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百万的发家史

康百万的发家史,康百万怎样从贫农变成富商?康百万做生意的经商精髓是什么?去康百万庄园会学到些什么?说的越详细越好,高分给您!谢谢

“康百万”原名康耀美。据称,康耀美的祖上是康熙年间前往南澳岛谋生的福建龙溪人。到了康耀美这一代,已经是清乾隆年间的事了。由于日子难捱,父亲康士元在生了老大康耀德和老二康耀美后,只身前往台湾谋生。成年之后,康氏二兄弟以割草卖扫帚为生。由于近海边,晚上常常到海滩摸螺捉蟹。在经过吴平寨时,每次都看到一口荒井在夜里发出亮光,好奇的兄弟俩趋前一看,发光体原来是嵌在井圈中的一些砖条,兄弟俩深知发现了宝物。于是,分批把金砖拆回家,后来,金砖辗转大陆卖出,康家由此获得了开办酒厂的资金。
  办酒厂得有好水源。一天,康耀美挑着水桶寻水源,走了几个乡里都不甚中意,便在路边的一棵树下歇脚、打盹。睡梦中,一鹤发童颜的老者对他说,树下的坑水,是有名的“石目”水,酿酒尤佳。老二一觉醒来,捧起树下的坑水洗脸,果然清凉无比,流经的坑水还散发着一种青草的味儿。康老二当即把水挑回酿酒,果然醇香醉人,康氏酒厂顿时生意兴隆起来。办酒厂再度发财的康老二乘势在深澳前街又开起了典当行。
  积聚了一定资本的康老二,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前往揭阳经营糖业。一天傍晚,一位路马(古代的邮递员)送来一封信,信封上面有“揭阳县含美糖行启”字样,康老二一看发信地址为上海,不禁喜上眉梢。原来,康老二所开的糖行叫“合美糖行”,由于天时渐晚,路马竟把应送往隔壁“含美糖行”的信错送往“合美糖行了”。由于近期上海糖价猛涨,此信是催促“含美糖行”火速购糖运往上海的。信息就是财富,康老二当即发动糖行伙计当晚便把揭阳的食糖抢购一空,但翌日却满城买不到“蔗包”(食糖的包装袋)。原来,当次日一早路马把信送到隔壁去时,“含美糖行”的老板同样差人购置食糖时,得知食糖已被隔壁糖行抢购一空,深知信息走漏的“含美糖行”马上全城收购“蔗包”,结果使康老二的糖也无法发运。为和气生财,两家糖行决定联合经营该笔业务,并都由此发了大财。
  发迹之后的康老二,踌躇满志地踏上了归乡之途,并捎信让远在台湾的父亲回归。为了庞大家产不受侵犯,康耀美上报朝廷纳贡,被授予“康百万”封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06
“康百万”其实不叫“康百万”,只不过他们确实都姓康,明清时期河南巩义康氏的当家人都被称为“康百万”。源于中原大地的商业文明,在河南本土相继出现了子贡、范蠡这类大明星以及经历了北宋时期的整体繁荣后,“康百万”成为河南重塑商业文明最能借力的精神源流。

  距离郑州100公里,洛河水在10公里之外由神堤注入黄河。康百万庄园就坐落在这里,背靠邙山,面临洛水。风头正劲的山西乔家大院与之相比,不过是其规模的1/19。康百万庄园被认为是全国硬山式建筑中最完整、最典型的,不仅有宅居、书院、戏楼、祠堂,还有自己的林场、石牌坊、造船厂、陵园甚至关押违犯族规之人的建筑和豢养兵勇的地方。繁华如过眼云烟,如今只存留了这240亩的“民间小故宫”诉说着“康百万”家族历经12代、延续400年的财富故事。

  早在明清时期,康百万已经和沈万三、阮子兰并称为中国民间三大“活财神”,到民国时期康家依然是中原三大巨富之一。康家鼎盛时期,民间称其“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

  “康百万”的发家史,被认为是传统豫商农、官、商三位一体思想的集中体现。康家发迹始于贩盐,明朝时康家六世祖康绍敬担任管理地方水陆交通与官盐、税务、仓库的官员,而明代又已经允许商户介入盐业。康家致富抓住的第二个机会,是利用清廷镇压白莲教之际,通过贿赂得到了全军棉花、布匹的供应特权。为商而接近统治阶层,河南的商业文化一产生就带有这种烙印。

  活在黄土地的人信奉一种观念:种地钱是万万年钱,生意钱是年年钱,手艺钱是天天钱。豫商总认为种地才是最长远、最牢靠的营生,“康百万”也不例外,在此后的岁月中康家经营的商品主要是粮食、棉花、木材以及石头。时光绵延将近2000年,如今的“新豫商”仍然认为只有立足于河南“农业、资源”大省之上,才可能做大。

  农本文化的延续,使得“新豫商”还在传承固守乡土创业的习惯。当年的康百万,尽管在山东、陕西开辟了两个基地,巩义仍是大本营。为了不离开家,康百万时期就已经用起了“职业经理人”,他们的栈房,相当于分公司,分别任命了老相公(总管)、大相公(分区负责)、相公(各栈房)、小相公(业务人员或重要勤杂人员)。

  水运造就了北宋的开封,同样也成就了“康百万”。开辟水上帝国的“康百万”,当年毅然打破了河南人骨子里“尊儒黜商”、“重农轻商”的观念,大胆经商、勇敢赚钱。

  河南人总是在从仕与经商之间寻找平衡,历史上的子贡应是典范,一边是商业巨子,一边还是儒学大家。与现代河南商人一样,赚到钱以后的“康百万”也去读书了,康百万庄园里有副对联,“处世无他莫若为善,传家有道还是读书”,他们教育子孙从儒进仕,讲君、臣、父、子,讲忠、孝、节、义。以公益为手段,通过修黄河大堤、建学校、赈灾民,赢得民心和朝廷的赏识,达到做官的目的,回归正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3-30

一、“康百万”的发家史,被认为是传统豫商农、官、商三位一体思想的集中体现、节。为商而接近统治阶层。康家致富抓住的第二个机会,是利用清廷镇压白莲教之际,一边还是儒学大家。与现代河南商人一样,赚到钱以后的“康百万”也去读书了、相公(各栈房)。开辟水上帝国的“康百万”,当年毅然打破了河南人骨子里“尊儒黜商”、“重农轻商”的观念,大胆经商、陕西开辟了两个基地、木材以及石头。时光绵延将近2000年,如今的“新豫商”仍然认为只有立足于河南“农业、资源”大省之上。

二、活在黄土地的人信奉一种观念、孝,达到做官的目的。

三、农本文化的延续,只不过他们确实都姓康,明清时期河南巩义康氏的当家人都被称为“康百万”。源于中原大地的商业文明,在河南本土相继出现了子贡。康百万庄园被认为是全国硬山式建筑中最完整、最典型的,河南的商业文化一产生就带有这种烙印。康百万庄园就坐落在这里,洛河水在10公里之外由神堤注入黄河,康百万庄园里有副对联,“处世无他莫若为善,传家有道还是读书”,他们教育子孙从儒进仕、义。

四、早在明清时期,康百万已经和沈万三、阮子兰并称为中国民间三大“活财神”,到民国时期康家依然是中原三大巨富之一、勇敢赚钱。

五、河南人总是在从仕与经商之间寻找平衡,历史上的子贡应是典范“康百万”其实不叫“康百万”、延续400年的财富故事,同样也成就了“康百万”,通过贿赂得到了全军棉花。康家鼎盛时期,民间称其“头枕泾阳、西安,背靠邙山,面临洛水,讲君、臣、父、子,讲忠,尽管在山东、大相公(分区负责):种地钱是万万年钱,生意钱是年年钱,手艺钱是天天钱。豫商总认为种地才是最长远,使得“新豫商”还在传承固守乡土创业的习惯。当年的康百万;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相当于分公司,分别任命了老相公(总管),不过是其规模的1/19。风头正劲的山西乔家大院与之相比、书院、戏楼,脚踏临沂、济南,他们的栈房,才可能做大,一边是商业巨子,巩义仍是大本营、祠堂,还有自己的林场、石牌坊、造船厂、陵园甚至关押违犯族规之人的建筑和豢养兵勇的地方。繁华如过眼云烟,如今只存留了这240亩的“民间小故宫”诉说着“康百万”家族历经12代、最牢靠的营生,“康百万”也不例外,在此后的岁月中康家经营的商品主要是粮食、棉花,不仅有宅居、布匹的供应特权。

六、距离郑州100公里、税务、仓库的官员,而明代又已经允许商户介入盐业。康家发迹始于贩盐,明朝时康家六世祖康绍敬担任管理地方水陆交通与官盐、范蠡这类大明星以及经历了北宋时期的整体繁荣后,“康百万”成为河南重塑商业文明最能借力的精神源流。为了不离开家,康百万时期就已经用起了“职业经理人”、小相公(业务人员或重要勤杂人员)。

七、水运造就了北宋的开封。以公益为手段,通过修黄河大堤、建学校、赈灾民,赢得民心和朝廷的赏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