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犊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如题所述

春秋时期。
将竹或木头劈成长而窄的竹片(木片),称为竹简(木简),可用来记录文字,广泛应用于先秦至三国两晋时期。此外,还有以宽木板作为书写载体的,称为牍。
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用竹片写的书称“简策”,用木版(也作“板”)写的叫“版牍”。超过100字的长文,就写在简策上,不到100字的短文,便写在木版上。写在木版上的文字大多数是有关官方文书、户籍、告示、信札、遣册及图画。由于文字内容有异,其称谓有别,如军事的文书叫“檄”;用于告示者称之“榜”;将信写于木版,然后再加一版叫作“检”。在检上写寄信人和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叫作“署”——信封的起源。
然后将两版合好捆扎,在打结的地方涂上粘土,盖上阴文印章,在粘土上出现凸起的字,这就是“封”,使用的粘土叫“封泥”。由于写信的木版,通常只有一尺长,故信函又叫“尺牍”。笺是古代一种短小的简牍,是供读书者随时注释的,它系在相应的简以备参考之用。现在人们所说的笺注就是起源于此。从策、简、籍、簿、笺、札、检、椠等从竹、木字形上,都反映出简牍的制成材料。
一枚简牍称为简,常写一行直书文字。字数较多的,写在数简上,编连在一起,称之“册”。长篇文字内容成为一个单位的,叫作“篇”。一“篇”可能含有数“册”。至于简牍“卷”的称谓,还存在分歧。居延广地南部“候兵物册”共77简,以麻绳编之,如竹帘状,可以舒卷,故“简编则为册,卷则为卷”。陈盘指出:孔安国《古文尚书》序中有云:“并序凡五十九篇,为四十六卷。”陈以为此处既曰篇,又曰卷,据此可证明一篇或数篇可为一卷。用于简牍的书写工具有笔、墨、刀。
简牍上的文字用笔墨书写,刀的主要用途是修改错误的文字,并非用于刻字。先秦简牍,多用古文、篆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通行隶书,字体变圆为方,于是公文、信函多用隶书。把竹子、木头劈成狭长的小片,再将表面刮削平滑,这种用作写字的狭长的竹片或木条叫做竹简或木简,较宽的竹片或木板叫做竹牍或木牍。简的长度不一样,有的三尺长,有的只有五寸。经书和法律,一般写在二尺四寸长的简上。写信的简长一尺,所以古人又把信称为“尺牍”。每根简上写的字也不一样多,有的写三四十个字,有的只写几个字。较长的文章或书所用的竹简较多,须按顺序编号、排齐,然后用绳子、丝线或牛皮条编串起来,叫做“策”或者“册”。
简牍是古代书写有文字的竹片或木片。其中竹制的叫竹简或简称简,木制的叫木牍或简称牍,合称简牍(由于竹简的数量较多,有时也通称作“简”,其实是包含了木牍在内的意义。)
简牍是在纸普及之前用来记载的载体。现在发现的简牍的年代主要是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最晚至西晋。简牍可以用线绳或牛皮绳编连起来成书。
竹简,一种将文字、图像或其他各种特定的符号写绘于事先加工过的竹片上的书籍形式。其加工过程简单说是将青竹筒蒸煮过,一说要用火烤,让其“发汗”脱水,称之为“杀青”,防止以后变形,不易被虫蛀,且便于书写。因此也称竹简为“汗青”,引申为书册、史籍。杀青后可打孔后将线穿过竹简连缀成册,也可不打孔,直接绑竹简。杀青后还要刮削竹简,使竹简表面平整,这样有利于书写。
加工后的竹片有篾黄和篾青两面,一般于篾黄面(正面)书写,背面则为篾青面。有些简牍为两面书写的,如云梦睡虎地秦简的乙种《日书》。
古代中国的简,前人据汉代记载,认为不同的书籍、文书种类有不同的长短规格,如经、子、或诏令等等,其简长度不同。但根出土的文物,汉初时还未有系统的定制。
秦至汉初,简的形制体例趋于复杂。在编缀成篇后,可以分栏书写。以云梦睡虎地秦简为例,编年纪分为上下二栏,而吏道分为五栏。
有些分栏书写的竹简是用朱红色的栏线,有些虽无栏线,却有锋刃划出的横线,可书写得十分整齐。
制作精好的简书,简面密接成片,能够和帛书一样写字作画。如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绘有插图,《艮山图》、《人字图》。
所有的出土古简上的文字,皆是用毛笔书写。所蘸的是黑色的墨,完全没有用漆书写,亦无用刀刻。
书写的笔大多较硬,因而能写出很细小的字,在相当窄的一支简上,有可以双行书写。
有些简书原有标题,包括书题、篇题、章题等。书题每每写在第一支简,或最末支简的篾青一面(即背面),写于哪支要看卷的方式,通常是竹简卷收时最外的一支上。篇题大多写在篇文之末。章题有时写在章首的简头上。
20世纪以来,考古界人士发掘出许多简牍,如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与传世文献相比,出土的简牍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用木头做的书称“版牍”。把树锯成若干段,再将段锯成薄片就叫“版”,在“版”上写字后,就叫牍。把薄片编起来,就是“版牍”。“帛书”是写在丝织品帛上的书。
我国最早的书还有“简策”、“版犊”、“帛书”。用竹做的”称“简策”。把竹筒破成一条条又窄又平的细分签,就可用笔在上面写字,当纸使用。一条竹签叫“简”,许多条竹签连结在一起叫“策”。“简策”最早出现在南朝中叶。
在纸出现之前,人们一般把长文写在竹简上,每简大都只写一行字,字数通常是22个到25个。汉代的简也有写二三行,以至五六行的。要写一本,或抄一本书,往往要用数百根甚至数千根竹简,编成简策后体积很大,又很笨重,出门带书,经常得用车载。
据说战国时名家代表人物惠施出门游学,随身载有五车的书,后人由此演生出“学富五车”的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的知识渊博。在使用竹简的同时,也用木片和缣帛作为书写材料。用来写字的木片叫“版犊”,一尺见方的版牍叫“方”,常用于写信。后人把信称为“尺犊”,把文稿称为“文牍”,就是版犊字义的引伸。版犊一般只用于写短文。在缣帛上书写,称为“帛书”,缣帛虽书写和携带方便,但价格昂贵,一般读书人用不起,又数量有限,无法普及。
在远古文明创造了书写系统之后,文字都被刻在用来书写的石头、粘土、树皮、金属片上。碑文或者铭文这类形式占据了历史的绝大部分。5千年前,字母出现在埃及。古埃及人在莎草上书写,这是一种生长在尼罗河边的植物,这种用莎草纸制成的书也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书。最初词语并不分开,也没有标点;书写顺序有时候从右到左,有时候从左到右,甚至轮流着来。这种轮流书写的方式被称为耕牛书法,就像农夫用牛在耕地一样。
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后期,就出现了有关占卜吉凶的书。当时纸尚未发明,人们就地取材,以龟甲和兽骨为记录材料,把占卜的内容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这就是最早的图书——甲骨文。
郭店楚简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原装书。共804枚,其中有字简726枚,简上字数13000余个。
经古文字专家研究整理得知,郭店楚简全部为先秦时期的18篇典籍。其内容为儒家和道家两派著作。道家著作有《老子》(甲、乙、丙)三篇和《太一生水》,儒家著作有《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语丛》(四篇)。
众所周知,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使先秦大量的学术典籍付之一炬,但郭店楚简在此之前深埋地下,逃过了这一劫难,得以重见天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12
我国最早的书有“简策”、“版犊”、“帛书”。用竹做的”称“简策”。把竹筒破成一条条又窄又平的细分签,就可用笔在上面写字,当纸使用。一条竹签叫“简”,许多条竹签连结在一起叫“策”。“简策”最早出现在南朝中叶。

用木头做的书称“版牍”。把树锯成若干段,再将段锯成薄片就叫“版”,在“版”上写字后,就叫牍。把薄片编起来,就是“版牍”。“帛书”是写在丝织品帛上的书。
第2个回答  2013-06-12
西汉

望采纳,O(∩_∩)O谢谢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