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量才施用,不拘一格?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04-08

世界上的资源有很多种,再好的资源也要有合适的使用方法,这样才能做到不浪费资源。

世界上的资源有很多种,但随着发展变化或消失不见或被替代淘汰。而人才,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永久性资源。对于领导者而言,人才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面对紊乱的纲纪,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曾国藩认为,导致晚清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吏治的腐败,吏治的败坏又在于人才的缺乏。曾国藩认为“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他非常重视人才,在多年的仕途生涯中,将选拔、培养人才作为挽救政治危机的重要措施。

曾国藩选用人才的目标是:

一、使人倾尽所能、恪尽职守,不辱自己的使命。

二、网罗能人贤士,匡正自己的疏失,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正因此,曾国藩幕府人才济济,有“三圣七贤”之说。曾国藩打破资格限制,破格提拔具有真才实学而又品德优秀的人委以重任。湘军中一些重要将领都是由他破格提拔上来的,如分统湘军内外湖水师的杨载福、彭玉麟,是曾国藩1853年在衡州练兵期间,分别从行伍和禀生中提拔上来的。他们二人都富有军事才能,一个是“智胆超群,秉性忠直”,又“口不言功”;一个是“任事勇敢,励志清苦,实有烈士之风”,都很符合曾国藩对“德”的要求,所以曾国藩把他们从无名之辈提拔到统领水师的高位上。而他们二人后来在建立、发展湘军水师,指挥湘军水师作战上,也确实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担任两江总督之后,曾国藩愈感人才匮乏,对人才的聚集、培养、选拔、使用问题愈加急切。他经常与人讨论人才问题,虚心体察自己在用人问题上的缺失。每到一地,曾国藩即广为寻访、延揽当地人才,在与捻军作战期间,曾国藩在所出告示中特别列出“寻访英贤”一条,以招贤纳士。

为了广泛网罗人才,曾国藩提倡互相引荐。他向新任安徽巡抚江忠源推荐安徽士绅、官员十一人,向湖南巡抚骆秉章推荐成名标、陈鉴源等人。他也经常要求别人向自己推荐人才。曾国藩与人谈话、通信,总是殷勤地询问其地、其军是否有人才,一旦发现,就千方百计调到自己身边。他幕府中不少幕僚都是通过朋友或幕僚推荐的。

与此同时,曾国藩还强调分辨良莠。他提醒曾国荃府内用人不要操之过急。无才无能的人,即使是关系近的亲戚朋友也不要留用,因为贤明的人恐怕不会与他共事。当时,亲戚朋友来曾氏营中求职的人很多,曾国藩恐怕曾国荃滥收滥用,就劝他说:“善于预见国运的人,一看国家在位的都是贤良臣子,就知道国运会兴盛。相反若当官的都是一些办事拖拉的人,就说明朝廷有危机,快改朝换代了”。即广求人才要加以辨别和筛选,这才是选择人才的正确方式。

曾国藩主张德才兼备,特别强调人的德行。他在日记中写道:“我认为德与才不可偏重。……有德而无才,则近于愚人;有才而无德,则近于小人,二者既不可兼,与其无德而近于小人,毋宁无才而近于愚人。自修之方,观人之术,皆以此为衡可矣。”基于对德与才的关系、德才孰重孰轻的这种认识,曾国藩要求在质地纯朴的人中挑选人才,对那些花言巧语、华而不实的人深恶痛绝。

曾国藩把人才分为两类:一种官气较多,一种乡气较多。他说:“官气多者好讲资格,好问样子,但凡遇事,但凭书办家人之口说出,不能身到、心到、口到、眼到,尤不能苦下身段去事上体察一番。乡气多者好逞才能,好出新样,行事则知己不如人,语言则顾前不顾后。其失也一事未成,物议先腾。'’无疑,有官气或乡气的人都有明显的缺点。但是二者相比起来,曾国藩更厌恶前者。他提倡所选的人要做到心到、手到、耳到、眼到,有勇气又能吃苦,质地纯朴行事踏实,没有官气也不打妄言。

他还认为,在使用人才时应抓住这个人的特点,准确坚定地让他做最适合的工作,这是人力使用的关键所在。由此可见,再好的资源也要有合适的使用方法,这样才能做到不浪费资源。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详情
    官方电话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