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相同和不同

如题所述

春秋战国时期处在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为通过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和皇帝集权的时代。这个转型的结果虽然早已成为历史事实,并通过历史将这个事实转化为中华民族的最终选择,但这种选择模式由此成为中国文化的深层内核,而且通过文化的因循性对现实社会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延伸
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四千年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 这两大阶段之间的转型时期. 周天子授民授疆土,建立了封邦建国的血缘宗法政治体系。但从另一侧面上说,正是这种封邦建国的政权构成形式成为破坏血缘宗法制度的因素。各级贵族宗主为了赋税增值、扩大征兵而争夺人民,不断破坏支撑宗法制度的血缘体系, 开始实行编户齐民政策,从而导致血缘宗法制度崩溃,地缘郡县政治确立,最后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春秋战国时期是这一变化的具体实现过程。 政府编户的目的是要有效地掌握人口,编户的基础在于人民身份的齐等。造成编户的因素相当复杂,赋税之增值、封建之崩溃皆有关联,但其中最主要的动机就是扩大征兵。这一变革的步伐自春秋中晚期以后逐渐开始并日益加速,到战 国以后,编户齐民逐渐成为中央政府的新基础。

相对于血缘宗法封邦建国的权力分散制度来说,战国七雄中央政府的特色是集权,已具备秦汉统一政府的雏型和基础。 就政治学的角度而言,地缘集权政治存在的主要条件有三个:第一,国家政府、而非贵族宗主,直接掌握全国人力资源;第二,国家通过直接向劳动者征收 实物地租、而非接受各级宗主的层层贡献,控制全国财税资源;第三,国家统治者、而非血缘宗法的最大宗子,拥有国家的最高法权。 法权是名分上的承认,承认国君所代表的政府是统治者,广大的人民群众是 被统治者。而政府存在的实质,主要在于入口和财税,而财税又以土地和人口为 本,故《大学》日:“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因此,由国家直接控制入口和财税的编户齐民措施才成为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根本因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1-30
①倡导和谐、仁爱的人际关系。如孔子“仁者,爱人”,墨子的“兼爱”“非攻”②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如荀况的“制天命而用之”③在治国方略上提出“仁政”。如孟子提出“民贵君轻”④倡导平等的教育权。如孔子的“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原因:由于铁器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社会转型在思想上的反映;新的阶级的出现;周王室衰落,政治多元化。

 春秋时期
  由于鲁国孔子的编年史《春秋》一书而闻名天下。《春秋》记事从公元前722年开始,至公元前481年结束。历史上通常将周平正东迁至公元前476年之间的历史时期称之为“春秋”时代,这段时间基本上和《春秋》一书记事所跨时间差不多。
  战国时期
  由于各诸侯国连年发生战争而得名。通常将公元前475年至秦始皇统一中国之间的时间称之为“战国”时代。
  春秋战国分界线
  春秋(前770-476) 战国(前475-前221)。一般史学界以三家分晋,田齐代姜齐为春秋战国分界线。

  春秋时期是东周的前半期,春秋之后,也就是周朝的后半期,进入了七国争雄的时代,在后来西汉末年刘向编著的《战国策》中记载这一时期,所以人们称之为战国,其实是东周末期。

  春秋时期,指的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基本上是东周的前半期。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说,前770年~前403年),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相继称霸,史称 春秋五霸 :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现代的学者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为止,称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代。

  中国的战国时代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 年,而实际上具体时间应该是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止,即公元前403 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其主体时间线处于东周末期。战国时代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时代之一。

  关于为什么划分,这个,笼统的说是奴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兴起来看作为一个分水岭了。

  要说本质,我觉得只能是战争性质上来区别了。春秋时期常见的是领土扩张,大规模的灭国战争并不常见。而战国时期则是明显的为了消灭各国谋求统一而进行的灭国战争居多,也不像以前那种单纯的掠夺称霸。

  至于春秋时期,仅仅只有楚宣王称过王。而齐宣王是战国的人物了。

  至于这个王,原本是天下共主的意思,到战国时期已经变味了,东周在战国时期已经不再有大作用,哪怕是政治上的。

  在春秋时期,五霸相争,周王名义上还是天下之主,各国还定时的去周朝朝贡,在名义上周朝还是有很强的号召力代表着正统,其他各国也只是争夺霸主地位并没有明目张胆的吞并小国,而到了战国时期,周朝的统治已经不存在,周王朝已经是个弹丸之国,影响力也不复存在,其他战国七雄其本身的实力是相当的强悍了,接连的兼并小国扩张自己的领土,在那时不仅称王,秦齐两国还称过帝,后来又取消了。 这也是各国经过社会改革 ,由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而对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统一的需求。
第2个回答  2016-01-21
)①倡导和谐、仁爱的人际关系。如孔子“仁者,爱人”,墨子的“兼爱”“非攻”②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如荀况的“制天命而用之”③在治国方略上提出“仁政”。如孟子提出“民贵君轻”④倡导平等的教育权。如孔子的“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原因:由于铁器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社会转型在思想上的反映;新的阶级的出现;周王室衰落,政治多元化。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6-01-22
  ①倡导和谐、仁爱的人际关系。如孔子“仁者,爱人”,墨子的“兼爱”“非攻”;

  ②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如荀况的“制天命而用之”;

  ③在治国方略上提出“仁政”。如孟子提出“民贵君轻”;

  ④倡导平等的教育权。如孔子的“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原因:由于铁器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社会转型在思想上的反映;新的阶级的出现;周王室衰落,政治多元化。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