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冯太后进行简要评价

如题所述

冯太后(442年-490年),汉族,长乐信都(今河北省冀州市冀州镇岳良村人)人,公元477年至490年十四年间一系列改革的实际主持者。
冯太后本是官宦之女,因罪充公为奴。452年,被选为北魏文成帝的贵人,456年被立为皇后。465年北魏献文帝即位,尊为皇太后。太后临朝辅政,定策诛杀丞相乙浑,而后依据北魏制度归政献文帝。476年献文帝病死,时人称被冯太后毒杀,再度临朝称制达十四年。490年去世,享年49岁,谥号文明皇后,或是加上文成帝的谥号"文成"二字,称文成文明皇后。
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最痛苦的时期。其后东晋王朝大臣刘裕篡夺东晋皇权,在南方称帝建立刘宋王朝,名为南朝。北方的拓拨鲜卑称帝,建都平城,消灭周围的割据政权,统一黄河流域,名为北朝。这便是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混战中各种阶级关系和民族关系重新组合,南方的氏族门阀兴起,北方异族的剥削压榨,人民痛苦不堪,求生存反压廹的义旗纷举,社会仍然动荡不安。到公元465年,北魏的第四代皇帝文成帝去世后,其子献文帝继位后,不久禅位于5岁的孝文帝。其间的20多年里,文成帝的皇后冯太后两朝临朝称制,威摄天下,维新易度,推行汉化政策,大刀阔斧地改革朝政,来收拾了“五胡十六国”造成的时局动荡,民生凋弊,血与火相互交织的乱局。
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国计民生至关重要是土地,她首先从土地入手,解除游牧民族圈占良田作牧场的禁田,令流离失所的农民回归本土,让牧民改牧从农适应汉族的生活。接着便整饬治,班发俸禄,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均田制,又建立三长,改革税赋,修订律令,严明赏罚。伴随着这些改革的同时,她下令兴修水利,盐铁官营;开放关津之禁,振兴贸易;去奢从俭,省汰宫婢。以及崇儒崇孔,大兴学校,维新文教,和尊周礼,断胡俗,昌明礼乐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国内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安定,人口大增,创造了北魏王朝的鼎盛时期;也促进各民族相互融合,不只消除了战乱危机,也使中华民族增添了新的因子和勃勃生机,为隋唐大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她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性,和功勲卓著的改革家,可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但中国的性别岐视由来已久,史学家们对她很不公正,洋洋数百万言的《魏书》、《北史》,对她功绩记载很少,不是把她的名隐去,将功绩加在小皇帝头上,就是采取分散法,分散她的政绩。有时不得不重写几笔,也是毁誉参半。更有甚者,说她残忍、淫荡。翻开中国的历史,哪一个皇帝不是血腥扑面?只要君临天下,君主专政,就要杀人,就很残忍,她自然也不例外。男人做了皇帝可三宫六院七二妃,似乎名正言顺,理所当然,轮到女性,就成为不可饶恕的罪状。评论一代帝王的功过是非,应以其在国计民生中的作为和百姓的生存状态为准则,绝不能以性别来衡量。冯太后解除禁田,打击豪强地主,均田改赋,国富民强,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历史上哪一代皇帝能有如此壮举?她第一次临朝称制时,献文帝12岁,第二次临朝称制,孝文帝只有5岁,都是个孩子何以执政?把功劳计在他们头上,岂不荒谬?至于说她淫荡、残忍,那是史学界惯的偏见,和用言词,更不值一提。
性别岐视给她造成不白之冤,让她在历史灰尘中埋没了千余年。以至近代女权运动兴起,有不少关于写她的作品问世,有戏剧,有小说,也有传记。尽管这些作品都力求宣扬她的功绩,为她正名。但因资料所限,都写了宫廷斗争,涉及改革很少,让人感到力不从心。
冯太后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她祖父是北燕的皇帝,父亲是北魏的降臣,她生于长安,八岁入宫,她一生奋斗在平城,即大同这块土地上,死后葬在大同方山,她是地地道道的大同人。作为世世代代今天生活在大同人,说不定血管还流着鲜卑人和汉人融合的血,很有必要详细弄清她的历史功绩。于是我拂去历史的尘埃,翻阅着历史资料,研究着当时的政治状况、人物关系,和宫廷斗争,是鲜卑人的“子贵母死”制度,使她抚育太子,尊为太后,而又临朝称。改革使她付出一生的心血,也成就了她的大业。但史书记载极其简单,班禄、均田、建立三长,是史家莫不称赞的“太和改制”,《魏书》所载却不足千字,解除禁田文字更少,这就给她蒙上了历史迷雾,任人随意评说。
在涉猎大量的史料中,深感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也是一部土地的变动史。从井田制开始,到后来的土地分配和占有,无不关乎着历朝历代兴衰和各个王朝的命运。当时游牧为业的鲜卑人进入中原,到处划禁田为牧场,致使大批百姓流离失所,饥民遍地;豪强大户占有大量土地,便修筑坞壁自卫,形成千人共籍,百户一家的地方割据势力,不只隐丁漏口,逃瞒税赋,更严重地影响着中央集权的统一。这便是她推行汉化的来龙去脉,和改革的必然结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8-03
  中国的历史是一部漫长的历史,是一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伟大的历史。但在发展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有过许许多多曲折。最为严重的曲折,要算是两晋南北朝这个时期了。
  在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后,数以百万计的北方少数民族纷纷涌入中原,无数的北方汉人却迁到了南方,中华大地很快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史称五胡乱华。在这一时期内,全国出现了30多个大小不同的割据政权,前后建立了16个国家,史称16国。他们你唱罢来我登场,刀光剑影,你争我夺,烽烟处处,战争连年,土地大量荒芜,人口急剧下降,文明崩溃,黄河流域跌入了血海深渊。 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最痛苦的时期。其后东晋王朝大臣刘裕篡夺东晋皇权,在南方称帝建立刘宋王朝,名为南朝。北方的拓拨鲜卑称帝,建都平城,消灭周围的割据政权,统一黄河流域,名为北朝。这便是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混战中各种阶级关系和民族关系重新组合,南方的氏族门阀兴起,北方异族的剥削压榨,人民痛苦不堪,求生存反压廹的义旗纷举,社会仍然动荡不安。到公元465年,北魏的第四代皇帝文成帝去世后,其子献文帝继位后,不久禅位于5岁的孝文帝。其间的20多年里,文成帝的皇后冯太后两朝临朝称制,威摄天下,维新易度,推行汉化政策,大刀阔斧地改革朝政,来收拾了“五胡十六国”造成的时局动荡,民生凋弊,血与火相互交织的乱局。
  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国计民生至关重要是土地,她首先从土地入手,解除游牧民族圈占良田作牧场的禁田,令流离失所的农民回归本土,让牧民改牧从农适应汉族的生活。接着便整饬治,班发俸禄,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均田制,又建立三长,改革税赋,修订律令,严明赏罚。伴随着这些改革的同时,她下令兴修水利,盐铁官营;开放关津之禁,振兴贸易;去奢从俭,省汰宫婢。以及崇儒崇孔,大兴学校,维新文教,和尊周礼,断胡俗,昌明礼乐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国内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安定,人口大增,创造了北魏王朝的鼎盛时期;也促进各民族相互融合,不只消除了战乱危机,也使中华民族增添了新的因子和勃勃生机,为隋唐大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她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性,和功勲卓著的改革家,可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但中国的性别岐视由来已久,史学家们对她很不公正,洋洋数百万言的《魏书》、《北史》,对她功绩记载很少,不是把她的名隐去,将功绩加在小皇帝头上,就是采取分散法,分散她的政绩。有时不得不重写几笔,也是毁誉参半。更有甚者,说她残忍、淫荡。翻开中国的历史,哪一个皇帝不是血腥扑面?只要君临天下,君主专政,就要杀人,就很残忍,她自然也不例外。男人做了皇帝可三宫六院七二妃,似乎名正言顺,理所当然,轮到女性,就成为不可饶恕的罪状。评论一代帝王的功过是非,应以其在国计民生中的作为和百姓的生存状态为准则,绝不能以性别来衡量。冯太后解除禁田,打击豪强地主,均田改赋,国富民强,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历史上哪一代皇帝能有如此壮举?她第一次临朝称制时,献文帝12岁,第二次临朝称制,孝文帝只有5岁,都是个孩子何以执政?把功劳计在他们头上,岂不荒谬?至于说她淫荡、残忍,那是史学界惯的偏见,和用言词,更不值一提。 性别岐视给她造成不白之冤,让她在历史灰尘中埋没了千余年。以至近代女权运动兴起,有不少关于写她的作品问世,有戏剧,有小说,也有传记。尽管这些作品都力求宣扬她的功绩,为她正名。但因资料所限,都写了宫廷斗争,涉及改革很少,让人感到力不从心。 冯太后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她祖父是北燕的皇帝,父亲是北魏的降臣,她生于长安,八岁入宫,她一生奋斗在平城,即大同这块土地上,死后葬在大同方山,她是地地道道的大同人。作为世世代代今天生活在大同人,说不定血管还流着鲜卑人和汉人融合的血,很有必要详细弄清她的历史功绩。
  翻阅着历史资料,刨除当时的政治状况、人物关系,和宫廷斗争之外,是鲜卑人的“子贵母死”制度,使她抚育太子,尊为太后,而又临朝称。改革使她付出一生的心血,也成就了她的大业。但史书记载极其简单,班禄、均田、建立三长,是史家莫不称赞的“太和改制”,《魏书》所载却不足千字,解除禁田文字更少,这就给她蒙上了历史迷雾,任人随意评说。 在涉猎大量的史料中,深感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也是一部土地的变动史。从井田制开始,到后来的土地分配和占有,无不关乎着历朝历代兴衰和各个王朝的命运。当时游牧为业的鲜卑人进入中原,到处划禁田为牧场,致使大批百姓流离失所,饥民遍地;豪强大户占有大量土地,便修筑坞壁自卫,形成千人共籍,百户一家的地方割据势力,不只隐丁漏口,逃瞒税赋,更严重地影响着中央集权的统一。这便是她推行汉化的来龙去脉,和改革的必然结果。
第2个回答  2015-02-25
材料呢?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