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艺术设计中抽象性特征

解释一下啊,是中外设计史中的问题,要详细资料啊...!!

1、审美性:从原始造型艺术来看,原始艺术的审美特性是逐渐从实用性功能中发展和分离出来的,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的现象,后来才站到审美的观念上来看待它们。一方面,随着工具制作的多样化,导致了工具形式的多样化,从功能性的工具制作,逐渐发展到非功能性的制品(如人体饰物)制作;另一方面,在工具和后来的器皿的某些部分上刻画某些纹饰,于是,逐渐在功能性之外增加了非功能性的即审美的形式因素——形象。形象是一种特殊的审美符号,是艺术主体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行为的外化符号,是对客观现实的真实的和长期作用的一种反映。
2、意识性: 原始社会经历了新旧两个时代,同时也是审美意识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发展过程,也是原始情绪性和朴素观念性美术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旧石器时代,先民们虽未留下可视的图像,但是从他们由于生物体本能而自发的创造性劳动中,可以看到初级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审美意识的萌动,这个时期,是审美的不自觉时期。随着新时期时代的到来,中国美术史上出现了新的篇章,已经进入了审美的自觉阶段。这个时期的美术,具有混沌性的特征。这时期的陶器、石器、雕塑、岩画和地画等都不是纯粹为“美”而创造的,是“生于意识和观念的物化形态,是实用与审美的结合”的原始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创作主体,当原始人的“自我意识”已经趋向成熟,而属于经验世界的心理活动还没有发展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也是不会促使艺术萌生的。在不断征服自然的斗争中,原始人逐渐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一方面,这些经验使他们增加了适应生存的能力;另一方面,他们的求知、求解、求证的心理欲望,又在无数次外界事物的刺激下不断地增长着。外界事物对他们内心的每一次撞击,都不可避免地使他们产生一种解释现实、控制现实的欲望。于是,绘画、雕塑、神话或舞蹈,便成了他们宣泄积蓄已久的情感的媒介和控制的手段。“原始艺术既不是产生于单纯的好奇心,也不是产生于创造性的冲动本身。原始艺术的目的,并不在于去产生愉快的形象,而是把它当作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的实践工具和一种超凡的力量,有时甚至还把它当成了性交中的真正配偶。在各式各样的盛大庆典中,它甚至完全取代了人、动物和事物的作用。它既可以记录和传递信息,又可以对那些不在眼前的事物和精灵施加魔法。”
3、抽象性:由于原始人类在思维和智力方面还未发育完全,因此,在表达某种情绪和观念时,在原始艺术上不自觉地便形成了抽象性的艺术,且具有装饰性的意味,这是在自觉的活动中的不自觉表达,不具有主观性。在原始艺术中,有很多抽象的图形,如几何图形或写实图像的“简化”图形,它们的特点是一眼很难看出这些图形与客观存在物有什么关联。如彩陶中高度抽象了的鱼纹、蛙纹和鸟纹,岩画中的动物、人物“简化”图像。有些研究者认为,抽象应该是与人的特定心理活动相联系的对原型的心理加工过程。意思是说,把原始人对事物的视觉概念分为中心属性和边缘属性两个部分,抽象的过程即是将中心属性析出的过程,表现在艺术作品上便是图像“简化”的过程。“在原始造型艺术中,对中心属性的析出是通过对物象原型的细节或相貌特征数目的减少而实现的。这种相貌特征,也是边缘属性,它通常与物体的自然物理属性相联系。当物理属性被逐渐外化掉,中心属性即逐渐显示出来。如果这一过程在语义是对中心属性的析出,那么,在造型形式上则表现为一系列的图像简化。语义的抽取恰巧获得了形式的简化的援助,或者说语义的抽取与形式的简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这一过程也即是原始艺术的抽象过程。“原始人在再现一个动物时,仅仅是将动物的肢体或某些器官的数目表现出来,或者仅仅用一些轮廓线(几何图形)来表现这些器官的形状、种类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他们在这样做的时候,就是通过物体特征数目即边缘属性的减少而达到基本结构形式的突出。如一只羊的写实图像,其身躯的细节特征较多,有头、身躯、腿,长长的角、尾和勃起的生殖器,而“简化”的图案中,头、身躯及尾都被大大地简化了,只剩下了一个不能再简化的基本图形。原始彩陶上人纹、动物纹和植物纹等,都具有强烈的抽象性、象征性,它不单是装饰性图案,还象征着其心目的神灵。随着原始审美意识的萌芽和发展,自觉审美时代的到来,这种具有抽象性、装饰性的艺术便打上了人的印记,出现了对称、平衡等基本的美的形式因素。从这里,我们可以窥见人类审美能力发展的清晰线索。
总之,审美性、意识性和抽象性贯穿于整个原始艺术,以至影响到以后的青铜艺术、雕塑,甚至影响到中国画以及现代绘画。智慧的祖先创造了如此灿烂的文明。原始艺术是人类童年时期的艺术,是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记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11
设计艺术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设计艺术以最原始形态诞生起就已经决定了。从原始人类的石器、陶器、到青铜器及后来的银器、木器等等器物,从古至今的服装服饰,古今建筑,设计艺术伴随了人类的整个历史。如今,设计艺术作为一种实用性艺术形态,已覆盖了当代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人们的衣、食、住、行,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故有人称设计艺术是“将生活艺术化,将艺术生活化”。

从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设计与我们的生活是如此地密切,以至于我们难以将它们分离。可以这么说,小到一个杯子、一粒纽扣,大到家具、房屋住所,行如汽车、飞机、轮船等等,人们在享用的同时,也有追求审美享受的精神需求。因而,设计艺术兼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性,并以实用功能为其基本属性。

设计艺术包括建筑设计、环艺设计(室内和室外景观)、平面设计、工业产品设计、服装服饰设计、工艺品设计。随着时代的发展,设计艺术已成为一种独立、完整的艺术形式。高品质的物质生活给人们带来高品质精神生活的渴望,这给设计艺术家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只有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更显其生命力。设计艺术的人民性、平民化的呼声在日益高涨。但是,在这个崇尚艺术个性、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设计师们很容易迷失方向,极端追求个人风格,忽视服务对象;不切实际的盲目追崇国外的思想和观念,追求外在形式而忽视功能内涵等设计现象比比皆是。最近,在设计艺术界就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当代设计价值取向的讨论,饶有趣味的是标题为“设计为人民服务”。其文道:“为造就方便、健康和美好的生活而设计,是设计师应具有的社会良知,也是设计师理应追求的境界,设计应该为人民服务……”一直以来,我们也在我们的生活中关注着我国的设计文化,我们或多或少的都会碰到一些令人感到困惑的问题,工具不好使,把手不好用,衣服不能穿,物品包装和内容相去甚远,房屋结构不合理等等,不言而喻,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设计忽略了人的要素。设计的艺术性和功能性怎样定位又如何完美的结合这个基本问题再次被人们关注。

从设计艺术家的角度来看,设计的艺术性和功能性完美的结合是一方面,而如何运用好创作手法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方面。根据我国的实情,结合具体的社会环境和复杂众多的服务对象的背景,创作出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又符合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的设计作品,这是我国的设计艺术家们应该去思考的。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国外现代构成理念在我国掀起了狂澜,传统的设计思想受到了冲击,盲目的追崇导致脱离我国实际。实践证明,我们需要先进科学的思想和理念,也不摒弃优秀的传统。今天,在我国的设计领域,两种观念和手法并存且互相融合及渗透,显然,设计的多元化既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又是客观现实的需要。

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倾向于抽象表达,这是一种以构成为基础理论强调外在形式感的表达。构成基本理论的建立,源于人类对自然科学和哲学认识论的认识,构筑于现代科技美学基础之上,它综合了现代物理学、光学、数学、心理学、美学等诸多领域的成就,带来新鲜的观念要素,并且已成功应用于艺术设计诸多领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构成的抽象设计理念,已广泛应用于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时装设计、舞台美术、视觉传递等等领域,给我们的设计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构成在实用设计的运用,给人们带来的视觉享受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的,我们较熟悉的国外的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国内的上海经贸大厦、东方明珠,流畅的线条,简洁的造型,颇具现代美感。构成理念中的抽象元素,还常常被运用到家具、生活日用品和工业产品中的电话、家用电器中,我们已经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了这种由现代高科技和现代艺术观念带给我们的物质和精神的享受。而另外一种美,则是相对于现代构成的传统装饰的美,意大利古城佛罗伦萨的传统建筑及雕塑使人感受到这样的美,是一种古老传统文化的洗礼,绵长,古老,深厚。

传统的装饰构成艺术,表现细腻、生动,倾向于写实表达,相对于西方构成艺术更加具有感性的成分,较多的是体现在设计中的装饰上,其形式特征源于古代及传统装饰艺术,历经提炼形成体系,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在工艺美术领域起到了主导作用,广泛运用于我国纺织、服装、印染、陶瓷等装饰上,如:面料图案、服装图案等,这种朴实而感性化的倾向写实表达,在我国已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与西方构成艺术相比,它更具广泛性。我们在考虑设计的价值取向时,不能忽略了这点。我们应该承认,平面构成理论是高科技的产物,其涉及的知识结构方面,内容和形式都相对开放而多元,尤其在素材方面,涉及广阔的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在今天,大多数国家的设计教育体系皆如此,诸如“人体工程学”、“三大构成”,构成了今天的设计理论的基础,成为设计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内容。而传统装饰则相对封闭, 内容到形式均有一定制约性,虽然也讲究形式感,具有一定的抽象因素,但却是建立在具象基础之上的。西方现代设计中的平面构成,以其特有的视觉形态和构成方式带给人们一种特殊的视觉美感,其形态的抽象性特征和产生不同视觉引导作用的构成形式,组成严谨而赋有节奏律动之感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秩序之美,理性之美,抽象之美。平面构成的创作过程,自始至终伴随的是一种理性的情感体验,而传统装饰图案的相对制约性,使其题材相对具象,形式规范,但这种源于生活、源于自然的抽象,展现的却是一种生动的感性之美。不言而喻,其图案的创作过程中,情感体验是带有明显的感性特征的。不同的艺术观念和不同的艺术手法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效应,抽象和具象,感性和理性,都能引起人们不同的共鸣。在应用设计中,应适时选择艺术表达方式,以更好地达到设计目的。

我们的设计文化应该是中国整体文化及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发展趋向,应该是建立在符合国情的审美价值取向之上。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设计文化的源泉, 是中国设计文化个性品质的基础,是设计艺术家的立足点,要将我们的设计文化与之结合起来,很好地把握住“民族感”、“时代感”。在高科技发展和综合利用的今天,东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都在相互碰撞,相互融合,我们的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也随之改变。
第2个回答  2013-04-11
别人的 沦为看看 你有用没

浅议原始艺术的审美性、意识性和抽象性作者:罗 枫艺术教育 年1期 字数:3927 字体: 【大 中 小】
  内容摘要:文章通过对原始艺术起源的论述,阐述了在功利性的前提下产生的原始艺术的审美特征,原始人类在生产力受限制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宗教(巫术图腾)情绪以及艺术抽象性特征。
  关 键 词:原始艺术 审美性 意识性 抽象性
  
  中国是世界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优秀的文化。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实践中,不断改造自然和劳动工具,从而不断地改变着自身,并逐渐产生和发展着自己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美术创造能力。中国的原始艺术丰富多彩、源远流长,从250万年前安徽繁昌人使用铁矿石块作为工具到170万年前元谋人使用的粗糙的石器,再到50万年前北京猿人使用的有了一定类型和初步分工的石器、2万年前山顶洞人佩戴的装饰品、8000年前兴隆洼人的玉器、7000年前河姆渡撩人的骨玉器、6000多年前分布于黄河中上游的精美的彩陶、岩画等,无数艺术品表现了原始艺术的魅力。但原始艺术永远是个谜,有许多内容我们今天还无法理解,原因是今人没有原始人的生活体验,又无文字记载,主要诉诸于推测。推测正确与否见仁见智,难以取得共识,但就原始艺术给人的直观感受而言,其混沌神秘、多元实用以及抽象具象交互运用的艺术手法,还是一目了然的。正因为原始艺术有诸多谜团,才引起后人去猜想和琢磨,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我们所说的原始社会这个漫长的社会阶段,用考古学上的文化分期来说,是同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以及新石器时代相对应的。在原始人类的劳动生产中,工具的发明、使用和改进,不仅促进了人本身的进化和发展,而且已经孕育了原始艺术的萌芽。艺术是发生在原始社会这样一种土壤上的,它是在人的自我意识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工具制造趋于成熟的同时发生的,也就是说,在人类完全形成之时,艺术就萌生了。现在我们所能得到的原始艺术品,主要是造型艺术品,都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物。例如在欧洲,考古学已经发现得最早的原始刻骨、雕塑和洞穴壁画是旧石器时代的产物,这些雕塑和壁画已经是相当成熟的原始作品而并非艺术发生期的作品了。在我国,距今28,000年前的山西峙峪文化发现了一件骨制尖状物和一些骨片,上面刻画了线条纹饰。距今18,000年前的“山顶洞人”在磨光的鹿角和鸟骨上刻有疏疏密密的线痕。这些简单的线痕,可能与记事或表意无关,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已经具有了某种装饰的意味,并且表现出原始先民在制造工具的同时,已经有了初步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的萌动。
  从原始造型艺术来看,原始艺术的审美特性是逐渐从实用性功能中发展和分离出来的,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的现象,后来才站到审美的观念上来看待它们。一方面,随着工具制作的多样化,导致了工具形式的多样化,从功能性的工具制作,逐渐发展到非功能性的制品(如人体饰物)制作;另一方面,在工具和后来的器皿的某些部分上刻画某些纹饰,于是,逐渐在功能性之外增加了非功能性的即审美的形式因素——形象。形象是一种特殊的审美符号,是艺术主体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行为的外化符号,是对客观现实的真实的和长期作用的一种反映。
  原始社会经历了新旧两个时代,同时也是审美意识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发展过程,也是原始情绪性和朴素观念性美术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旧石器时代,先民们虽未留下可视的图像,但是从他们由于生物体本能而自发的创造性劳动中,可以看到初级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审美意识的萌动,这个时期,是审美的不自觉时期。随着新时期时代的到来,中国美术史上出现了新的篇章,已经进入了审美的自觉阶段。这个时期的美术,具有混沌性的特征。这时期的陶器、石器、雕塑、岩画和地画等都不是纯粹为“美”而创造的,是“生于意识和观念的物化形态,是实用与审美的结合”的原始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创作主体,当原始人的“自我意识”已经趋向成熟,而属于经验世界的心理活动还没有发展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也是不会促使艺术萌生的。在不断征服自然的斗争中,原始人逐渐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一方面,这些经验使他们增加了适应生存的能力;另一方面,他们的求知、求解、求证的心理欲望,又在无数次外界事物的刺激下不断地增长着。外界事物对他们内心的每一次撞击,都不可避免地使他们产生一种解释现实、控制现实的欲望。于是,绘画、雕塑、神话或舞蹈,便成了他们宣泄积蓄已久的情感的媒介和控制的手段。“原始艺术既不是产生于单纯的好奇心,也不是产生于创造性的冲动本身。原始艺术的目的,并不在于去产生愉快的形象,而是把它当作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的实践工具和一种超凡的力量,有时甚至还把它当成了性交中的真正配偶。在各式各样的盛大庆典中,它甚至完全取代了人、动物和事物的作用。它既可以记录和传递信息,又可以对那些不在眼前的事物和精灵施加魔法。”①
  同时在这一时期,原始人类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他们对大自然现象产生一种神秘感和崇拜心理,认为是神支配一切,这种崇拜表现在对“图腾”的崇拜上。考古学家认为,根据各国出土的大量旧石器时代的考古文物,图腾崇拜与原始宗教一样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它作为原始宗教的一种形式,对某些原始艺术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的一些动物石雕和陶雕,连云港、阴山、贺兰山岩画中的一些神秘莫解的人面像,云南它克岩画中的菱形动物图像等,很可能是图腾崇拜的产物。动物雕像和以动物为主题的纹饰,遍布于全国各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各地多有发现。仰韶文化中的鱼纹、鸟纹、鹿纹和壁虎纹,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的兽形器等都是原始图腾信仰或宗教巫术影响的产物。同时,原始人类出现了表现“图腾”这种情绪和观念的巫术活动。巫术与原始艺术的关系极为密切,巫术常常借助于原始艺术作为达到巫术效应的必要手段,而原始艺术则成为巫术的表现形式。二者常常是合二为一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多数艺术画,如果不是与祈求狩猎顺利有关,便与动物有关。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狩猎是这一时期获取食物的主要方式和主要生产。不过,这并不是说,没有关于鱼、植物或自然力的艺术画,就没有与渔猎生产和采集业有关的巫术。属于奥瑞纳文化期的鱼画的发现,以及在阿尔休-休而-克流而(法国)发现的刻在骨头上的植物,都证明了这一点。”②原始人相信,只有画出围猎的场面,画出羊、马、鹿等动物,或画出狩猎用的弓箭等武器,就等于他们控制了这些狩猎客体。在自然力面前的软弱无力和征服自然的必要性,必然会使原始人想象自己能够战胜和征服自然力。这种具有强烈情绪性与意识观念性的“美术作品”便在这种自觉的情绪和观念下,不自觉地产生了。这些稚拙率真的原始艺术是“人类儿童时代”心理状态的反映。
  由于原始人类在思维和智力方面还未发育完全,因此,在表达某种情绪和观念时,在原始艺术上不自觉地便形成了抽象性的艺术,且具有装饰性的意味,这是在自觉的活动中的不自觉表达,不具有主观性。在原始艺术中,有很多抽象的图形,如几何图形或写实图像的“简化”图形,它们的特点是一眼很难看出这些图形与客观存在物有什么关联。如彩陶中高度抽象了的鱼纹、蛙纹和鸟纹,岩画中的动物、人物“简化”图像。有些研究者认为,抽象应该是与人的特定心理活动相联系的对原型的心理加工过程。意思是说,把原始人对事物的视觉概念分为中心属性和边缘属性两个部分,抽象的过程即是将中心属性析出的过程,表现在艺术作品上便是图像“简化”的过程。“在原始造型艺术中,对中心属性的析出是通过对物象原型的细节或相貌特征数目的减少而实现的。这种相貌特征,也是边缘属性,它通常与物体的自然物理属性相联系。当物理属性被逐渐外化掉,中心属性即逐渐显示出来。如果这一过程在语义是对中心属性的析出,那么,在造型形式上则表现为一系列的图像简化。语义的抽取恰巧获得了形式的简化的援助,或者说语义的抽取与形式的简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这一过程也即是原始艺术的抽象过程。”③原始人在再现一个动物时,仅仅是将动物的肢体或某些器官的数目表现出来,或者仅仅用一些轮廓线(几何图形)来表现这些器官的形状、种类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他们在这样做的时候,就是通过物体特征数目即边缘属性的减少而达到基本结构形式的突出。如一只羊的写实图像,其身躯的细节特征较多,有头、身躯、腿,长长的角、尾和勃起的生殖器,而“简化”的图案中,头、身躯及尾都被大大地简化了,只剩下了一个不能再简化的基本图形。原始彩陶上人纹、动物纹和植物纹等,都具有强烈的抽象性、象征性,它不单是装饰性图案,还象征着其心目的神灵。随着原始审美意识的萌芽和发展,自觉审美时代的到来,这种具有抽象性、装饰性的艺术便打上了人的印记,出现了对称、平衡等基本的美的形式因素。从这里,我们可以窥见人类审美能力发展的清晰线索。
  总之,审美性、意识性和抽象性贯穿于整个原始艺术,以至影响到以后的青铜艺术、雕塑,甚至影响到中国画以及现代绘画。智慧的祖先创造了如此灿烂的文明。原始艺术是人类童年时期的艺术,是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记录。原始艺术的出现,标志着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我们理应加以继承和发扬,这是我们每个艺术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注释:
  ①鲁道夫·阿恩海姆著,腾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第178页.
  ②李泽厚.美的历程. 文物出版社,1981,第10-11页.
  ③牛克诚.从写实到抽象——艺术发生期的一个风格演进的基本走向.美术史论.1992,第1期.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4-11
在 设计概论 里有 太长啦.... 荆雷 出的 设计概论(自考教材)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