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吸取唐灭亡,采取什么措施

如题所述

军事与政治改革措施:

杯酒释兵权只是宋太祖为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
1、军事制度方面的改革主要有三项。
第一,建立不同于前朝的枢密院制度,长官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主管调动全国军队,分掌军政大权。枢密院与三衙统领各有所司。三衙虽然掌握禁军,但却无调兵和发兵的权力。枢密院有发兵、调兵之权,而不能直接掌握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分离,各自独立,相互制约,有利于皇权的控制。
第二,内外相维政策。宋太祖把全部军队分为两半,一半屯驻在京城,一半戍守各地,使京城驻军足以制止外地可能发生的变乱,也使外地驻军合起来足以制止京城驻军可能发生了内变。内外军队互相制约,都不能发生变乱,而京城驻军又多于外地任何一个地方,这样皇帝也就可以保证牢牢控制全国的军队了。
第三,兵将分离政策。无论驻屯京城的禁军,还是驻在外地的禁军都必须定期调动。京城驻军要轮流到外地或边境戍守,有的则要到产粮的地方就粮,这种轮流驻防的办法称为“更戍法”。这种方法名义上是锻炼士兵吃苦耐劳,实际上是借着士兵的经常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官再也不能同士兵结合,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声望,也就再也不能率兵同朝廷皇帝对抗了。
2、地方藩镇采用强干弱枝之术,其措施主要有三项:
第一,削夺其权。为削弱节度使的行政权力,把节度使驻地以外兼领的州郡——支郡直属京师。同时由中央派遣文官出任知州、知县等地方官。3年一更换,直接对中央负责,向朝廷奏事,不再听令于节度使。对于一些五代以来一直盘踞一方的节度使,宋太祖又故伎重演,拿出“杯酒释兵权”的办法将其逐一罢免。后来又设置通判以分知州之权,利用通判与知州之间的相互制约,使一州之权不致为知州把持,防止偏离中央政府的统治轨道。
第二,制其钱谷。宋初于各路设置转运使,将一路所属州县财赋,除留少量应付日常经费外,其余的钱帛都要送到京城上交中央政府,不得占留,这样地方的财权就完全收归中央了。
第三,收其精兵。乾德三年(965年)八月,宋太祖下令各州长官把藩镇所辖军队中骁勇的人,都选送到京城补入禁军。又选强壮的士卒定为“兵样”送到各路。召募符合“兵样”标准的人加以训练,然后送到京城当禁军。这样中央禁军集中了全国精兵,而地方军队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编成厢军,只供杂役,地方再也没有军事力量可以同中央抗衡了。
通过这些措施,唐末五代的那种专制一方的藩镇,在宋初就逐渐消失了。
3、在官僚制度方面,侧重削弱宰相权力。军政大权归枢密院掌握,而财政大权则由三司使掌握,宰相所掌仅限于民政了。在军、财、民三权分立中,枢密使与宰相“对掌大政”号为二府。皇帝利用这两者间的异同发号施令,独断专行。宋初不仅以三权分立的办法削弱相权,而且设置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和三司副使,作为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的副手,与各部门长官发生制约的作用,以削弱各部门长官的权力。此外,宋初还在设官分职、科举制度等方面,也进行了有利于加强皇权的政策。
历史意义与影响:

宋初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大加强了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造成了统一的政治局面,为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是由于“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一些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政策和措施,转化成为它的对立面。“冗官”、“冗兵”和“冗费”与日俱增,使宋封建国家陷于积贫积弱的局势中。
后世评价:

“杯酒释兵权”这个历史事件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反映,对其评价却争议较大。有人认为:几乎所有的开国皇帝都有杀功臣的行为,但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却使用和平手段,不伤君臣和气就解除了大臣的军权威胁,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安内方略。但是其历史影响却远远不是这样简单。也有人认为:宋太祖专力巩固中央政权,“杯酒释兵权”含有对内严防的性质,直接造成内政腐朽。在外患强烈的背景下,削夺大将兵权也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原因是皇帝直接掌握兵权,不懂军事的文官控制军队,武将频繁调动,致使宋朝与辽、西夏、金的战争连连败北,无力解决边患。军事积弱,还使两宋亡于社会制度落后于自己的游牧民族。
宋朝确立的文人治军的军事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彻底消除造成强唐灭亡的藩镇军制,其出发点是好的,结果是富有成效的,思想也是先进的。而两宋亡于游牧民族原因则是多方面的,与两宋朝对峙的先是辽、夏,再是辽、金,最后是金、蒙,从作战态势来看,北宋面临的是两线作战只能主守;更重要的是此时的游牧民族不但具有勇猛强悍、灵活机动的特点,而且已经跨过农业社会门槛,实现了封建化,农业生产力得到了初步发展,兼具游牧社会和农业社会的优点。

满意请采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4-09
唐末五代分裂割据的原因,是“方镇太重,君弱臣强”,即藩镇掌握的军事、财政和行政权力过大。因此,要扭转这种局面,只有削夺、控制藩镇在这三个方面的权力才有可能。宋初在这三个方面针对藩镇割据统治体制进行改革:
军事
杯酒释兵权只是宋太祖为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
1、军事制度方面的改革主要有三项。
第一,建立不同于前朝的枢密院制度,长官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主管调动全国军队,分掌军政大权。枢密院与三衙统领各有所司。三衙虽然掌握禁军,但却无调兵和发兵的权力。枢密院有发兵、调兵之权,而不能直接掌握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分离,各自独立,相互制约,有利于皇权的控制。
第二,内外相维政策。宋太祖把全部军队分为两半,一半屯驻在京城,一半戍守各地,使京城驻军足以制止外地可能发生的变乱,也使外地驻军合起来足以制止京城驻军可能发生了内变。内外军队互相制约,都不能发生变乱,而京城驻军又多于外地任何一个地方,这样皇帝也就可以保证牢牢控制全国的军队了。
第三,兵将分离政策。无论驻屯京城的禁军,还是驻在外地的禁军都必须定期调动。京城驻军要轮流到外地或边境戍守,有的则要到产粮的地方就粮,这种轮流驻防的办法称为“更戍法”。这种方法名义上是锻炼士兵吃苦耐劳,实际上是借着士兵的经常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官再也不能同士兵结合,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声望,也就再也不能率兵同朝廷皇帝对抗了。
财政
2、地方藩镇采用强干弱枝之术,其措施主要有三项:
第一,削夺其权。为削弱节度使的行政权力,把节度使驻地以外兼领的州郡——支郡直属京师。同时由中央派遣文官出任知州、知县等地方官。3年一更换,直接对中央负责,向朝廷奏事,不再听令于节度使。对于一些五代以来一直盘踞一方的节度使,宋太祖又故伎重演,拿出“杯酒释兵权”的办法将其逐一罢免。后来又设置通判以分知州之权,利用通判与知州之间的相互制约,使一州之权不致为知州把持,防止偏离中央政府的统治轨道。
第二,制其钱谷。宋初于各路设置转运使,将一路所属州县财赋,除留少量应付日常经费外,其余的钱帛都要送到京城上交中央政府,不得占留,这样地方的财权就完全收归中央了。
第三,收其精兵。乾德三年(965年)八月,宋太祖下令各州长官把藩镇所辖军队中骁勇的人,都选送到京城补入禁军。又选强壮的士卒定为“兵样”送到各路。召募符合“兵样”标准的人加以训练,然后送到京城当禁军。这样中央禁军集中了全国精兵,而地方军队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编成厢军,只供杂役,地方再也没有军事力量可以同中央抗衡了。
通过这些措施,唐末五代的那种专制一方的藩镇,在宋初就逐渐消失了。
行政3、在官僚制度方面,侧重削弱宰相权力。军政大权归枢密院掌握,而财政大权则由三司使掌握,宰相所掌仅限于民政了。在军、财、民三权分立中,枢密使与宰相“对掌大政”号为二府。皇帝利用这两者间的异同发号施令,独断专行。宋初不仅以三权分立的办法削弱相权,而且设置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和三司副使,作为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的副手,与各部门长官发生制约的作用,以削弱各部门长官的权力。此外,宋初还在设官分职、科举制度等方面,也进行了有利于加强皇权的政策。
第2个回答  2017-04-09
重文轻武
第3个回答  2017-04-09
太祖亲口说,一百个文官贪污,也没有一个武将造反对国家的危害大
第4个回答  2017-04-09
除了吸取唐朝灭亡的经验还借鉴了五代十国王朝更迭割韭菜的经验。
至于措施说起来就很复杂了。要简单的的说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分割权利。
分割治权和军权,一个地区想‘自立为王’至少得有军队自守,地方首脑人物不能直接掌控军队,也就断绝了‘节度使’这种怪物出现的可能。
还有就是财政权利的剥离,没有了经济来源地方政权就无法生存了,这个手段最开始是唐武宗玩的,如果没有黄巢兵乱把天下弄成一锅粥唐朝凭这一手弄不好还能坚挺下来。
具体执行权、操作权的分离。做出决策的是一伙人,具体执行的又是一伙人,最后干活的又有一伙人(就是今天企业里常说的禁止越级管理)。这样一来有资格闹事的人就更少了。不过管理链条被人为拉长,出现管理迟缓的现象就是家常便饭了,甚至管理链条断节都是常有的事。宋朝还把一个权利职务分摊给几个人,这样个人真正掌握的权利就更有限了。一套措施整体执行下来就是官员人数毫无意义的变的冗繁,不过大多数人都成了没有意义的存在,养活这么多人的财政付出无疑是一个不成比例的天文数字。同时所有官员也都发现自己掌握的那份权力虽然成不了任何事坏事却是绰绰有余的,结果……呵呵。
压低军队的地位,这一手现在印度就玩的很溜。
军队内部的权利也要分割,统帅可以下命令将军,将军接到命令再去下达给指挥人员……最后命令有小队长传达给士兵才算生效。同样是禁止越级管理那一套。
一个小队长可以指挥自己的小队,一个大队长除了直属于自己的小队外只能指挥其他小队长,以此类推……到了最后一个统帅除了自己的亲兵队其实一个人都指挥不动,宋朝还限制军官亲兵队的人数。想一想这样的军队在运作中会是什么样的场景吧。
在这样的行政体系下,凡是政治权利触及的到的角落任何一个人或集团都不可能在内部获得足以抗衡皇权的权利,不过对外时呢?历史的结果是有目共睹的。
宋朝的军队在局部爆发出来的战斗力也是很可观的,特别是在防御战中。上级一个命令守住一个点,这个命令在达到指挥末梢之后军队至少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了,也就能流畅的运转了。不过说到进攻就不用想太多了,甚至正常的行军太多军队凑到一起都会变得一团混乱。
宋军偶尔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都是指挥链条重组后的结果,典型的狄青的军队,童贯攻西夏的时候因为能够得到中央的最大信任一个太监也能流畅的控制军队。传说中的岳家军也是收编打烂的军队建立起来的,指挥链条也能掌握在统帅手里。不过所有的一切都是昙花一现……宋朝内部已经成熟的文官体系是不可能长时间容忍‘异类’的存在的。
宋朝最后也是被这些成熟的制度玩死的。
题外说一说‘禁止越级管理’根本就是一个笑话。
欧美许多公司执行的都是‘封建承包制’,美国政府也是这种体质。
一个部门,一个系统很可能是一个总管自己拉起的一票人马建立起来的,各个职务都是他的心腹。有了这样的前提公司高层肯定害怕中间有谁一个不高兴把他自己的一队人马拉走,才会禁止越级管理防范这种可能。反正一个董事长原本就不可能直接去管理一个小职员。下面的人也不高兴管理中层有人到自己的队伍里指手画脚,也迎合管理高层的意思。结果‘中层’就被晾了起来。都是中国人一千年前玩的东西了,现在竟然成了‘金科玉律’,还弄出一大堆冠冕堂皇的东西去解释、掩饰,搞笑的可以。
第5个回答  2017-04-10
没有任何措施,唐朝为什么会灭,起因在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为毛发生,文人乱国,唐朝完蛋根子在文人乱政,宋为毛完蛋同样是文人乱政,唐宋完蛋的原因就是文人乱政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