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藤野先生性格特点

如题所述

藤野先生——一位日本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所以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

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没有民族歧视,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不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治学严谨、平等待人、和蔼可亲)

《藤野先生》,选自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文章记述了作者在留学日本仙台时,与他的老师藤野严九郎先生的来往过程中的几件事,赞扬藤野先生用心治学,关心学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精神,表达了对他的尊敬与怀念之情。

文章有两条线索:以作者与藤野的往来为明线;以作者的爱国情感为暗线。本文章被中国大陆的课本“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教材”收录。

藤野先生关心鲁迅的学业,亲自给鲁迅修改讲义的笔记,有其他的日本学生们认为藤野先生曾经泄漏考题给鲁迅,但是根据当时实在的纪录:藤野与鲁迅之来往,并不是建筑于利益之上,因为藤野教导的解剖学,鲁迅只得了59.3分,未曾及格。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02年4月,鲁迅22岁,他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理想,去日本留学,在东京的弘文学院补习日文。1904年9月,转赴仙台,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藤野先生这时正在该校任解剖学教授。鲁迅在此认识了这位日本学者,并且同他建立了深厚的师生友谊。

在日本军国主义影响下,当时的日本人对中国人民抱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但藤野先生并不如此,他对来自弱国的鲁迅毫不歧视,倍加爱护,并以自己的高尚品质给鲁迅以极大的影响。

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10月12日,当时作者鲁迅正遭受北洋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从北京南下,来到厦门大学任教,作者作此文予以怀念藤野先生,此文最初发表于同年十二月出版的《莽原》半月刊第23期,后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作品评价

工人出版社编辑室副主任牛志强:作品按时空顺序写出了“我”的发展脉络,揭示了“我”的本质特征——爱国主义与革命民主主义。正是这个超越了狭隘民族主义的思想特征,使“我”和藤野先生的心紧紧相连,使这两个形象和谐地交融在一起,共同体现一个深刻的主题。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周树人,

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藤野先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6

藤野先生是鲁迅的老师,在仙台求学的时候,这位老师对鲁迅关怀有加,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鲁迅修改讲义,为了让鲁迅能学得更好,不停地给鲁迅开小灶。

藤野先生这样做是有原因的。当时,正值日俄战争,而10年前,刚发生了中日甲午战争。两场战争的胜利让日本全民振奋,作为日本人,藤野先生也肯定觉得荣耀。

从《藤野先生》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到,藤野先生对中国和中国人有很同情的。这种同情体现在他对鲁迅的关心上。为什么这样呢?鲁迅在文中这样说:“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而且藤野先生还担心“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同时,藤野先生还在向鲁迅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问题,甚至还想值得具体的裹法。但鲁迅拒绝了他。

鲁迅是敏感的,他能感受到藤野先生的好意,但藤野先生对“弱者”的同情让鲁迅很不舒服,甚至有些抗拒。

文章开头说“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就能感受到鲁迅的不忿。

在藤野先生指出鲁迅血管画错的时候,鲁迅也表现出了些许不情愿。

不愿意详细探讨“中国女人裹脚”的问题,是鲁迅反抗的顶点。

鲁迅也埋怨自己当时没有更好地学,但日本学生的不友善,和沉浸在日俄战争胜利的喧嚣里,还看到杀中国人的头,这些都让鲁迅难堪。

这些情绪积攒在一起,让他对藤野先生很有好感,但又不想靠近,处在一个若即若离的状态中。

藤野先生自然也是看出了鲁迅的心情,所以更加主动直接,还把自己的照片送给鲁迅。鲁迅很感激,但强烈的自尊心又让他不愿意做出什么回应。

这些矛盾复杂的情感,鲁迅只好埋在心底,这些也是他下定决心弃医从文的原因之一。

第2个回答  2020-03-19

藤野先生——一位日本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所以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

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没有民族歧视,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不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治学严谨、平等待人、和蔼可亲)

《藤野先生》,选自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文章记述了作者在留学日本仙台时,与他的老师藤野严九郎先生的来往过程中的几件事,赞扬藤野先生用心治学,关心学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精神,表达了对他的尊敬与怀念之情。

文章有两条线索:以作者与藤野的往来为明线;以作者的爱国情感为暗线。本文章被中国大陆的课本“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教材”收录。

藤野先生关心鲁迅的学业,亲自给鲁迅修改讲义的笔记,有其他的日本学生们认为藤野先生曾经泄漏考题给鲁迅,但是根据当时实在的纪录:藤野与鲁迅之来往,并不是建筑于利益之上,因为藤野教导的解剖学,鲁迅只得了59.3分,未曾及格。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02年4月,鲁迅22岁,他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理想,去日本留学,在东京的弘文学院补习日文。1904年9月,转赴仙台,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藤野先生这时正在该校任解剖学教授。鲁迅在此认识了这位日本学者,并且同他建立了深厚的师生友谊。

在日本军国主义影响下,当时的日本人对中国人民抱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但藤野先生并不如此,他对来自弱国的鲁迅毫不歧视,倍加爱护,并以自己的高尚品质给鲁迅以极大的影响。


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10月12日,当时作者鲁迅正遭受北洋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从北京南下,来到厦门大学任教,作者作此文予以怀念藤野先生,此文最初发表于同年十二月出版的《莽原》半月刊第23期,后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作品评价

工人出版社编辑室副主任牛志强:作品按时空顺序写出了“我”的发展脉络,揭示了“我”的本质特征——爱国主义与革命民主主义。正是这个超越了狭隘民族主义的思想特征,使“我”和藤野先生的心紧紧相连,使这两个形象和谐地交融在一起,共同体现一个深刻的主题。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周树人,

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 

在日本“举国上下都弥漫着鄙视中国人的风气”,藤野先生不但不歧视他,反而对他这个中国学生特别热情、友好与尊重,这当然会令饱受歧视的鲁迅终生怀念与感激.单说藤野先生给他改“讲义”,竟让鲁迅“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今天我们读《藤野先生》 中的这段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鲁迅所说的“讲义”,实际上是课堂笔记而不是作业.——别说是高等院校,即使是中小学,教师也没有给学生“ 添改”课堂笔记的义务.(2)不是“批改”,不是“修改”,而是“添改”,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的付出.(3)改得十分认真,不是只改一处或几处,而是“从头到末”;“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4)绝不是偶一为之,而是“每一星期” ”

第3个回答  2013-05-18
工作高度认真负责,关心学生成长,对学生循循善诱,严格要求,对科学一丝不苟,关心学生思想观念进步,实事求是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03-31
藤野先生——一位日本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所以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
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没有民族歧视,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不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治学严谨、平等待人、和蔼可亲)
《藤野先生》,选自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文章记述了作者在留学日本仙台时,与他的老师藤野严九郎先生的来往过程中的几件事,赞扬藤野先生用心治学,关心学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精神,表达了对他的尊敬与怀念之情。
文章有两条线索:以作者与藤野的往来为明线;以作者的爱国情感为暗线。本文章被中国大陆的课本“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教材”收录。
藤野先生关心鲁迅的学业,亲自给鲁迅修改讲义的笔记,有其他的日本学生们认为藤野先生曾经泄漏考题给鲁迅,但是根据当时实在的纪录:藤野与鲁迅之来往,并不是建筑于利益之上,因为藤野教导的解剖学,鲁迅只得了59.3分,未曾及格。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02年4月,鲁迅22岁,他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理想,去日本留学,在东京的弘文学院补习日文。1904年9月,转赴仙台,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藤野先生这时正在该校任解剖学教授。鲁迅在此认识了这位日本学者,并且同他建立了深厚的师生友谊。
在日本军国主义影响下,当时的日本人对中国人民抱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但藤野先生并不如此,他对来自弱国的鲁迅毫不歧视,倍加爱护,并以自己的高尚品质给鲁迅以极大的影响。
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10月12日,当时作者鲁迅正遭受北洋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从北京南下,来到厦门大学任教,作者作此文予以怀念藤野先生,此文最初发表于同年十二月出版的《莽原》半月刊第23期,后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作品评价
工人出版社编辑室副主任牛志强:作品按时空顺序写出了“我”的发展脉络,揭示了“我”的本质特征——爱国主义与革命民主主义。正是这个超越了狭隘民族主义的思想特征,使“我”和藤野先生的心紧紧相连,使这两个形象和谐地交融在一起,共同体现一个深刻的主题。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