父宠爱,每次围猎,他都要带上这位孙儿。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见到乾隆帝的生母,连连称她是“有福之人”。因此,为了传位给心爱的孙子,而选择孩子的父亲为皇位继承人,顺理成章。  雍正即位后,不急于打击对立派,他封胤乃之子为郡王,封皇八子胤异为亲王。但当政权巩固以后,便着手处理皇位争夺战的遗留问题。皇十四子胤题回京奔丧,留驻康熙帝景陵所在地河北遵化,雍正三年(1725)被降为贝子,雍正四年(1726)被软禁,乾隆朝获释。皇九子胤唐派赴西北接管军务,却不给任何名义,如同充军。雍正三年被捕,次年被改名“塞思黑”,意为狗,在押解回京的途中突然死去。皇三子胤止先是被派去“守护景陵”,后被关押,死于狱中。皇十子胤我因“私自禳祷”罪关人大牢,直到乾隆继位才被释放。势力极大的皇八子胤异,雍正四年被赶出皇族,改名“阿其那”,意为猪,禁闭于宗人府,不久死在狱中。雍正帝对兄弟的打击报复有违孝悌之义,在当时已激起民间的强烈不满,吕留良的《大义觉迷录》引用社会上的诸多传闻,其中就有雍正毒杀父亲,阴谋篡改遗诏等内容。雍正继位遂成一谜。  雍正即位虽只有短短的十四年,一方面继承了父亲开创的基业发扬光大,另一方面也为乾隆帝的统治打下了基础,史称“康乾盛世”,雍正也有不小的功劳。望胤乃掌权。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6-11-30
康熙立太子那年是皇二子胤礽两岁的时候,胤礽出生的时候,康熙的爱后赫舍理氏难产而死,所以康熙在第二年就把皇二子胤礽立为皇太子。

皇太子第一次被废黜后,皇长子急于求得皇太子之位,所以诅咒皇太子,被康熙终身幽禁。
尔后,康熙又复立皇二子。皇太子第二次被废黜后,康熙将其终身圈禁。而皇八子则因为结党而失去康熙的宠爱。

于是,有继承皇位可能的便只有皇四子(雍正)和皇十四子。
这两位皇子都出自德妃乌雅氏。
但皇四子从小被佟佳贵妃(孝懿仁皇后)养大,而皇十四子由其生母带大,所以德妃和皇十四子的感情更好。

关于雍正的即位,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康熙死前并没有遗诏,第二种是康熙死前有遗诏,但是遗诏上说的是传位于十四子,被雍正篡改(更有甚者认为康熙被雍正的人参汤毒死),第三种是雍正即位名正言顺。

如还有需要,可追问。追问

算了,实在是。。。。。。。

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6-11-30
哈哈,小说中可以来年赏玩的闲情逸致
说说康熙瓷器特征:
1、器形敦重古拙,新创器形繁多。琢器的颈部,较其它时期细长,圆器以墩式为主。
2、胎坚质细,缜密似玉,修胎规整,普遍有厚重感。
3、釉面光滑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有早期的青白演变为中期的粉白与浆白色。中期以后至雍正时期又变化为硬亮青釉。
4、青花使用国产珠明料,青花色调翠兰色为主,均有色调深沉,紧贴胎骨的特点。
5、五彩与其它彩器,早期色彩浓重、艳丽,中期渐淡,晚期色调柔和。
6、早期器物口部常涂酱黄釉,一般器口均施一层含粉质的白釉,给人以加厚口沿凸出的感觉。
7、五彩是由红、黄、兰、绿、紫等五个颜色组成。明代 五彩是由红、黄、绿、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组成。以釉上的兰彩,代替釉下青花。还有红、黄、绿、兰、黑组成。康熙时五彩有的增加了金彩,使画面富丽堂皇。
8、这时三彩器较为盛行,有黄地三彩、绿地三彩、紫地三彩、墨地三彩、酱白地三彩、虎皮三彩。此时还有釉下三彩,即由青花、釉里红和豆青三种釉下的色彩组成,它是康熙时期一种特殊品种。康熙抹红,其色为正朱,鲜艳夺目,其官窑彩碗为最佳。釉里红亦为上乘。
9、康熙后期,出现了郎窑红,器物口沿有“灯草口”是从明代永乐时期出现的。
10、康熙时,彩绘人物,多用兰笔勾出面目,甚为耐久,美人两颊又往往晕以淡赫,颇为娇烧。人物衣裙最为生动,树则老干锉费槎榧,花则风枝婀娜。画松为茄色之干, 墨色之针,渲以硬绿,给人以浓翠欲滴的感觉。
11、图案纹饰时代感较强,其画意、笔法、布局、施彩工艺等均有特定的时代韵律。题材为历史典故、人物故事,还有渔家乐、耕织图、海、樵、耕、读等。此外,还有草虫、花鸟、云龙、山水、八仙人、八仙庆寿、八宝、博古、缠枝花卉、楼台殿阁、合合二仙、三星人等。
12、器足,有平足、宽厚圈足、双圈底、二层台底、拱壁底、圈足。
13、康熙时有一种双底大盘,足底有两个圈,在两圈之间,有个深槽,这种双底大盘,比较典型。还有这时的笔筒特点是上下两部分粗些,中腰较细,底面有一圈无釉。
14、康熙宫窑款以书写为主,大多写在器底部,有少数写在器身上,一般为“大清康熙年制”有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民窑器物一般无款,有的器物仅有青花双圈或一秋叶、盘肠等。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