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孙权用人方面的不足,特别是后期

知道的高手麻烦根据实例讲解一下,不靠谱的不取。要带实例

孙权能完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霸业,其因素固然有很多,但主要在于任用了鲁肃、周瑜、吕蒙这么几个人,而这三个人都能在不同的时期、关键的时刻、起到关键的作用。
一个人有没有能力是一回事,有能力的人能不能被重用又是另外一回事,为什么古人说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这就要看领导人的眼光和胆略,在任用人才上,孙权自有他的一套。当初,一名地位并不高的偏将军吴郡人全琮向孙权上书,陈述有关进攻关羽策略,孙权担心事情泄露,而未作答复;擒获关羽后,孙权在公安设酒宴,对全琮说:“你先前陈述进攻关羽的策略,我虽然没有答复,今天取得的胜利,也有你的功劳。”于是封全琮为阳华亭侯。因一条计策而被封侯,孙权可以说不吝啬官职名位。如此慷慨,下属怎能不拼死效命呢!而且这种示范效应非常大。
吕蒙在打败关羽后,未来得及受封便疾病发作,孙权把他接来,安顿在行馆的侧房,千方百计地为他治疗和护理。医生为吕蒙针灸时,孙权便为他感到愁苦悲伤;想多去看望几次,又恐怕他劳累,只好在墙壁上挖个小洞经常偷看,见吕蒙可以吃少量的食物,便高兴得回顾左右,不然的话,便唉声叹气,夜不成眠。吕蒙的病好了一半,孙权便下令赦免罪犯,以示庆贺,文武官员都来道喜。不久,吕蒙竟然去世,享年四十二岁。孙权异常悲痛,命令三百户人家守护他的坟墓。
后来,周、鲁、吕都过世了。一次,孙权与陆逊说起周瑜、鲁肃、吕蒙这三个人,他说:“周公瑾雄心大志,胆略过人,因此能打败曹操,攻取荆州,很少有人能够与他相比。鲁子敬经周瑜的推荐和我认识,我与他闲谈,便谈及建立帝王大业的远大谋略,这是第一件痛快事。后来,曹操借着收降刘琮的声势,扬言亲率水、陆军数十万同时南下,我询问所有将领,请教对策,谁都不愿意先回答,问到张昭、秦松时,都说应派使者写好公文,前去迎接。鲁子敬当即反驳说不可,劝我迅速召回周公瑾,命令他率大军迎击曹操,这是第二件痛快事。此后,他虽然劝我把土地借给刘备,这是他的一个失误,但却不足以损害他的两大贡献。周公对一个人不求全责
备,所以我忽略他的失误而重视他的贡献,常常将他比作邓禹(汉代的名将)。吕子明年轻时,我认为他只是不怕艰难,果敢不怕死而已;在他年长以后,学问愈来愈好,韬略常常出奇制胜,仅次于周公瑾,只是言谈议论,才华横溢不如公瑾罢了。谋划消灭关羽这一点,却超过了鲁子敬。鲁子敬给我的信中说:‘成就帝王大业的人,都要利用他们的力量开路,对关羽不值得顾忌。’这是鲁子敬实际不能对付关羽,外表却空说大话罢了;我仍原谅了他,没有苛刻指责。可是他行军作战,安营驻守,能做到令行禁止,他的辖区内,官员都尽心尽职,治安良好,路不拾遗,他的治理方法还是很好的。”
什么叫知人善任,孙权就是,看问题一分为二,功是功,过是过,分得很清楚,看的很明白。吴国的丞相北海人孙劭病重。丞相一职空缺,大家首推张昭。孙权说:“如今是多事之秋,职位越高,责任越高,这一职务对张昭来说,并非优待。”这实际上是在说张昭这个人担不起这副担子,丞相一职是责任而不是待遇。孙劭去世,文武百官再次推举张昭,吴王孙权又说:“孤岂不敬爱张子布?丞相负责的政务繁多,而张昭性情刚烈,我若不听从于他,他就会不满和怨愤,这对他并没有什么好处。”结果,任命太常顾雍为丞相,平尚书事。顾雍为人沉默寡言,举止稳妥,孙权曾赞叹说:“顾君不说话则已,说话即能抓住要害。”每次设宴饮酒作乐,大臣们都恐怕酒后失态,被在场的顾雍看到,所以不敢放开酒量。吴王孙权也说:“顾公在座,使人不乐。”不能使人乐,却并不影响他任职丞相,可见孙权知道什么轻什么重。大臣和吴王多么忌惮他,可见顾雍在大家心中的威信。顾雍刚兼任尚书令的时候,被封为阳燧乡侯;拜过爵位后,回到官邸,家人仍不知道他已被封侯,后来听说,都很吃惊。及至受任为丞相,他选用文官武将,都各按才能加以任用,而不夹杂自己的好恶。常常私下到民间访查政治得失,每当有好的建议,都秘密上报,如被采纳,将功劳归于主上,如不被采纳,则始终不泄露出去;孙权为此很看重他。然而他在朝廷上发表意见时,言辞虽然和顺,却能将正确的意见坚持到底;对于政治的得失,若非亲眼所见,决不妄加评论。吴王孙权有事情,常令有关官员到顾雍那里咨询访问。如果顾雍同意,觉得此事可以施行,便与这些官员反复讨论研究,并为他们预备酒饭;如果不同意,顾雍便表情严肃,默然不语,什么都不预备。官员回去将情况报告给吴王,孙权说:“顾公高兴,说明此事应该办;他不发表意见,表明办法还不稳妥,孤当反复考虑。”驻守长江岸边的将领,都想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很多人上书,认为时机有利,应当发兵袭击魏军。吴王为此事询访顾雍,顾雍说:“我听说贪图小利维兵家所戒,他们的这些条陈,是要为自己邀取功名,而不是为国家着想。陛下应加以制止,如果不能扬我威武,重创敌人,就不应听从。”吴王采纳了顾雍的意见。孙权两次弃用了张昭,而任用了顾雍是建立在孙权对这两人深刻的了解的基础上的。孙权可谓能知人,能用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3-29
孙权19岁时接过父兄开创的基业,至71岁时去世,其间主政52年,超过三国时期任何一位统领人物。而与曹操、刘备相比,孙权的国势最微,生存压力也最大,但他能够延年益寿,稳握江山,且看他是如何分解压力的。
  孙权的领导方式一大特点是绝少亲赴前线带兵打仗,而是交给属下去完成使命。这当中突出的有周瑜指挥的赤壁之役,吕蒙指挥的荆州之役和陆逊指挥的彝陵之役,这三役都是决定东吴命运的大战,可孙权却完全放心属下在前线御敌作战。
  表面看起来,孙权的用人妙在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但细细琢磨,孙权的长处在于他善于卸载压力,并通过“恩压”、“信压”和“弹压”这三种压力来驱动属下处心积虑为他分担忧愁。
  恩压:用恩惠调动属下积极性
  具体地说,“恩压”就是用大恩大惠来调动属下的积极性,令他们忠心耿耿为上司效劳。史书记载:“孙权善抚将士,能得臣下死力,将士都愿以身事主。”凌统早死,其子尚幼,孙权便将其幼子领入宫中抚养,爱如己子。吕蒙患病,孙权将其安置在内殿就近治疗,不惜重金悬
  赏以求名医名药。其间孙权常来探视,又恐吕蒙伤神劳累,就在墙壁上穿一小洞,随时看望。
  孙权恩宠属下是为了让他们感到被尊重,被爱护。按照美国心理学家格拉泽的观点“爱与被爱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对它的充分满足会极大地增强一个人的自尊自信”,孙权以此恩压属下,是为了极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成就动机和报恩意图。
  信压:用充分信任激发属下的责任感
  “信压”就是用充分信任来召唤属下的责任感,令他们全心全意地为上司分担忧愁。例如,彝陵之役时有人告发诸葛瑾里通蜀汉,孙权坚定地说:“我与诸葛子瑜,可谓神交,外人流言不能间构。”陆逊坐镇荆州抵御蜀军,孙权复刻了一枚自己的大印交给他,委任他全权处理与蜀汉交往之事。
  在上述事例中,孙权恩信属下,用人不疑,不但会给属下以更大的鼓励,也会给属下以更多的权威。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无条件地肯定会无限地激发一个人的潜能。”可以说,诸葛瑾与陆逊之所以能为东吴开创盛业,与孙权的充分信压是分不开的。
  弹压:用不安全感令属下不断努力
  “弹压”就是指对属下适当设置不安全感,令他们免生骄傲情绪,并不断努力表现自己。例如,孙权对老臣张昭一向保持距离,一而再、再而三地不用他为丞相,尽管张昭一直是众望所归,也是东吴最大的氏族。一次两人发生争执,孙权干脆说:“吴国士人莫不入宫则拜我,出宫则拜君,我之敬君亦算到家了,要是这样一再当众折辱我,我倒有点担心万一失计怎么办?”一句话说得张昭良久无言。后来,孙权见老臣张昭一再反对自己与公孙渊结盟,并称病不朝,就命人将他家门口用土堵上,其不满之意尽在其中。
  在这里,孙权对张昭保持适当距离,令他不因自己是三朝元老就可以自命不凡,倚老卖老。心理学研究表明,焦虑过大会使人精神崩溃,焦虑过小会使人无动于衷,焦虑适中会使人不断努力。孙权弹压张昭,就是为了推动他不安于现状,不自我陶醉。
  不善于分忧,必将成为工作狂
  纵论三国奠基人物用人之术,曹操对属下是“弹压”有余,“信压”不足,每到关键时刻便“宁可我负天下人,毋宁天下人负我”,如此行事自我中心,何以取信天下士子,难怪他会中周瑜“蒋干盗书”的计谋;刘备对属下则是“恩压”有余,“弹压”不足,如此用人过分同感,何以使属下产生危机感,难怪他不能阻止关羽蔑视东吴将士,导致“大意失荆州”;孙权则是“恩压”、“信压”、“弹压”三压并使,样样皆通,每临大事必知人善任,勇举新人,如此善抚将士,恩信众臣,难怪他会屡屡化险为夷,最终寿过古稀。
第2个回答  2012-04-05
逼死陆逊,冷落张昭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