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特别是唐朝人与人互相都怎么称呼?
如:
1、古代旧时使用尊称、谦称简介:
君:尊称对方是才德出众的人。
君子:(1)同“君”。(2)妇女对丈夫的尊称。
明公:对位高权重的人的敬称。
老:对年岁大的人的尊称。
父老:对德高望重的人的尊称,也作为对一般老者的尊称。
丈:尊称长者,也作平辈人之间以及长辈对晚辈的尊称。
长者:尊称父兄、长兄,以有显贵和德行高尚的人。
先辈:(1)封建时代科举时同时考中进士的人互相尊称为先辈。(2)对年长者的尊称。(3)对京官的尊称。
先达:对前辈的尊称。
方家:对有学问有道德修养的人的尊称。
老夫子:对老师或年长博学的人的尊称。
足下:犹如先生。对人的尊称。
阁下:不论尊卑,皆可尊称对方阁下。
老师父:对僧侣的尊称。
老太太:对年老妇女的尊称。
师傅:本指老师,有专门技艺的人或传授技艺的人,今也作对一般人的敬称。
同志:古人用称志同道合的人,今指为共同的理想、同一目标奋斗的人,并引申为对一般人的通称。
姑娘:对年轻女子的通称。
鄙人:鄙陋之人。谦称自己。
小生:旧时士子对自己的谦称。
小子:本指学生、晚辈、后作自谦之称。
小可:自谦之称。
学生:明清时读书或官场中自称的谦词。又称后学。
同学生:旧时同官之间自谦之称。同官,又称侍生、侍第、晚学生、晚侍生、晚辈。
小人:臣下、百姓的自谦之称。又;对人的蔑称。
老朽:老人自谦之称。
2、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常常要用自称、对称、他称:
例如,联:古人皆自称为联,后为皇帝自称。
我:自称。台、吾、余、印均为自称。
咱:俗称自己。
其他自称还有:我等、我辈。
你:称对方,也称为侬。(侬又作自称)。
而:你称对方等....... 一、尊称:也叫“敬称”,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表示尊敬所用的词叫“敬辞”。
可以按敬辞的词性分三种情况:
(一)是直接用表敬称的代词,一般是单音节词,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这些均可译作”您.
(二)是用名词来代替代词称呼对方,这种词都是双音节词,这种称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称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还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这些名词也都可译为“您”,陛下是专称君主皇帝,可不译,官职身份的也可不译.
(三)是用形容词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物行为,这种词一般是双音节词,前一个为形容词,后一个为与人物有关的名词.常见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贤:贤弟、贤妻仁:仁兄、仁弟
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
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
大:大礼、大作、大驾。
这些词一般都不需要翻译。
这些敬辞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变化,以上一二两种情况到现在基本不用了;而第三种普遍仍用,这些称呼既很尊重对方,又有亲切感,语言气氛也很和谐.
二、谦称 :谦称,表示谦虚的自称.用来表示谦称的词叫做谦辞。可以分两种情况来认识和掌握。
一种是用某些名词来代替代词“我”。又可分以下四类:
一类是用自己的姓或名表示谦下.“苏子与客泛舟赤壁之下.”(《赤壁赋》)用姓;“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祭十二郎文》)用名。
二类是用“臣、仆、某、小人”自称,表示歉下。“仆以口语遇遭此祸。”(《报任安书》)“某自幼熟读兵书。”(《失街亭》)
三类是妇女往往用“妾、婢、奴、奴婢”等表示歉下。“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四类是君主常用“寡人(寡得之人)、不毂(不善之人)、孤(孤独之人)”表示谦下。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6�1梁惠王上》)
这些谦称都可译成”我”。
另一种是用某些词语称呼与自己有关的人物。这种词都是双音节合成词且前一个词修饰后一个词,从修饰词的词性来看,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用形容词来修饰,以示谦下,常见的有:
愚:愚兄、愚弟(此二词都表示“我”)、愚见、愚意(这两个“愚”均可译为“我的”)。
敝:敝国、敝邑(“敝”相当于“我的”)。
贱:贱体、贱躯、贱息(在国君皇帝面前称自己的儿子)、贱内(称自己的妻子)。[“贱”相当于“我的”]
小:小女、小儿、小号。
微:微臣
卑:卑职.
二是用动词来修饰,以行为来表示谦下,常见的有:
窃:窃思、窃念、窃闻。(“窃”可译为私下私自)
伏:伏惟(趴在地上想.在下对上或晚辈对长辈陈述想法时用)、伏闻。(“伏闻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
三是用名词来修饰,以示谦下。在别人面前谦称自己的兄长用“家”,“家父、家君、家尊、家严”都可用于称自己的父亲;“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家兄”是称自己的哥哥。在别人面前称呼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亲属用“舍”,“舍弟”就是自己的弟弟,“舍侄”就是自己的侄辈。“家”、“舍”都可译成“我的”。
这些谦称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了较大的变化。第一种情况基本不用了,第二种情况还有部分仍在用.
三、其它称谓 :自称是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的称呼。帝王自称“寡人”,老人自称“老朽”,年幼者在年长者面前自称“小弟”,和尚自称“贫道、贫僧”,一般人自称“鄙人”。谦称都属于自称.
他称是称呼别人。如称陪伴新娘的女子为“伴娘”,称贵族妇女为“仕女”,“夫人”在古代称诸侯的妻子,后来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称年老男子为“老丈”,称年轻男子为“郎君”。尊称都属于他称.
鄙称是用轻蔑的口吻称呼别人,如“竖子、小子、女流。”
专称是某些约定俗成的称谓。如称砍柴的为“樵夫”,称船夫为“舟子”,称国家的杰出人物为“国士”。
代称是借用别的称谓代替本来的称谓.如用“巾帼”代称女子,用“梨园”代称戏班,用“俳优”代称滑稽演员。代称属于修辞上的借代手法.
惯称是用约定俗成的习惯称谓称呼某人。如“老庄”是指老子(李耳)和庄子(庄周)及其学说,“郊寒岛瘦”是指孟郊和贾岛。
唐朝时期人与人之间是如何互相称呼的?可千万不要被古装剧所误导了_百...
1. 在唐朝,皇帝被尊称为“陛下”,这是在正式场合和文献中使用的尊称。《西游记》中的玄奘法师在告别皇帝时使用“陛下”一词,是符合历史事实的。2. 官员之间的称呼有明确的等级划分。对于宰相,人们尊称为“相公”,这是对其官职的一种尊敬。相公的儿子被称为“公子”,这一称谓特指宰相的儿子。其...
各朝代人与人之间的称呼(比如说女儿对舅舅,下人对主人等等..)_百度...
1. 阿玛、额娘:清朝满族对父亲和母亲的称呼。2. 皇上、皇后:皇帝和皇后的尊称。3. 嫔妃、福晋:皇宫中皇帝的妃嫔和皇子的妻子。4. 阿哥:皇子或贵族子弟的称呼。5. 先生:对有学问或有技艺者的尊称。6. 姨娘:妾室的一种称呼。7. 夫人:对妻子的尊称,亦用于称呼贵族妇女。8. 妾:古代男子除...
唐朝时期人与人之间是如何互相称呼的?可千万不要被古装剧所误导了_百...
皇上和万岁也不是随便就可以用的,皇上是书面语,万岁在当时是对皇帝赞颂的呼喊口号。二者用于朝堂之上都显得不合时宜,最合适的称呼是陛下。《西游记》里的玄奘在拜别皇帝前往西天取经和途径女儿国辞别国王时用的都是陛下。这一点就比较符合历史事实。如何称呼官员?如果在唐代碰上宰相大人,一定要称呼对...
古代人与人之间的称呼有哪些?
1. 礼貌的称谓:古代人在称呼对方及其家属时,常用敬语以示尊重。如称对方父亲为“令尊”,母亲为“令堂”,儿子为“令郎”,女儿为“令嫒”,亲戚为“令亲”,学生为“令高足”。2. 谦辞称呼:在提及自己的家人时,古人常用谦辞,如称父亲为“家父”,母亲为“家母”,哥哥为“家兄”,女儿为“...
中国古代人与人之间怎么称呼?
1. 尊称与谦称:- 尊称是用来表示尊敬的称呼,如“君”、“先生”、“公”、“夫子”等,这些词语表达了对对方的尊重与敬仰。- 谦称则是在自我表达时用来表示谦虚的称呼,如“鄙人”、“小生”、“愚兄”、“愚见”等,这些词语反映了说话人的谦逊态度。2. 自称与他称:- 自称是在提及自己时所...
唐朝时期人与人之间是怎么称呼的,那时候“相公”指代什么?
唐朝时期人与人之间的称呼非常严谨且多样,“相公”在唐朝是宰相的专属称谓。具体来说:“相公”的含义:在唐朝,“相公”一词特指宰相,是宰相的专属称谓。全天下只有宰相一人拥有此称谓,与现代的“老公”或“丈夫”之意截然不同。对君王的称呼:唐朝时期,对君王的称呼非常严谨。“皇上”是书面用语,...
中国古代人与人之间的称呼
中国乃文明之国,礼仪之邦,古代人与人之间在日常生活交往中有许多规矩,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免不了互相称呼,也免不了在谈话中涉及他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的传统是对对方或他人的称呼上就是一个大的讲究,通常有“尊称”和“敬称”之分,对自己则使用“谦称”。如:1、古代旧时使用尊称、谦称简介:...
古文昆弟是什么意思?
昆弟是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常用的词语,意为兄弟或者朋友。在古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亲戚朋友、同窗好友、同僚伙伴之间都要讲究称呼,昆弟一词便是其中之一。在古代文化中,昆弟不仅有血缘上的含义,还有精神上的意义。往往是通过交情往来,共同体验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情感联系而形成。在传统...
在古代,一个人叫另一个人的表字是表示尊敬吗?那叫姓名呢?
在古代,称呼别人时,使用表字与直接称呼姓名,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同层次。表字一般用于亲近熟悉的人之间,它象征着一种亲密无间的友情或亲情。比如,兄弟之间、亲密朋友之间,甚至家族内部的成员,都会彼此使用表字,以表达他们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然而,当称呼关系稍微疏远一些的人时,直接使用姓名就...
古代人与人之间的称呼有哪些?
社交用语和交友称谓 初次见面说“久仰”;等候客人用“恭候”;对方来信叫“惠书”;请人帮忙说“劳驾”;托人办事用“拜托”;请人指点用“赐教”;赞人见解用“高见”;求人原谅说“包涵”;老人年龄问“高寿”;客人来到用“光临”;与人分别用“告辞”;看望别人用“拜访”;请人勿送用“留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