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或官员出行,前面有人举着俩牌子,上面除了写的“回避。肃静”还有些别的什么的吗?

如题所述

古代皇帝或官员出行,一般就是举的“回避、肃静”的牌子,还要举官衔牌、铁链、木棍、乌鞘鞭、金瓜、尾枪、乌扇、黄伞。

此外,还要“鸣锣开道”,提醒前面的百姓人等避让。

州县官出行鸣锣,打三响或七响,称为三棒锣、七棒锣,意为“速回避”、“军民人等齐回避”。

道府出行鸣锣,打九棒锣,意为“官吏军民人等齐回避”。

节制武官的大官出来,要打十一棒锣,意为“文武官员军民人等齐回避”。

总督以上官员出来,因是极品,打十三棒锣,意为“文武百官官员军民人等齐回避”。

官员出行时鸣锣开道,被认为是必行的官仪;仪仗大小、鸣锣多少下,也都反映了所使相应此仪仗官员的品级大小。

扩展资料:

古代皇帝或官员出行举“回避、肃静”牌子的原因:

1、肃静

肃静是旧时王侯、官员等外出时禁止闲人喧哗之辞。

《儒林外史》第六回:“﹝ 严贡生 ﹞借了一副‘巢县正堂’的金字牌,一副‘肃静’、‘回避’的白粉牌,四根门枪,插在船上。”

2、回避

回避其实是历史上的一种倡廉制度,是为了防止官员徇私的制度。“凡回避,京官尚书以下笔帖式以上,祖孙、父子、伯叔、兄弟不得同任一署,令官卑者回避,官同则后补之人回避”,“外任官于所辖属官中,有五服之族及外姻亲属(母之父及兄弟,妻之父及兄弟,己之女婿,嫡生男儿女姻亲),均令属员回避”。

明代时甚至规定,宗室子弟不能做官,不得参加科举,虽然朝廷要为此承担大量爵位供养,甚至让部分优秀皇室子弟无用武之地,只能醉生梦死花天酒地,但朝廷的决心苍天可见,日月可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肃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回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鸣锣开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官员出行(或者出巡)所乘坐及随行的仪仗也都有严格的区别。各方面都体现了等级上的区别。除了微服出行,官员出行所用回避、肃静、官衔牌、铁链、木棍、乌鞘鞭、金瓜、尾枪、乌扇、黄伞等随行仪仗之外,还要“鸣锣开道”,提醒前面的百姓人等避让。州县官出行鸣锣,打三响或七响,称为三棒锣、七棒锣,意为“速回避”、“军民人等齐回避”。道府出行鸣锣,打九棒锣,意为“官吏军民人等齐回避”。节制武官的大官出来,要打十一棒锣,意为“文武官员军民人等齐回避”。总督以上官员出来,因是极品,打十三棒锣,意为“文武百官官员军民人等齐回避”。官员出行时鸣锣开道,被认为是必行的官仪;仪仗大小、鸣锣多少下,也都反映了所使相应此仪仗官员的品级大小。 封建王朝官员的仪仗--鸣锣开道的含义:

督抚司道——大体相当于如今的省部级官员,锣声应当也只能响十三下,而且边敲边喊:“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13个字。强调省部级官员的为官宗旨应当是办事认真、讲求诚信,节约用度,爱护百姓,安排劳役不能耽误农时或者选择适当时候,都是比较实在的要求。

知府——大体相当于地厅级,则鸣锣11下,喊“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是需要辩证处理和把握的要求,不能走极端。

司马州牧——也许相当于今天的副地厅级吧,鸣锣9下,喊“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人”,也是强调认真和诚信,同时要求广爱民众,亲近百姓,因为他们接触百姓的机率更大了。

别驾县令——这就是今天的县处级了,按照依次递减的规律,他们就只能响7声锣,叫7个字了,这7个字是:“君子不重则不威”,这同样有很深的讲究,因为县令他们接触百姓最多,最经常,如果要想有威信,那就必须自重自持,在各方面从严要求自己。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6-04
元宵节快乐那就好
第3个回答  2013-06-04
太监、宫女,随从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