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中丐帮帮主乔峰如何做到千杯不倒?

如题所述

古代这里所指的古代比较模糊,比如近古、中古、还是远古。暂且粗略描述下:中国的酒是从谷物自然发酵起源的,所以基本上在元代以前,中国的米酒以自然发酵型米酒、黄酒为主,果酒杂粮酒为辅;元代以后开始逐步出现蒸馏型高度酒。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李白一生嗜酒成性,一句句关于酒的诗句,也成为经典,千古流传。后人也将他颂为诗仙。而古代的酒真的那么好喝吗?它有多少度?又是什么味道呢?

酒精度

中国的酒文化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酒的品种比较多,比如有汉代的稻酒、黍酒、秫酒、米酒、甘蔗酒等,口感有唐代的芳香原料调制酒(这种酒唐人称为“露酒“,今天日本人把米酒叫做“米露“、“吟露“也是取的“露酒“、“吟酿“这个概念,很像今天的鸡尾酒,名字也非常好听),著名的如石榴花酒、連白酒、蒲黄酒、茱萸酒、藤花酒、椰华酒、桂酒、葡萄酒等,唐诗中“葡萄美酒夜光杯“指的就是用琉璃杯喝葡萄酒的场景。还有一些添加配料的酒,如椒酒、柏酒、桂酒、兰英酒,边缘的还有一些道教为延年益寿长生不老比较推崇的松柏酒型,如松醪春、松花酒、松精酒、柏叶酒等等。这些酒的共同特征就是酒精度都不高,根据唐代的记述,唐代滤酒主要使用的还是压榨法,可见还没有出现蒸馏术,而在没有蒸馏条件下的自然发酵酒,由于酵母菌在酒精浓度达到20%后,就很难继续发酵,所以酿造酒精度大约是在0度至18度之间。至于元代(学术界也有不同见解)以后出现的“蒸馏酒“酒精度则就比较高了,大约相当于今天的白酒。酒精度30至60度不等。据历史资料分析,大概宋元朝以前一般都是曲酿的发酵酒,这种酒是以粮食谷物、水果、乳类等原料经过酵母发酵酿造成的。度数很低,20度算是最高了,几乎是没什么味道的,完全可以当饮料喝。

判断标准

题主并没有说明需要为什么目的判断标准,比如说是酒精度的判断标准,还是为品酒或者酒体、酒质等判断标准。这里暂且当作是酒质的判断标准。抛开饮酒的文化和氛围,比如乡酒、曲水流觞、青梅煮酒等,单纯就酒本身而言,还是从色、香、味角度评判。比如周代,酒已经按照清浊,厚薄确定酒的等级。当时“薄酒“有“五齐之名“,也就是按照酒的清浊程度,有泛齐、醴齐、盎齐、醍齐、沉齐等五种。“厚酒“称为“酎”,也就是多次重酿的酒。唐代有针对酒色的评判标准,当时的人以发酵彻底的淡黄色酒为佳,“雏鹅“、“雏鸭“喻称好的米酒色泽,发酵不太好的,有米糟浮在酒面上,则被喻之为蚁,有青蚁、腊蚁、玉蚁等戏称。对于酒味方面,有“肥如拧,腻如织”的评判标准,“酒肥”遭嫌,“酒嫩“为佳。对于酒的甜度,有则根据个人喜好程度略有不同,比如白居易说的“户大嫌甜酒,才高笑小诗”就是指当时的市场状况,发酵时间短的甜酒度数较低,比较受酒量不佳的人喜爱,但海量的人就比较嫌弃。

自从北宋时期,辽国,金国,元朝等蛮子进驻中国以后,才有了蒸馏的首创,这时候的酒才和我们今天喝的酒度数相当。而蒸馏酒会有这么高的度数是因为它的原料一般是富含天然糖分或容易转化为糖的淀粉等物质。糖和淀粉经酵母发酵后产生酒精,酒精的沸点是78.5,水的沸点是100,将原来发酵的酵液加热至两点沸点之间,就可以从中蒸发和收集到酒精成分和香味物质,然后将其冷却,就可以得到无色,气味却辛辣刺鼻的酒液,一般发酵酒度数低于20%,而蒸馏酒可以高达60%。

喜欢看武侠的都知道,丐帮帮主乔峰可谓千杯不倒,不论是拜把子还是绝先交,不管是大事临头还是日常饮食,总之是无酒不成欢。这种古代好汉气势如虹的喝酒架势让人十分震撼!动辄一句“在下先干为敬”,然后就只剩空坛子了!联想到现在,谁人能这么喝?那为什么现代人在喝酒这事上竟跟古人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中国的酒文化其实并不算很悠久,而且中国人在全世界范围内也不算是懂酒、会喝酒的民族。(每次只要我提出这个论断,都会引来一帮爱国青年用砖头砸个半死)虽然不想承认,但这的确是事实,相比起古埃及、古巴比伦、格鲁吉亚等地,中国产生酒的时间并不长,喝酒的历史也不外乎四千余年。

大家要知道,古代的酒都是酿造酒,一般最多十几度。直到了宋代,酒的度数才提升了一点点,但也别指望出现什么高度白酒。比如梁山好汉们聚义一堂,海吃海喝,看似量大,其实也就相当于喝了点儿醪糟。醪糟经糯米发酵而成,夏天可以解暑。主要原料是糯米,酿制工艺简单,口味香甜醇美,乙醇含量极少,因此深受人们喜爱。在一些菜肴的制作上,糯米酒还常被作为重要的调味料。古代的度量衡单位跟现代可完全是两码事。比如西汉的1升只不过是现在的0.3升,而东汉的1升不足现在的0.2升。就算唐朝的单位大了些,也还不到1:0.6!所以说,换算这个问题,也是好汉们动辄千杯的一大关键!

而且,中国的酒水以黄酒为主,它因自然发酵而酒糖度较高、酒精度却很低,所以钟爱黄酒的人能够大碗大碗地喝酒,那感觉就跟我们今天喝啤酒差不多。此外,喝酒礼仪上,就连孔子的周礼或是天子之礼,对于喝酒的酒具、喝酒的温度、以及搭配等等,我们也比国外落后了很多。由于没有蒸馏技术,中国的酒一直都是这么晕晕乎乎的像在喝低度酒。所以,陶渊明可以在菊花丛里面睡觉,李白也可以边弹古筝边吟诗边喝酒。

古人的生活节奏比起现代慢得多,消遣方式也没有现代人多,每每无聊了便约起亲朋好友侃大山,一侃就侃成了“长夜之饮”之类的。反正时间多的是,一晚上喝他个6个小时,不想海量怕也难。故用夸张手法,现实你别当真上学时经常刻苦钻研武侠小说、神怪小说等等的都懂,什么怒发冲冠,千钧一发,小说里的夸张比喻随处皆是。正因如此,酒仙李白“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亡国之君陈后主“日饮一石”,武松喝了十八碗还能“过得景阳冈”,看看就好,你要较真就是你自己的问题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