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精神胜利法的弊端

阿Q精神胜利法的弊端,要从我们的生活、学习角度分析,谢谢~

不能太多、有一点也无妨的“阿Q”精神
邵道生
  自从鲁迅先生发表《“阿Q”正传》文章以来,“阿Q”精神这四个字的名声就很不好听。
  为什么?
  这恐怕与鲁迅先生所刻画的这个“阿Q”这个人物的人格特点,已经并不是简单地作为“太可气,太可怜,太可卑,也太可悲”的人物形象,而是作为人的一种“生活精神”被人们所理解,作为人的一种“处世哲学”而被所社会所认识。
  一般认为,所谓的“阿Q”精神的“精神胜利法”的内涵是:
  精神的极端麻痹,奴性实足,一付奴才相;
  不会反抗,明明是失败者,却硬充是胜利者
  不思变革,却总想装成革命者;既妄自尊大又欺负弱者,对痛苦非常健忘;
  既渴望权势又害怕权势,因渴望而呈主子心态,因畏惧而呈奴才心态——一种典型的主奴心态;
  不懂人的尊严,也不要人的尊严,更不知要如何才能争取尊严;
  既他欺,又自欺……这样的人,骨子里渗透着麻木,卑贱,混沌,愚昧。
  总之,就像《中国现代文学史》对“阿Q”精神的“精神胜利法”的定义所说的那样:它“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欺凌弱者、健忘、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等妙法来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之中。”也像来新夏先生所说的那样,“阿Q心态”是一种卑怯心态,是明明失败,偏要自诩为精神胜利的虚骄心态,是一种虚空的自我满足和无根的妄想,是用以逃避现实而沉醉于梦幻;想一想,对这类从来不自嘲、总是嘲笑别人的人,有哪一个会欢迎?对这类人的这样的精神,有哪个会喜欢?
  所以,如果是从这一层面所说的“阿Q”精神,我想不仅是万万学不得的,而且还要断然反对的。
不过,什么东西都是可改造的。人们对“阿Q”精神的理解也是在变化的。现在,有许多人已经抛弃了它原来的消极涵义,将它作为一种单纯精神自我安慰、自我解脱意义上的精神宣泄来理解,伊索寓言说,一只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心理学将其某种“合理化”,变恶性刺激为良性刺激,以求心理自我安慰的现象,称为“酸葡萄与甜柠檬”心理,作为一种内心的自我平衡的方法。从这些意义上来说,学一点“阿Q”精神,还是应该的,而且也是必须的。
此话怎说?
  譬如说,世上存在许许多多不合理、不公正的事,有许多现象也的确能很使人气恼、愤怒的,但是,看一看现实,恐怕只凭一个人的能力是无法扭转乾坤的。此种情况下怎么办?我想,来一点“阿Q”精神,将义愤之类的气恼暂时压下去,作为另图它谋的“中间手段”,从长计议,既有益自己身心健康,也会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像狐狸那样,自己吃不着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来一个“自我安慰法”,学会一点会自我调适、自我化解、自我迎合,化痛苦为快乐,化烦恼为高兴,化忧愁为愉快,又何乐而不为呢?当然,什么事都有个度,我只是说来一点,偶而用一下,若是将它无限扩大,超越了度,就不好了,就会走向反面。真的变为阿Q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