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将军无敌冲锋?

现在的将军都在幕后指挥,古代的将军真的是冲在前面打的吗?
如果真是那样的话,那死亡率应该很高的啊,死了将军可是最大的动摇军心的手段啊,他们都是怎么保护将军的啊?

在冷兵器主宰战场的古代,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帅、兵、将。

“帅”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我这里所说的“帅”,并不仅是“元帅”,对大战而言,“帅”可能是皇帝,对小战而言,“帅”可能是校尉,当然,也可能是谋臣,就是诸葛亮那一类人物,总之,一个正确的指挥者是每个战役都必不可少的。他针对敌我双方的兵力、作战能力、补给状况、天时地理等等,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并最终决定这一仗该怎么打。就拿大唐的统一战争来说,李世民就采用过许多不同的战略,比如刚讲过的柏壁战役,采用的是敌疲我打,后发制人的战略,而下面将讲到的洛阳—虎牢战役,则采取围城打援的战略,其后的五陇坂战役,又采用了反间计,等等。在冷兵器时代,战场的指挥没有现在这样方便,战略方针一旦确立,中途更改的可能性极小,一旦失误,往往就满盘皆输,所以“帅”是最重要的。在前面的一些战役中,我们可以看出,徐茂公的武艺远远不敌秦叔宝,但他的军功却比秦叔宝大,在凌烟阁功臣的排名也高于秦,就是因为他是属于“帅”的将领,精于谋略。

战略方针一旦确立,就需要“兵”和“将”来一刀一枪地把它变为现实。其中,“兵”是战场作战的主力。我们常常会听评书中说到“阵”,其实,“阵”就是“兵”在作战中采取的作战方法,它并不神奇,却简单有效,可以把单个的“兵”变成强大的作战能力。举个例子: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军人拼刺刀的能力很强,近战肉搏时八路军伤亡很大,后来八路军总结经验,创造出了三角阵,就是把班细划为战斗小组,每组三人,肉搏时,三人为一个攻击集团,背靠背拼杀,结果不仅提高了战斗力,还大大降低了伤亡率——一个最简单的“阵”,作用竟如此之大。

正因为如此,“阵”就成为古代作战的主要方式。在古代,不仅单兵与单兵之间有许多不同的作战配合模式,小队与小队、营与营、射手与盾牌手、马队与步兵之间,也有许多作战模式,这些模式都是前人在长期作战中积累下来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在各种版本的兵书中,主要内容就是“阵法”,这些模式告诉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下、面对不同的对手、执行不同的作战任务时,如何交替掩护进行进攻,如何井然有序地撤退,等等,士兵们在平时的训练中,除了练习武功外,很多时间都是在演练各种阵形的变化,一支训练有素、能熟练运用各种阵形的军队的确是可以以一当十,以一当百的。

所以,古代打仗,并不是大家“排排坐”,等着大将们单挑,也不是像电视中那样,呐喊着蜂拥而上,而是整齐地,有秩序地向前发动集团冲锋,弓箭、盾牌、骑兵、步兵……交替出阵,互相掩护,如果是大规模阵地战的话,进攻往往是波浪形的:第一批大将率领军队,以一定的阵式向敌方发动冲锋,其他战将则整齐地列阵于其后。战场拼杀时体力消耗很大,所以,当攻击到一段时间以后,第一批将领会带兵后撤休整,第一个作战回合就结束了,第二批将领率部队再发起下一轮攻击,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敌人被大量消耗,不能组织有效的抵抗时,全军就将发动总攻击,一举歼灭敌人。

由于“阵”是“兵”在战场上作战的主要形式,所以在大家熟知的成语中,与“阵”有关的比比皆是:战前谋划叫“排兵布阵”,打仗叫“冲锋陷阵”,抵抗不住时就“阵脚大乱”,失败了就是“败下阵来”……

搞清楚了古代“兵”的作战方式,那么“将”的作用就很容易理解了。“将”就是在平时指挥“兵”进行有效训练,在战场上灵活使用不同阵形指挥“兵”打击敌人的人。所以,一个将领必须熟读兵书,熟知各种阵法的变化,还要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对“阵”在战场的运用效果有切实的体会。评判将领好坏,主要指标也是两个:一是治军有方,这里主要是指训练必须有成效,而不仅仅是纪律严明,多做好事等等,军队是用来打仗的,所以训练成绩是最主要的;二是战场上沉着冷静灵活多变的指挥才能,这种才能在战场上的表现就是四个字:“布阵”、“破阵”。

“布阵”我不多说,大家一想就明白,“破阵”的意思则是要想办法瓦解敌军将领对部队的有效指挥,使敌方不能形成有效的阵形。古代战场上没有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往来的传令兵也往往会被击杀,在嘈杂纷乱的环境下,指挥阵形变化的工具主要就是鼓、锣、旗帜,所以从帅到很小的军官,都有各自不同的旗帜,指挥全军的旗帜总是很多,很鲜明,并围绕在主将的身边(京剧里直接背在背上了),如果能一直杀入敌阵的中心,夺取军旗,甚至斩杀主将,就可以完全瓦解敌军“阵”的作用,使敌人成为单兵作战的散沙,直至完全溃败。

“破阵”几乎是猛将们专有的特权。在战场上,猛将的一个重要作用,并不是比别人多杀几个敌兵,而是在最骁勇的亲兵和卫队的掩护下,直接向敌人的主将发起攻击,他们体力过人,武艺超群,一般敌兵和将校都无法匹敌,因此最有可能撕开层层的保护屏障,杀入敌人的心脏,直接挑战敌方主将,这个任务非常危险,不过一旦得手,就为最后的胜利铺平了道路。根据史料记载,唐军中最擅长这一手的,就是我们都喜欢的秦叔宝将军,面对敌军的骁将,他“跃马负枪而进,必刺之万众之中,人马辟易”(《旧唐书"秦叔宝列传》)。在虎牢战役中,唐军与窦建德军打成胶着状态,秦叔宝就从正面一直杀到敌军的背后,然后展开携带的唐军军旗,掉过头又杀回来,敌人以为被包围了,立刻阵脚大乱,唐军趁势进攻,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秦叔宝也因此立下卓越的战功。

所以,帅才、猛将、训练有素的军队,就是战争胜利的基本要素,“对阵”是基本的作战方式,对李世民来讲,既有包括他在内的徐茂功、屈突通、殷开山等“帅”将,又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罗士信、程咬金、翟长孙、秦武通等骁勇无比的猛将,再加上久经战阵的军队,完成统一全国的伟业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森林游荡:我对你的景仰之情已经不能用滔滔不绝来形容了. 偶像啊,如果你是敌军的,我就立刻投降敌军,管它什么气节忠义,通通不要了.反正阵地已失,俄们要以成败论英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4
将军只是个称乎,孔明还当过军师将军呢,统兵的不冲锋都在后面压阵…冲锋的都是武将型的,先锋一般都会武,而且不低,而那时的军队精英部队除外一般都是人海战术,将领的铠甲比小兵的好太多了,受伤是肯定的,也有被乱军踏死的,那种冲锋的武将很多的了…但等到统兵的话他就不会在去冲锋了…
第2个回答  2013-09-24
除个别因为个人爱好外(一会儿给楼主例举),大部分都是躲在幕后指挥的(因为一将难求,兵死了还有替补的,将死了哪儿找人来换?!)。一直以来就有两大军事阵营:谋斗派(此派的代表人物有韩信)和武斗派(此派的代表人物有项羽)。所谓谋斗派就是以军事谋略取胜,武斗派自然就是以武力。………………一小部分因个人爱好冲锋在前:西楚霸王项羽(= =不多解释了。),汉时的李广和霍去病(他两绝对是由历史记载的,卫青则是躲在后面指挥的),三国时期大多数名将都有这爱好,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四大美男之一的兰陵王高长恭(历史有记载他身先士卒)
第3个回答  2013-09-24
古人打仗在大军厮杀前需要将领先出阵单挑,这是秦汉时期,就像三国那样,统帅是不出阵的。后来隋唐时期也延用了先单挑后群掐的风格。到了宋朝,不再实行单挑制度。统兵直接带领大军上去乱砍。但是有一点。统帅是不出阵的。所以不存在丢失士气的事。
第4个回答  2013-09-24
电视里的假的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