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中国古代教育史重要人物汇总?

如题所述

中国古代教育史重要人物汇总如下: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涌现出了很多的诸侯和士族的同时,一大批教育家也喷涌而出,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壮观景象。其中,以儒墨为主的显学盛行……

一、儒家:

(一)孔子※※※

1.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其中,习:习染,后天环境的影响)

2.教育的社会功能:庶(充足的劳动力)、富(发展经济)、教(教育)(首次论述教育与经济之间关系的教育家)

3.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4.教育方法:

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②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③有教无类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孟子

1.人性论:性善论(内发论的观点)

2.孟母三迁(环境对人的重大影响)

3.盈科而后进(循序渐进)

(三)荀子

1.首次提出“道德”一词

2.人性论:性恶论(外铄论)

3.教育目的:培养大儒

4.学习过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行之

二、墨家

1.人性论:人性素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环境对人的重大影响)

2.核心思想:兼爱非攻

3.我国最早将科学技术知识纳入教育内容。提出小孔成像,圆的定义,力学原理等;

4.获得知识的途径:亲知、闻知、说知(用推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5.三表法(上:知道历史常识;下:知道普通人的生活)

西汉汉武帝时期,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董仲舒为代表

董仲舒的核心思想: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道德教育的核心“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3.董仲舒的三个措施:a.立五经博士(经博士 ,学官名。博士源于战国。秦及汉初,博士的职务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汉初,《易》、《书》、《诗》、《礼》、《春秋》每经只有一家,每经置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故称五经博士。到西汉末年,研究五经的学者逐渐增至十四家,所以也称五经十四博士。《诗》博士有齐、鲁、韩三家,《春秋》博士有胡毋生、董仲舒两家。汉武帝罢黜原有的诸子传记博士,唯立五经博士,使公卿、大夫、士吏都为文学之士,通晓儒家经典成为做官食禄的主要条件,儒学和政权紧密相连,从而确立了儒学和儒学经典的权威地位,致使儒家以外的诸子学因元进身之路而日益衰微。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b.兴太学(地方开设。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在长安设立太学,利用儒家思想教育和培养封建官僚。),c.察举制[和征辟制基本相同,不同在于征辟制是自上而下,察举制是自下而上](后发展变成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选士制度)

4.主张人性本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5-25

在全国各省份招教考试中,教育史几乎是每年必考内容,而且因为每年考察点略有不同,目前考查出现越考越细致的特点。出现人物,考生经常头疼,不知该如何备考,故此,山东教师考试网针对中国教育史中经常考查的重要人物及其考点进行整理,以帮助考生可以进行系统的备考。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涌现出了很多的诸侯和士族的同时,一大批教育家也喷涌而出,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壮观景象。其中,以儒墨为主的显学盛行……

一、儒家:

(一)孔子※※※

1.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其中,习:习染,后天环境的影响)

2.教育的社会功能:庶(充足的劳动力)、富(发展经济)、教(教育)(首次论述教育与经济之间关系的教育家)

3.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4.教育方法:

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②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③有教无类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孟子

1.人性论:性善论(内发论的观点)

2.孟母三迁(环境对人的重大影响)

3.盈科而后进(循序渐进)

(三)荀子

1.首次提出“道德”一词

2.人性论:性恶论(外铄论)

3.教育目的:培养大儒

4.学习过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行之

二、墨家

1.人性论:人性素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环境对人的重大影响)

2.核心思想:兼爱非攻

3.我国最早将科学技术知识纳入教育内容。提出小孔成像,圆的定义,力学原理等;

4.获得知识的途径:亲知、闻知、说知(用推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5.三表法(上:知道历史常识;下:知道普通人的生活)

西汉汉武帝时期,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董仲舒为代表

董仲舒的核心思想: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道德教育的核心“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3.董仲舒的三个措施:a.立五经博士(经博士 ,学官名。博士源于战国。秦及汉初,博士的职务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汉初,《易》、《书》、《诗》、《礼》、《春秋》每经只有一家,每经置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故称五经博士。到西汉末年,研究五经的学者逐渐增至十四家,所以也称五经十四博士。《诗》博士有齐、鲁、韩三家,《春秋》博士有胡毋生、董仲舒两家。汉武帝罢黜原有的诸子传记博士,唯立五经博士,使公卿、大夫、士吏都为文学之士,通晓儒家经典成为做官食禄的主要条件,儒学和政权紧密相连,从而确立了儒学和儒学经典的权威地位,致使儒家以外的诸子学因元进身之路而日益衰微。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b.兴太学(地方开设。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在长安设立太学,利用儒家思想教育和培养封建官僚。),c.察举制[和征辟制基本相同,不同在于征辟制是自上而下,察举制是自下而上](后发展变成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选士制度)

4.主张人性本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加群交流

群内答疑更及时

关注有礼

关注提问专人解答

线上学习

免费公开课等你来

在线题库

各类考试模拟练习

    官方电话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
第2个回答  2020-05-25

在全国各省份招教考试中,教育史几乎是每年必考内容,而且因为每年考察点略有不同,目前考查出现越考越细致的特点。出现人物,考生经常头疼,不知该如何备考,故此,中公教育资深讲师张俏老师,针对中国教育史中经常考查的重要人物及其考点进行整理,以帮助考生可以进行系统的备考。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涌现出了很多的诸侯和士族的同时,一大批教育家也喷涌而出,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壮观景象。其中,以儒墨为主的显学盛行……

一、儒家:

(一)孔子※※※

1.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其中,习:习染,后天环境的影响)

2.教育的社会功能:庶(充足的劳动力)、富(发展经济)、教(教育)(首次论述教育与经济之间关系的教育家)

3.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4.教育方法:

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②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③有教无类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孟子

1.人性论:性善论(内发论的观点)

2.孟母三迁(环境对人的重大影响)

3.盈科而后进(循序渐进)

(三)荀子

1.首次提出“道德”一词

2.人性论:性恶论(外铄论)

3.教育目的:培养大儒

4.学习过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行之

二、墨家

1.人性论:人性素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环境对人的重大影响)

2.核心思想:兼爱非攻

3.我国最早将科学技术知识纳入教育内容。提出小孔成像,圆的定义,力学原理等;

4.获得知识的途径:亲知、闻知、说知(用推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5.三表法(上:知道历史常识;下:知道普通人的生活)

西汉汉武帝时期,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董仲舒为代表

董仲舒的核心思想: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道德教育的核心“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3.董仲舒的三个措施:a.立五经博士(经博士 ,学官名。博士源于战国。秦及汉初,博士的职务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汉初,《易》、《书》、《诗》、《礼》、《春秋》每经只有一家,每经置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故称五经博士。到西汉末年,研究五经的学者逐渐增至十四家,所以也称五经十四博士。《诗》博士有齐、鲁、韩三家,《春秋》博士有胡毋生、董仲舒两家。汉武帝罢黜原有的诸子传记博士,唯立五经博士,使公卿、大夫、士吏都为文学之士,通晓儒家经典成为做官食禄的主要条件,儒学和政权紧密相连,从而确立了儒学和儒学经典的权威地位,致使儒家以外的诸子学因元进身之路而日益衰微。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b.兴太学(地方开设。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在长安设立太学,利用儒家思想教育和培养封建官僚。),c.察举制[和征辟制基本相同,不同在于征辟制是自上而下,察举制是自下而上](后发展变成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选士制度)

4.主张人性本善

第3个回答  2020-05-26
孔子,孟子等儒家学派的教育思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