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夜雪》最后一句的意蕴?急求,快!谢谢

如题所述

这首诗初看起来平平淡淡,毫无亮点可言,不过是几句再也普通不过的话语,既没有姿态的描摹,也没有色彩的渲染,气氛的烘托。但细加品味便会发现,在质朴语言的背后,蕴藏着诗人构思的艰辛。诗人没有正面写景,而是从人的感觉、视觉、听觉诸方面写起,显得新颖别致,卓尔不群。

感觉:首句不从正面写雪,却从感觉写起,含蓄地道出“夜雪”悄无声息地来临了。“衾”“枕”暗示“夜”字,“讶”“冷”暗传“雪”字,紧扣诗题,文笔简洁了当。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当雪初临时,空中的寒气被潮湿的水气所吸收,凝成雪花,因此此时气温不会立马下降。只有在雪下过一段时间后,才会感到空气中的严寒。一个“冷”字,折射出不仅有雪,而且雪并非初降,而是下了很久。雪本无声,悄然飘落,初时人极难觉察。一个“讶”字,说明雪已下了很久了。以上这些,都是诗人感觉到的。

视觉:二句仍未直接让“雪”登台,又从视觉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已深沉,夜色凝重,此时诗人举目视窗,本该漆黑的一片,却见窗户光明白亮,说明雪下得大,积得厚,正是积雪的强烈反光才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听觉:三、四句笔锋一转,从听觉角度来写。寂静的夜晚,不时传来积雪压折竹枝的清晰的响声,可见雪下之久,之大,所积之厚。

第三句一个“重”字,是全诗的诗眼。一、二、四句都围绕这一“重”字展开,雪下之久、之大、之厚,无不落在它的身上,这一“重”字,既是诗人对雪的感知和推想,更是诗人心情的一种披露。诗人屡遭贬谪,这首诗正是他谪居江州时所作,诗人孤苦凄凉的沉重心情自不待言。寒冷的冬夜,诗人心绪不佳,彻夜无眠,感觉“衾枕冷”,看到“窗户明”,听到“折竹声”,不由自主地写出了一种独特的人生感悟。

诗中明写人,暗写雪,可谓苦心孤诣,独出机杼。以往诗人写雪多从正面下笔,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雪花开六出,冰珠映九光”,“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等,而诗人却落笔于人,避开人们惯用的正面描写的手法,通篇采用侧面暗示,将雪虚笔写出,这就使得这首小诗含蓄隽永,韵味悠长,不愧是咏雪诗中的珍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3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转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 ,托出“重”字 ,别有情致 。“折竹声”于“ 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表明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传达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独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全诗诗境平易,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体现白居易诗歌一贯的风格。
第2个回答  2013-09-23
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首句从人的感觉写夜雪,一个“冷”字,写雪大,写空气中的严寒。一个”讶”字,于“寒”之外写出夜雪无声无息的又一特点。次句,夜深却见窗户明,从视觉角度写雪下得很大,积得很深。后两句从听觉角度写不时传来的“折竹声”,表现雪势的有增无减。全诗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句句写人,却处处写雪,诗境平易自然,浑成熨贴,却又韵味悠长。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