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结构与成分的位置

如题所述

古今汉语的语序是基本相同的,即主语在谓语前,宾语在谓语后,定语在中心语前。但也有不尽相同的一面,在古汉语中,宾语可前置,主谓可倒装,定语可以在中心后。  一、宾语前置  (一)动词的宾语前置  动词的宾语前置分两种情况:一是在某些句子中,宾语经常放在动词前,二是为了强调宾语,可借助虚词把宾语提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王曰:“缚者何为者也?” 《晏子春秋•内杂下》
故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也。”
《韩非子•社鼠》
虽闻,曷闻?虽见,曷见?虽知,曷知?
《吕氏春秋.任数》北郭骚(齐人)沐浴而见晏子曰:“夫子将焉适?”(晏子曰:“见疑于齐君,将出奔。”)
《晏子春秋.内杂上》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谷梁传.隐公六年》
齐景公谓子贡曰:“子谁师?”曰:“臣师仲尼。” 《说苑.善说》 若句中有助动词,格式有二:①
宾+助动词+谓语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左传.成公三年》② 助动词+宾语+谓语
吾敢谁怨乎? 《史记.吴太伯世家》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岂不尔思?子不我即。
《诗.郑风.东门之 》 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韩非子•五蠹》 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
《左传•僖公七年》 若句中有助动词、副词一类插入成份,格式有二:①代词+插入语+谓语
楚君之惠,未之敢忘。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丘也闻不言之言,未之尝言。
《庄子.徐无鬼》 亦莫余敢侮。 《左传.昭七年》②插入语+代词+谓语
然民虽有圣智,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 《商君书.画策》 自古及今,未尝之有也。
《墨子.节葬》 天下莫敢之危。
《吕氏春秋.分职》  三、在前置宾语和谓语之间加“之、是等结构助词助宾语前置。 非子之求,而蒲之爱。
《左传.宣公十二年》 (管仲曰)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 《韩.外左下》
前世不教,何古之法? 《商君书.更法》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
《左传.僖公十五年》 寡人其君是恶,其民何罪? 《国语.晋语三》
荀卿守正,大论是弘。 韩愈《进学解》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论语•季氏》 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 《左传•隐公六年》 (晋郑是依。
《国语•周语》) 《郑书》有之曰:“安定国家,必大焉先。” 姑先安大……。
《左传.襄公30年》有时为了强调宾语的单一性,排他性,用副词“唯(惟)构成“唯…之(是、之为)…”式,译为“只、就”
富而不骄者鲜,吾唯子之见。 《左传.定13年》 不才,吾唯子之怨。
《左传.文公七年》 (“不材,吾怨子。” 《史记•晋世家》)
人有言曰:“唯乱门之无过。” 《左传•昭公22年》 (谚曰:“无过乱门”
《左传•昭公19年》)
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
韩愈《原道》 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左传.成公十三年》
谚曰:“非宅是卜,唯邻是卜。” 《左传.昭公三年》
惴惴焉,惟不得出大贤之门下是惧。
韩愈《后二十九日上宰相书》 智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 《孟子.尽心下》
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
《荀子.不苟》 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若利之为见,若者必害。
《荀子.礼论》
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 《荀子.不苟》 也有只用“惟”的:
上栖会稽,下守海滨,唯鱼鳖见矣。 《吴越春秋.卷一》  四、代词“是作宾语前置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僖公四年》 有令名矣,而终之以耻,午也是惧。
《在传.昭公元年》 则我(陈国)周之自出,至于今是赖。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武子宣法以定晋国,至於今是用。 《国语.晋语七》 晋为不道,是摄是赞,思肆春罔极。
《左传.昭26年》  (二)介词的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前置 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史记.淮阴侯列传》 学恶乎始,恶乎终?
《荀子.劝学》  2、前置宾语和介词之间结构助词“之” 将民之与处而离之,将灾是备御而召之,则何以经国?
《国语.周语下》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论语.先进》
我楚国之为,岂为一人行也?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
《左传.昭公十五年》 麋鹿之与处,猿 之与居。 韩愈《上宰相书》 今大王纵有其人,何
之从而出。 《战国策.东周策》 至于庄、宣,皆我之自立。 《左传.襄25年》
日居月诸,东方自出。 《诗.邶风.日月》 我周之东迁,晋郑是依;子颓之乱,又郑之由定。
《国语.周语中》  3、介词“以”“于”的宾语前置 少以犯众,弱以侮强。 《说苑.杂言》
(以少犯众,以弱侮强。 《孔子家语.五仪解》) 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
《报任安书》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经.卫风.氓》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 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
《墨子.非乐》 谚所谓室于怒而市于色者。 《左传.昭公十九年》 (语曰:怒于室者色于市。
《战国策.秦策》)除上述几种情况外,也有名词不靠代词复指而前置的。 为天子之诸御,不爪剪,不穿耳。
《庄子.德充符》也有非否定句而代词宾语前置的。 民献有十夫予翼。 《尚书.大诰》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诗•小雅•节南山》因此有的学者得出结论:宾语有谓语前面,是远古汉语的政常语序,而古代汉语中所说的宾语前置实际是原始汉藏语序的保留
反映.见张清常《上古汉语的SOV语序及定语后置》,《语言教学与研究》,89年1期。  (三)问题讨论1.宾语前置句中“之”“是”的词性问题王力先生认为是代词,杨伯峻等人视为结构助词,谁是谁非?当为结构助词,理由如次:此类“之”“是”与复指代词“之”“是”结构、意义不同。
古书中常见的复指代词有“是”“之”“其”,它们中句中主要作主语、定语、宾语。如: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季氏》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战国策.赵策》险阻艰难,备尝之矣。
《左传.僖公28年》楚君之惠,未之敢忘。
《左传.僖公28年》被指代的部分多数情况位于句首,用来复指的词在句中有特定的位置,必作句子的一个成分。有实在的意义。而宾语前置句中的“之”“是”可以不作句子的一个成分,句子仍然完整。它没有实在的意义,如果硬译出来,非常别扭。用代词复指,被复指的部分往往比较复杂,不能用代词复指代词。而宾语前置句中“之”“是”前有代词的很多。古之圣王,唯此之慎。
《国语.周语下》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 《谷.僖二年》今君不是之慎,而纵恣焉,不亡必弑。
《说苑.君道》若狄公子,吾是之依兮。
《国语.晋语三》求!无乃尔是过与? 《论语.季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而且代词本身是用来指代名词及其词组的,再用另一个代词来复指它,则显得毫无意义了。在前置宾语和谓语除加“是”“之”外,还有“之为”,“之为”也是复指吗?有的宾语前置不用“之”“是”,如: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
《尚书.牧誓》惟妇言用。
《汉书.五行志》再说古人行文重音节之美,加上“之”“是”等词,使语气显得舒缓,又能强调前置宾语。使语意重心落在宾语上。  二、主谓倒装在一定条件下,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种改变语序的现象叫主谓倒装。有两种情况:(一)为加强语气,强调谓语。以感叹句为最常见。
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 《孟子•告子下》 死矣,盆成括!
《孟子•尽心下》 仁夫,公子重耳! 《礼记.檀弓》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论语.述而》 君子哉,若人! 《论语•公冶长》疑问句、祈使句的谓语也可前置,如:
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 《吕氏春秋•重(zhong)言》 勉哉夫子!尔所不勉,其于尔身有戮。 《史记•周本纪》
本篇前文云:“夫子勉哉!”陈述句谓语前置的较少: 必我行也,为汉患者。
《史记.匈奴列传》  2、为押韵、对仗,将主谓倒装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周南•桃夭》 第三章作:“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诗•豳风•七月》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魏征《述怀》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三、定语后置指定语置于中心语之后。最常见的是表性状和数量的定语后置。 复为羽声慷慨。
《史记•刺客列传》 (复为慷慨羽声。 《战国策•燕策三》) 从弟子女十人所。
《史记•滑稽列传》 舜有大功二十而为天子。 《左传•文公十八年》 子产以帷幕九张行。
《左传•昭公十三年》 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
《史记.滑稽列传》除以上表性状或数量的定语后置外,以下几种形式的句子,也有人认为是定语后置。注意数量结构作定语和作谓语不同。
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一)中心语+之+定语
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荀子•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楚辞.涉江》(二)中心语+定语+者(定语的标志) 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
《庄子•山木》 信至国,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史记.淮阴侯列传》
与此类后置相似的是: 楚人有涉江者。 《吕氏春秋.察今》 (楚国人有一个渡江的人。)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孟子.滕下》 (眼下有个每日偷他邻居的鸡的人。)
“日攘其邻之鸡”直接与“人”发生联系﹐“者”是定语的标志。](三)中心语+之+定语+者 鸟兽之害人者消。
《孟子•滕文公下》 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与其坐而待亡,﹐
孰若起而拯之?” 《冯婉贞》(四)中心语+而+定语+者 有一言而可终身行之者乎?
《论语.卫灵公》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孟子.梁下》这类结构也有人认为并非定语后置。第一例“爪牙”是“利”的定语。“异鹊”“鸟兽”是“自南方来者”“害人者”的范围定语。可参看张桁(heng)《“古汉语定语后置”献疑》(《中国语言学报》第四期。)、谢质彬《古代汉语中的范围定语》(《中国语文通讯》,80、4)、施民权《古代汉语“定语后置”说商榷》(《中国语文通讯》,81、4)、陈迪明《文言里确有“ⅹ者”一类后置定语》(《中国语文通讯》,81、4)以上三种形式有争论,但一般还是承认表性状、数量的定语后置这两种情况。从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开始,人们就注意到定语后置这种语言现象,称之为“大名冠小名”(大名,指范围较大的名词,“小名”指范围较小的名词。大名,是属概念,小名,是种概念)“大名冠小名”即修饰成分在后的偏正结构。这种语序的很多。《尚书》中有“星虚”“星昴(mao)”,注疏变为“虚星”“昴星”。《诗经》中“桑柔”,实际是“柔桑”(柔嫩的桑)。《左传》《国语》中“鸟乌”,实际是“乌鸟”,即“乌鸦”。《左传》中“城濮”“城颍”实际指濮城、颍城。《礼记》中“虫螟”即“螟虫”等
人们承认这种语序属于修饰语在后、中心语在前,但它是(属于定语后置这种)特殊情况,还是远古汉语中的一般情况呢?有人认为,它是原始汉语中的一般情况,正常语序,也是原始汉藏语序的保留。现代方言中南方方言里,中心语在后的很多,鸡公鸡母、牛公牛母、猪哥猪母。客家话中“人客”即“客人”。北方也有,河南有“鸡公山”,北方有“鸡公车”,这些都是古语的保留。见张清常《上古汉语的SOV语序及定语后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