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的虚词

谏太宗十思疏中的虚词

重要虚词

1、之: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结构助词,的。

③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

2、以:

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来,表目的的连词。

②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来,表目的的连词。

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介词,因为。

3、而: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

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递进。

③垂拱而治:连词,表顺承

子产而死,谁气嗣之:连词,表假设。

4、哉:

①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哉。表反问语气,呢。

②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表反问语气,吗。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出自《史记·陈涉世家》。表反问语气,呢。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谏太宗十思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6-30

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译为“把”)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代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译为“……的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介词,“为……所……”,表被动)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
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句首语气词,不译)

源不深而望流之无(边词,表转折)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连词,表假设)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6-29

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译为“把”)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代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译为“……的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介词,“为……所……”,表被动)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
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句首语气词,不译)
第3个回答  2017-06-29
之: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结构助词,的。
③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
以:
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来,表目的的连词。
②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来,表目的的连词。
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介词,因为。
而: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
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递进。
③垂拱而治:连词,表顺承
④子产而死,谁气嗣之:连词,表假设。
哉:
①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哉。表反问语气,呢。
②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表反问语气,吗。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出自《史记·陈涉世家》。表反问语气,呢。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