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白<忆秦娥>的压韵问题

李白忆秦娥用的是仄声韵,即“咽”、“月”、“别”、“节”、“绝”、“阕”;
用现在的读音,“别”、“节”、“绝”都是平韵,请问:
李白这首词中的“咽”、“月”、“别”、“节”、“绝”、“阕”的正确读音是什么?“节”、“绝”的含义是什么?
非常感谢!
再请问:
什么是韵部?属于仄韵的字有哪些(最好详细些)?绝是仄韵字吗?

“咽”ye四声
“月”yue四声
“别”bie二声
“节”jie二声
“绝”jue二声
“阕”que四声

节(清秋节),时节
绝(音尘绝),断绝

【词牌格式】
○⊙▲
○○⊙●○○▲
○○▲
⊙○⊙●
●○○▲
⊙○⊙●○○▲
⊙○⊙●○○▲
○○▲
⊙○⊙●
●○○▲
(注:○=平●=仄△=平韵=▲=仄韵)

此首伤今怀古,托兴深远。首以月下箫声凄咽引起,已见当年繁华梦断不堪回首。次三句,更自月色外,添出柳色,添出别情,将情景融为一片,想见惨淡迷离之概。下片揭响云汉,摹写当年极盛之时与地。而“咸阳古道”一句,骤落千丈,凄动心目。再续“音尘绝”一句,悲感愈深。“西风”八字,只写境界,兴衰之感都寓其中。其气魄之雄伟,实冠今古。北宋李之仪曾和此词。唐宋词简释》 唐圭璋之深,如注如诉;后二句写无可奈何,入室垂帘,隔窗望月,愈衬孤寂。无独乎?无怨乎?诗不正面涂抹,却从反面点妆,字少而情多,委婉而入微,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这首《忆秦娥》词,气势雄浑,意境高远。上片写春天的清晨,女主人公在秦楼上闻箫声悲咽而一觉醒来,望明月而怀远,见垂柳而忆别;下片写秋天的黄昏,女主人公登临乐游原(今西安市东南),睹景物而伤怀,感时序而惊变。这说明她自春徂秋,朝朝暮暮,无时无刻不在相思。在同一首作品中,允许时间、空间如此不断流动和暗里转换,正式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特征之一。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由箫声、秦娥、秦楼等兴象,很容易使读者联想到《列仙传》上的箫史和弄玉的幸福爱情,从而勾起一种历史的悠远感,与现实的悲咽、凄清景象形成强烈的对比。秦娥在惊醒之后,听到悲咽的箫声若断若续,看到凄清的月色若明若幽,此时又该有多少思绪自心潮中涌出!按词律规定"秦楼月"三字的重叠,正适合表现着思潮起伏的需要,并为衔接"年年柳色,灞桥(一作陵)伤别"另一意境充当津梁。既然说"年年……伤别",则知所怀之人已离去多载。因此哪怕是灞桥(陵)柳色年年依旧,而秦楼上的女主人公却是相思愈陷愈深了啊!
下片场景陡转:"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重九日登高,佳节倍思亲。但女主人公见咸阳古道上车马稀落,音信杳无,引领西望,能不慨然?"音尘绝"三字再一重叠,更加倍地强调出她心头悲哀的沉重。末尾两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王国维说它把登高者的意兴写绝了。"遂关千古登临之口"(《人间诗话》),使别人再也写不过他。刘熙载甚至认为它"足抵少陵(杜甫)《秋兴》八首"(《艺概》卷四)。它好在哪里?我以为它好在能勾勒出一个诗的境界,从中让读者领略到无限伤乱的心情。试想:在西风、落日的映衬下,汉王朝陵墓、宫阙凄冷荒凉的景色,不正象征着它的衰危么?
此词意境,上半阙柔和,下半阙雄浑。词人融柔美和壮美于一体,在凄清、悲凉的典型氛围中,多方面地展示出抒情女主人公的多情性格。
词中所描绘的景物,显然都是遥想之词。但它能使读者亲临其境,恍如置身于秦楼或乐游原上,在月色笼罩或西风吹拂中触起离愁;并通过举目河山之异,深寓故国兴亡之感。在秦娥的形象里,凝聚着词人李白的独特感情。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67147.html?wtp=tt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7-08
  说说平水韵

  诗是韵文,顾名思义,写诗有协韵的要求。
  目前,一般古典诗家所通行的韵部,是清康熙年间颁布的《佩文诗韵》。该诗韵是以元末阴时夫《韵府群玉》所考定的“平水韵”为基础的。
  当然,时代在发展,语音也在变化。现代人写诗,以现代汉语四声为准,也未尝不可:)

  “平水韵”分为一百○六部。它们分别是:
  上平声十五部。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十五部。
  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上声二十九部。
  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麌;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院;十四旱;十五潜;十六铣;十七篠;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豏
  去声三十部。
  一送;二宋;三绛;四寘;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个;二十二祃;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
  入声十七部。
  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

  这里,想说明两点:
  所谓一东二冬云云,数目字只起标明韵部在该书的排列次序,没有其他意思;至于“东”,表示“东”字是该韵部的其中一字而已——当然,你要不愿意,非得找另一与“东”字同韵部的其他字代之,亦无不可:)只是上述排法流传已久,大家已经使用惯了,标新立异实无必要而已。
  另外,上平声和下平声,其意思只是因为平声字较多,分为两卷:上平是平声上卷,下平是平声下卷而已!与现代汉语四声的阴平阳平,没什么关系的:)

  诗之规定用韵方法,也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这里我们不妨也简单谈谈:
  近体诗——就是我们常说的五七言律绝——其格律用韵的规则,真正完善应该是在盛唐、晚唐或以后。之前,是比较灵活的,这可以从现存的当时作品,存在大量“不合韵律”的情况看出来。当然,我们不能强求古人按其后人的规则写作:)

  在用韵方面,比较典型的是所谓“通转”。抄一段前人的论述也许是有帮助的,而且语言不难解,示例亦较全:

  通转古韵法

  作诗之韵,或可通,或不可通,或可转。
  通者,以本音通本音之谓,如一东之与二冬,八庚之与九青、十蒸是也。
  转者,转其声而后通之谓,如一东之与三江,四支之与九佳是也。
  盖东冬同为舌端音,庚青蒸同为齿头音,其音既属一本,故可通。东为宫音,江为商音,支为徵音,佳为商音,一宫一商,一徵一商,皆非本音,故欲通其韵,必先转其声乃可。

  但通转之法,今韵较严,而古韵极宽。
  如一东二冬固可通,一东与三江既非本音只能转韵而已,而古韵则东冬江三韵均可通。又如四支之与九佳十灰亦非本音,必转而方通,而古韵则微齐佳灰文五韵均可通。又如上平之十一真与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及下平之一先,在今韵中万不能通,而古韵则真文元寒删先六韵竟可通叶。又如三江之与七阳通,二萧之与三肴四豪通,犹得谓之谐声。若夫下平之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四韵可通,则唯古韵为然耳。又如六鱼之通七虞、八庚之通九青十蒸,古韵更数见不鲜矣。
  上声中一董二肿可通,一董二肿与三讲亦可通,四纸与五尾八荠九蟹十贿可通,十一轸与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可通,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三韵可通,二十哿与二十一马、二十三梗与二十四回可通,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三韵可通,此足见古韵通转之宽也。
  去声中古韵之可通者,则哟一送二宋之通三绛,四寘五未八霁之通九泰十卦十一队,六御之通七遇,十二震之通十三问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之三韵相通,二十一个二十二祃之二韵相通,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虽未有通转,而二十七沁之与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古韵中又可通叶矣。
  入声十七韵,其中一屋与二沃三觉可通,四质与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宵可通,十一陌与十二锡十三职可通,古韵中所未见通转者,只十药十四缉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之五韵耳。

  古韵之可通可转,即如上述矣。
  今试进而言转韵之法,或则两句一转,或则四句一转,或则六句八句一转,盖转韵之句,必以双数,不能以单数。且通篇上下,尤须铢两匀称,无头轻脚重之病。即韵之平仄,亦须相间而用,如前四句押平韵后四句换仄韵之类。至于通韵之法则反是,止就韵之可通者押之,或通体用平韵,或通体用仄韵,断不可平仄相间而用也。
  ---------刘坡公《学诗百法》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