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如题所述

新课标要求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面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努力形成学生多姿多彩的个性。笔者认为想要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坚守语文教学的本位,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基础。夯实语文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语文基本能力,可以为语文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如若不然,又何谈构建高效课堂呢?怎样才能夯实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呢?
1.掌握知识点。即指导学生学一篇文章,应从识记、理解这篇课文的基础知识入手。如: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曹刿论战》一文,要让学生掌握重点实词的意思,虚词的用法,以及特殊句式、反问句、倒装句等。在此基础上把握文章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通过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旨。
2.训练能力点。每一篇新课文,要从文中寻求训练学生某种能力的最佳点,并从不同角度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来训练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孔乙己》一文的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理解、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方法,从而学会如何抓住特征写人,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写“一个自己最熟悉的人”。这样设计练习,充分体现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的思想。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多媒体正以一种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形式出现在师生的面前,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教学的重难点浅易化,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理解课文,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朱自清的《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作者借助对景物的细腻描写来表情达意,抒发内心感受。如果能置身于作家所描写的或清新淡雅或激昂飞越的景色中,也就进入作家的感情世界,所以在教学时,我就选用《春》的散文TV和平时拍摄的录像及图片,在课堂上放给学生们看。此时,学生自己从画面、音乐中得到视听的双重享受,并从中领悟到作家的情感,学生在理解作家情感的同时也受到了美的熏陶。
三、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的樊笼中,学生形成了学习和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地挤压着。要实施新课程标准,首先必须打破这种被动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本,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我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我认为让学生充分的读是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语文课堂上就应该书声朗朗,让学生充分地读所接触到的文字材料,这实际上就是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的配合使用,使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2.要少析多导,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语文教育要回到人的起点上来,即回到语文的人文性、思想性、文学性、创造性上来,这无疑是对的。文学作品之所以濡染人,在于其鲜明的文学形象的感染力和丰富的思想营养,但这主要是靠学生自己去领悟。老师析多了,发挥多了,反而会削弱其作用。其实,有些文章也许要用一生去读,才可真正领悟其思想。
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中,我们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切实地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逐步变为现实。让我们与学生一起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中逐步成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