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科举制录取人数为什么远远超过唐代录取的人数? 不要粘贴的!

如题所述

1、唐朝教育基础没有宋朝广泛,武则天之前基本读书人还是门阀士族,穷人普遍接触不到书,随着宋初经济文化发展,到宋朝基本就形成了惟有读书高的局面。

2、唐朝时期还存在门阀势力,虽然庶族地主崛起但是替代还需要一个过程,选官制度还需要靠推荐,宋朝时期庶族地主成为主流,科举取人正式昌盛。

3、唐朝时期统治基础还不广泛,到了宋朝经济极度繁荣,阶级基础扩大到乡村地主,为招揽人才,稳固统治,宋朝科举录取人数更为积极。

扩展资料:

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朝廷下诏废除唐代的公荐制,所有考生通过科举应试,不得作弊,违者“重置其罪”。

在一千年多年的科举历史中,宋代是对寒门学子录取比例最高的朝代。有学者统计,两宋三百年间,通过科举录取的进士人数超过10万人。

这是唐至五代时期的近10倍,元代的近100倍,明代的近4倍,清代的3.8倍,在这10万名录取的进士中,平民出身的占据50%以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最传统的话来说,是要扩大统治基础。因为唐代录取的实在是太少了,三年十几个人,甚至有一次一个都不取……进士科在唐代,特别是唐代中后期,虽然是高官的主要来源,却不是官员的主要来源,因为不可能么……人太少。宋代的官员则大多数都来自于进士科了。当然那些流外官和恩荫官除外,但是在宋代,无论流外还是恩荫,都已经非常无足轻重了。
唐代的科举制才刚刚开始,其中有很强烈的贵族社会的影子。 特别到了这个制度逐渐成熟的中晚唐,进士中士族的比例非常高。而到了宋代,则是真正的布衣卿相的世代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可能性大大增强。这就是统治基础的扩大,也是士族社会的崩溃,庶民社会的兴起。唐宋之间的大变革,也正在于此。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9-04
1、唐朝教育基础没有宋朝广泛,武则天之前基本读书人还是门阀士族,穷人普遍接触不到书,武则天之后,因武则天对门阀的打击,学问才开始普及下去,到宋朝基本就形成了惟有读书高的局面,宋朝这才有这么多人才可以录取

2、唐朝不缺官,一是隋朝打好的基础,二是当时南方还没怎么开发。宋朝不同,五代十国打得稀里哗啦,人死得多,加上人为了躲避战火开始往南方跑,开发了南方,也增加了官员的需求,所以赵匡胤大取举子,因为确实有需求,结果子孙不懂控制,形成了冗官

3、优待士大夫的理念,宋朝比较有趣的是“很会用钱解决问题”,比如流民,转去当兵养起来,比如外交,给钱认怂,对士大夫也是,能不能用再说,先养起来,这是天子的一种心里: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第3个回答  2012-09-04
因为科举制度是从唐代女皇开始的,那个时候只是刚刚起步,很多人都不接受,到了宋代就被世人接受了,朝廷也认为这是选贤举能的好方法,所以录取人数就多了。
第4个回答  2012-09-04
唐朝科举制度建立时间较短 不够健全 无法大规模取士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