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丧葬文化——天葬

如题所述

天葬是一种传统的丧葬方式。在人死后将尸体运到指定地点,任秃鹫或者其他鸟类兽类等吞食。

藏族天葬的理论核心是灵魂不灭和轮回往复。死亡,只是不灭的灵魂与陈旧的躯体的分离,是在异次空间的不同转化。

西藏人推崇天葬,认为用皮囊来喂食兀鹫是最珍贵的布施,体现了大乘佛教波罗蜜的最高境界——舍身布施。并非网络旅游指南中天葬可以让灵魂上天堂之类的理论。藏传佛教里,没有人死而可以上天堂的说法。

与土葬、水葬、火葬一样是一种信仰,一种表达对死者的哀悼的方式。其本质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起源形式、内容以及仪式的实施受自然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乃至不同的社会阶层都出现过天葬形式。

天葬在西藏,青海,内蒙古地区的藏族、蒙古族以及非洲的马赛族的都比较盛行。

藏族天葬是在一定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葬俗,在远古的西藏社会曾经出现过原始天葬或自然天葬,根据一些藏族历史文献的记载。藏族天葬习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以前。据记载古代苯教把世界划分为天地。地下三个部分,其中天神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吐蕃的第一代藏普和他以后的六个藏普都是顺着天梯降到人间的天神之子,并且都是在完成天神授意的人间事业之后,又顺着天梯回到天上,这就是历史上所记载的天墀七王。天葬之说也就被人们宣扬得更加神秘了。

天葬的实行与藏传佛教的兴起及印度文化的输入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学者根据汉文史籍《大唐西域记》中关于天竺的风俗的记载,认为西藏所行之天葬风俗,源于印度古代的林葬和野藏,而不是藏民族祖宗传承的本土仪式。 在藏文史籍中也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并明确的说天葬之俗是在11世纪末12世纪初,由在藏区的著名印度僧人唐巴桑杰带来的,据说他在西藏传法时大力提倡这种葬俗,并亲自到天葬台为死者超度,由于佛教徒们认为把遗体献给鹰是一种功德,能赎回生前的罪孽,且利于灵魂转世,因而认同了这一葬法,并逐渐在藏区流行 成为一种风俗。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西藏一年内大部分时间为冻土层,坚硬难掘,又因树木稀少,难以棺葬,便因地制宜的采取了天葬形式。

另一种更为可信的说法是天葬与佛教教义相吻合,在佛教中布施是信徒的标志之一,布施中的最高境界就是舍身,佛经中就有“舍身饲虎”的动人故事,况且按照佛教教义,人死之后灵魂离开肉体进入新的轮回,尸体就成了无用的皮囊,死后将尸体喂鹰也算是人生的最后一次善行。

所以,天葬的过程中,死者亲属亲眼目睹整个过程也不会悲伤,痛哭。因为他们相信死者灵魂已经转世,而肉身,被吃得越干净就是此生功德越高,有罪孽的人也在这个过程中赎回所有的罪孽。

天葬台呈长方形,东西朝向,由一块块厚实的长方形花岗石毛坯垒成,西侧有一根碗口粗的石柱,石柱上系着一条哈达,大概是固定死者头颅用的。 东侧并列着两块高出天葬台基座约50厘米的石头,其中一块石头上还有一把斧子,西侧山坡上散放着尖刀、利刃之类,是天葬师施行天葬使用的工具。

天葬台上血迹斑斑,透着几份阴森。

到了天葬台,天葬师首先用随身携带的牛粪生火,火燃着之后敷上糌粑,青烟袅袅直上云天,吸引鹰鹫。

之后,天葬师盘腿而坐。诵念超度经文,手摇卜浪鼓,吹起人骨做的号子。 周围群山之中的鹰鹫得到鼓号声,便纷纷腾空盘旋于天葬台的上空,陆续降落在天葬师的周围,围成一个圆圈,静静地注视着天葬师的一举一动。

天葬开始之后,天葬师打开裹尸包,将尸体脸朝下置于天葬台上,头部用哈达固定在石柱上,第一刀落在背上,先竖三刀,后横三刀,意思是“安息吧”,接着肢解四肢,割成小块,取出内脏带。 这些处理停当,天葬师周围的鹰得到天葬师的招呼,纷纷上前,不多时,所有的肌肉和内脏都被吃的干干净净。

天葬师再把余下的骨头砸碎后,拌以糌粑。捍成团团,再把地上的血水粘干,然后扔给鹰鹫,直到没有一丝遗漏。

做完这一切,天葬师就在山下去洗手和洗刷刀具,整个天葬过程宣告结束。

(导游讲过之后记得不全,很多内容来自网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