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普遍对陈佩斯评价较高,这是为什么?

如题所述

我觉得因为陈佩斯出身很低,没有接受过很好的教育,却凭着过人的喜剧天分,问鼎中国喜剧界泰斗的地位。


所以陈佩斯虽然有个著名演员的老爹,但可以说起步基本没沾光,反而吃了不少苦。进了八一厂,和老茂他们成了哥们,陈佩斯也一样跑龙套,演配角。老茂红的比陈佩斯早,一部《牧马人》让朱时茂拿了不少奖,也上了《大众电影》和《电影画报》的封面,那会陈小二只有羡慕的份。没办法,老茂长得帅,浓眉大眼,是那个年代的审美取向,正面人物。所以后来陈佩斯一句“没想到你老茂浓眉大眼的也叛变了”,才那么有笑果。

所以说从这个角度说,陈佩斯的起点不高,但基础非常扎实,而且受到的是系统的舞台戏剧训练,对于剧本,人物,表演,对白,形体都有自己深刻的理解,能够抓住特点,并用自己的理解,特别精准地表达出来。比如虽然他是小眼睛,加上秃头,看上去很滑稽,不像好人,但一眯缝起来,眼睛反而成了面部最突出的地方,他也很善于利用这个特点,把角色的内心演绎得活灵活现。在小品中曾经对此有过专门的表现,就是《警察与小偷》中“你怎么老是不从眼睛中间看人”。



而且我觉得从另一方面说,春节联欢晚会正在紧张的筹备当中,据调查,观众朋友特别想看到陈佩斯的出现,在陈佩斯所有的小品中,《警察与小偷》被认为是至今难以超越的经典。大家对他有怎么样的评价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7

两年前,曾经写过一篇有关陈佩斯的文章发表在《中国周刊》,而后这两年,以记者身份参加过陈佩斯的喜剧培训班,与他本人进行了几次有关喜剧的交流。以下根据《中国周刊》刊发的那篇文章并结合最近的感受作出的回答。

陈佩斯创造了“父子情境喜剧”

1979 年的《瞧这一家子》,是陈佩斯第一次担纲主角。导演王好为这样评价陈佩斯的处女作:“有些演员是生活中闹腾,一上戏就蔫。陈佩斯反之。他不是展示了一点点喜剧才能,而是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喜剧天赋。”

《瞧这一家子》是“文革”后中国第一部喜剧电影。当年拍摄时,没有任何可参照的电影和教材。在父亲陈强的督促下,陈佩斯临摹卓别林的电影。陈佩斯曾说:“我当时是为生活所迫,吃不饱饭才混进八一电影制片厂。说心里话,我没有想过当明星,也没这个概念,你说我有喜剧天分,那是骗人。”

他的第二部电影《夕照街》演一个配角,诸多待业青年中的一员,短短几场戏,他提着鸽笼,玩世不恭的“二子”形象和那一句“拜拜了,您嘞”的台词成为了电影最出彩的部分。

拍完《夕照街》后,陈强建议陈佩斯多在喜剧上下下工夫——陈佩斯最初从事喜剧的时期,“伤痕文学”正流行,他不认为这类文学不应该是社会的主流文化。《夕照街》中塑造的“二子”形象和陈强塑造的老北京形象给了他灵感,可否以爷俩为核心,再向前发展。

《父与子》、《二子开店》、《爷俩开歌厅》、《父子老爷车》这四部作品几乎是围绕着陈强父子展开:在《父与子》中,陈佩斯给父亲吃人参, 父亲吃多了,浑身发热,到处乱跑。这出戏成功地解构了父亲这个形象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在《二子开店》中,儿子是经理,父亲是员工,一面是父子之间正常的伦理角色,一面是现实生活中上下级的关系处理……

陈佩斯分析过“二子”这一形象:身份很低,绝对的小人物,在电影中,多以单身汉的形象出现。他说:“通过父子之间的矛盾引发戏剧冲突,是当时我们唯一找到的一个喜剧结构,通过颠覆权威和伦理做戏,父亲是伦理关系中的强者,然后用弱者颠覆强者,是一个正反两面的套路。”不过这些理论,他都是后来才明白的。

整个 1980 年代,陈氏父子的电影走进了千家万户。他们为中国电影创造了一种新的喜剧模式:利用父子冲突构建喜剧情境。

“二子系列”在中国喜剧历史的地位是什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严格意义上划分,陈佩斯的父子喜剧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市民喜剧。那时,中国电影是有一些描写城市底层人民生存困境的喜剧。到新中国建立后,喜剧电影出现空白,即使有,也多是歌颂性喜剧。此外,陈佩斯的喜剧并不是简单的复制老电影。他有很多新时代特征,比如高考、个体户。

“二子”系列只做了五部。没继续拍下去,是因为陈强的身体。因为“二子”,陈佩斯慢慢摸到了喜剧的门槛。尽管电影家喻户晓,但陈佩斯本人却遭遇了从艺生涯中最严厉的批评。1986 年拍摄《少爷的磨难》后,有人撰文:“陈佩斯的喜剧表演是装出来的,纯为搞笑而搞笑,很低俗。”——这也反应出整个 1980 年代,中国电影的大环境是精英文化文化,拍电影赔钱没有人批评,拍电影赚钱就受到诟病。批评者站在正剧和精英文化的立场去审视陈佩斯的喜剧。

对陈佩斯来说,这很不公平,现在回头看陈佩斯的经历,他不是一个生逢其时的喜剧演员——跟个性有关,跟他喜欢的喜剧形式也有关系。

肢体语言精准,喜剧形式高级


在陈佩斯所有的小品中,《警察与小偷》被他认为是至今难以超越的经典。陈佩斯在里面用了五六层的喜剧理论:错位,伦理,对权威警察的颠覆,小偷和警察按各自的逻辑自说自话,却又能对答如流。

陈佩斯是一个能够熟练掌握多种喜剧技巧的演员:《吃面条》中,他的“小心眼”是多吃碗面条,不是演戏;《主角和配角》中,他扮演的叛徒要反串演共产党员;《王爷与邮差》中,尊贵的王爷被卑微的邮差玩得团团转。陈佩斯在小心中非常善于使用喜剧倒置这一手法,这个手法是莫里哀戏剧里经典的“仆人戏弄主子”。

喜剧最重要的是建立了正确的喜剧关系,陈佩斯和朱时茂一正一邪,两个人物之间的对立矛盾,自然会制造出巨大的笑料。

在中国,和其他喜剧演员相比,陈佩斯对肢体语言的控制极为出色,分寸感和精确度。我们常常觉得卓别林的喜剧夸张,但并不令人反感,这就是肢体动作在喜剧中的重要性。至于喜剧可以夸张到什么程度,很难定义。要靠演员自己掌握。多一分不行,少一分不笑。表演一个动作时,节奏控制的要极为准确,否则包袱就没了。陈佩斯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优秀。

另外,陈佩斯的小品很少怯口(说方言),不拿残疾人开玩笑,基本不出现女角。他一直扮演的是不断变迁的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命运格局。细想起来,这些小品很高级。与之对比,这些年在春晚上大红大紫的赵本山,他的小品其实并不高级。

窘境技巧使用得炉火纯青

后来开始自拍自导的陈佩斯对喜剧的理解更加透彻。在《孝子贤孙伺候着》中,陈佩斯运用了伦理喜剧,误会喜剧和计谋喜剧的叠加。母亲想土葬,儿子又是干部,老舅开了纸人纸马铺子,想让外甥犯错误保住自己的生意;在《编外丈夫》中,陈佩斯尝试了错误喜剧,小官僚被免职了,不敢回家,找工作又没有一技之长。

陈佩斯有一部被低估的电影《太后吉祥》——在这部电影中,陈佩斯对喜剧技巧运用达到巅峰。他饰演的乡土医生偶然进到宫里,恰好碰到太后怀孕了,一系列阴差阳错由此展开。整个电影的设计简直是天方夜谭,陈佩斯的想象力超大。但而后的情节并不离谱,细节处理都非常人性化。陈佩斯的喜剧桥段并不是为了做而做,而是在大的叙事下正常展开。现在的很多中国喜剧电影,是演到这里就要搞笑,根本不管叙事了——好吧,又要吐槽冯小刚,冯的喜剧电影风格基本上不太管叙事,不靠逻辑和人物冲突制造喜剧桥段,靠小贫嘴和段子的拼接,这和王朔的剧本有关系,也让是很多观众误以为这就是喜剧,这点是让我很不喜欢的,难道冯的喜剧不是小品段子式的拼接吗?手法太简单了。

《太后吉祥》最经典的一个桥段是:陈佩斯饰演的郎中质问陈强饰演的王爷:“太后肚子里的孩子是不是你的,没想到你这么老还挺能干。”


这是一段把人物情境推到极致的表演,喜剧中的专业术语称为“窘境”。陈佩斯十分擅长制造窘境,他自己曾分析说:“窘境是所有人都有的。利用自身残缺、错误思想、错误意志都是窘境。喜剧的技术就是让人陷入窘境,再解脱出来。”

在分析赵本山和陈佩斯的喜剧表演有何不同时,“赵本山可能一上台就说:‘唉呀妈呀,这是怎么了?’但也许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但对陈佩斯来说,一定是真的出状况了,才会有包袱笑料。陈佩斯对人物的境遇和境遇下发生的肢体表现最感兴趣。”

只有把喜剧情境推到极致,陈佩斯的表演才能达到淋漓尽致的境界。而一般演员是演不好窘境的。

陈佩斯也有不擅长的喜剧技巧。“心理喜剧”是陈佩斯最不擅长的,心里喜剧的笑料来源于两个人之间的心理错位:大家彼此心怀鬼胎,自说自话,还能自圆其说。

喜剧演员的自我修养

最近几年,潜心做舞台剧的陈佩斯基本不出现在江湖,忙于喜剧研究和喜剧培训。只读过五年书的陈佩斯长期研究莎士比亚、莫里哀等喜剧大师的作品。他的偶像是卓别林,曾反复临摹卓别林的电影,每看一遍都“惊心动魄”。不夸张点说,陈佩斯其实就是中国版的卓别林。

不过,在网络文化泛滥和各类纯搞笑话剧的冲击下,陈佩斯的话剧也呈现出一些下滑的趋势。

对他来说,现在最大的困境是缺少一个稳定的创作团队和一位等重量的搭档。因为是民营公司,他养不起一个编剧团,无法像赵本山一样打造一个基地,用高薪留住人才。从商业模式上,陈佩斯的影视公司不像一家企业而更像一个手工作坊,一个家庭企业。

一些批评者认为陈的喜剧能力在下降,也许,他现在的作品不是中国最好的喜剧作品,但陈佩斯最令人钦佩的一点是,绝不会可怜巴巴的、无原则地向网络乞讨笑料。你可以说他老派、不机灵。但看看现在春晚小品相声,80%都是从各处揉搓揉搓就上台了。陈佩斯是自己种庄稼的人。

我也曾经跟他聊过当下的中国喜剧电影《泰囧》等等等,他几乎能一阵见血的指出问题出在哪里——前期的叙事逻辑不够严谨,导致后期笑果减弱。


另外,陈佩斯强调,喜剧的内核是悲。几乎所有的喜剧人物都有一个悲情内核,悲情是最打动人的部分。这里,他还是强调人物的情感力量,而不是满足于几句语言上的俏皮话。

遗憾的是,喜剧是一门此时此刻的艺术。通俗点说,卓别林的笑点放到当下,就不可笑了。 这也是陈佩斯留给观众最大的遗憾,1980 年代,他成长于中国的喜剧荒漠,社会环境并不认可他的喜剧方式;1990 年代,他从事电影,成立了民营电影公司,但受困于体制,又因为院线瞒报票房,负气退投身话剧;话剧是一个多苦的差事,靠一场场演出跑码头,中国的话剧大环境并不好,陈佩斯在尚未完善商业模式时很快又受到了网络速食文化的冲击

喜剧电影是冯小刚的天下,春晚小品是赵本山王朝,但拉开这两个人,发现陈佩斯站在中间,是中国喜剧历史上最不容忽视的大家。

陈佩斯谈过,自己非常喜欢卓别林在《舞台生涯》中的最后一个镜头,他说这让他真正认识到喜剧的真谛:一个伟大的日子,卓别林在舞台上完成了自己追求一生的事业,最后跳进一面大鼓。以痛苦换来了观众暴风骤雨般的掌声。

第2个回答  2020-09-16

因为陈佩斯对艺术的追求和每一部小品都有着独特的演技

陈佩斯的小品我觉得我基本上都看过,算是我而是童年记忆里十大小品演员之一了吧,不光是我我全家人对他的表演天赋和演员的素质也是很肯定的,后期就没有看到过他了,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为此,我们全家吃饭的时候还经常提到,说为什么看不到她的小品了。

陈佩斯,1954年出生,著名喜剧表演艺术家。他是著名表演艺术家陈强的儿子。上世纪80年代,他以“二子”的形象成为中国第一部喜剧二子系列。1984年至1998年,曾11次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舞台,成为著名喜剧演员。2001年,他转行从事戏剧表演创作和研究。他创办的大岛喜剧学院也致力于培养新的喜剧演员。

在陈佩斯的小品之中,可能从头至尾只有三四句对白,可是陈佩斯诙谐搞笑的表演依然能够让观众笑岔了气。虽然他的小品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但陈佩斯的追求远不止于此,他希望能让中国的喜剧走得更远,于是他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小品的舞台消失了好几年。

也正是他这种朴实的表演,一步一步的走进了千家万户的眼球之中,得到了很多人对他的认可,其实一直很希望再能看到陈老师的作品,可是很久没有再见过陈老师的新作。但是慢慢的在脑海中的记忆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这位老艺术家更多了几分敬佩之情。

第3个回答  2020-09-17

大家都是怎么评价我们的喜剧泰斗陈佩斯

陈佩斯创造了“父子情境喜剧”

1979年的《瞧这一家子》,是陈佩斯第一次担纲主角。导演王好为这样评价陈佩斯的处女作:“有些演员是生活中闹腾,一上戏就蔫。陈佩斯反之。他不是展示了一点点喜剧才能,而是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喜剧天赋。”

他的第二部电影《夕照街》演一个配角,诸多待业青年中的一员,短短几场戏,他提着鸽笼,玩世不恭的“二子”形象和那一句“拜拜了,您嘞”的台词成为了电影最出彩的部分。

《父与子》、《二子开店》、《爷俩开歌厅》、《父子老爷车》这四部作品几乎是围绕着陈强父子展开:在《父与子》中,陈佩斯给父亲吃人参, 父亲吃多了,浑身发热,到处乱跑。这出戏成功地解构了父亲这个形象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在《二子开店》中,儿子是经理,父亲是员工,一面是父子之间正常的伦理角色,一面是现实生活中上下级的关系处理……

陈佩斯分析过“二子“这一形象:身份很低,绝对的小人物,在电影中,多以单身汉的形象出现。他说:“通过父子之间的矛盾引发戏剧冲突,是当时我们唯一找到的一个喜剧结构,通过颠覆权威和伦理做戏,父亲是伦理关系中的强者,然后用弱者颠覆强者,是一个正反两面的套路。不过这些理论,他都是后来才明白

严格意义上划分,陈佩斯的父子喜剧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市民喜剧。那时,中国电影是有一些描写城市底层人民生存困境的喜剧。到新中国建立后,喜剧电影出现空白,即使有,也多是歌颂性喜剧。此外,陈佩斯的喜剧并不是简单的复制老电影。他有很多新时代特征,比如高考、个体户。”

陈佩斯谈过,自己非常喜欢卓别林在《舞台生涯》中的最后一个镜头,他说这让他真正认识到喜剧的真谛:一个伟大的日子,卓别林在舞台上完成了自己追求一生的事业,最后跳进一面大鼓。以痛苦换来了观众暴风骤雨般的掌声。

第4个回答  2020-09-18

对于二十世纪80年代的人来说,陈佩斯这个名字是家喻户晓的。提起陈佩斯的时候,肯定不能少了他的最佳搭档朱时茂,两人在第一次登上春晚,表演出他们的节目以后,就受到了观众一致的好评,他们在舞台上的那里面为大家留下了很多经典。


可以说陈佩斯在喜剧界属于泰山北斗般的存在,真正的喜剧大师。然而好景不长,因为某些原因,陈佩斯和央视春晚发生了种种矛盾,最终导致了陈佩斯和朱时茂两人就此彻底离开了春晚、离开了舞台,再也没有看到过他们两人的表演。


在他们以后,小品界又出现了很多影响挺大的明星艺人,但是陈佩斯留下的影响力还是不容小觑的,口碑更是普遍被人称赞。人们喜爱陈佩斯的原因首先是喜欢他的作品,陈佩斯和朱时茂的每部作品,给人们留下的全都是欢声笑语,他们的小品里面更注重的是细节,他们小品的剧情不会靠煽情来吸引观众,看他俩的小品只会被笑的流泪,不会因为故意煽情落泪。


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小品里,陈佩斯都是扮演的反面人物或者小人物形象,就是这样,陈佩斯却把每一个反面人物,每一个小人物都演出了其中的精髓,从外在形象、一个眼神、说的每句台词、人物的心理特征、行为举止,可以说都被陈佩斯演活了。


同时陈佩斯也是一个耿直的人,坚持自己的信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陈佩斯离开春晚以后,很多声音再说他被春晚封杀了,然而陈佩斯自己却称“是因为自己觉得春晚的氛围不再适合自己的理想了,怕工作起来得罪人而畏首畏尾,所以宁愿放弃这个在别人眼中求之不得的舞台”。也正因为陈佩斯对自己理想的执着,才更加让人佩服!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