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各国古代除日本为啥都重文轻武?

如题所述

这是和国家制度相关的
第一:日本是文武并举,并不是重武轻文
第二:关于东亚国家重文轻武,是和长久以来的政治制度变革有关系
中国古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扩张发展,称霸诸侯,往往启用各种人才,其中以兵家和纵横家,改革家为主,而这些人多数是偏向于武力的,这是和当时的历史条件直接关联。
然而后来,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数次出现武人作乱的情况:隋朝末年李渊起兵;唐朝安史之乱;清朝三藩之乱等等,都是因为武人掌握了军政大权又难以控制,以至于出现尾大不掉的现象。
武人掌权的坏处:主要就是武将如果掌握大权,他们手里有兵,而且善于用兵,一旦兵马钱粮充足,朝廷要想控制他们只能寄希望于他们的忠诚(雍正年间,为平定西北叛乱,雍正启用年羹尧,不想年羹尧拥兵自重,雍正这样的皇帝在战时也不得不妥协,大把银子砸向西北大营)。
而文官掌权的好处:一是善于治国,平天下要武将,治天下却要文人--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二是文官容易控制,所谓“秀才造反十年不成”,文人善于谋,却不善于战,因此便于控制;三是文官属于朝臣体系,受命于朝廷,不会像武将那样拥兵自重后脱离管理体系。
在看看中国,朝鲜等国的政权形成,主要是由一直强力的中央集权来控制国家,因此势必是中央集权制,而对应的,就是要削弱那些可能存在的威胁势力。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这些亚洲国家古代的士族制度--即士族最高,而士者,大多以文人为主,也就是说,这些亚洲国家古代的权力是掌握在士族手里,即贵族统治(后来皇帝统治实际上也是贵族政权,只是诸多贵族股东变成了只有皇帝一个股东而已)。
而换看日本古代:首先,日本古代也曾有过重文时代,就是平安京时代,当时以藤原氏关白执政为主,由文官贵族统治国家,这使得文的发展达到空前的地步。
然而,日本的制度和欧洲庄园领主制类似,与亚洲中国、朝鲜等国古代集权制不同,天皇最初只是诸多领主的领袖而已,而随着庄园领主不断扩张兼并,最终形成强力的大名主(大名),而他们拥有土地,士兵,且有扩张欲望,于是战争不断。因为国家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地方割据及战乱不断,要打仗,靠文人贵族不行,必须依靠武将。
日本第一次文武对决发生在源平大战时期:平氏一族即是武士集团,但也是朝廷贵族的代表,即集军阀与门阀为一身,类似于三国时期的袁绍,他们也是贵族们的希望,但是大战结果是武家出身的源赖朝取胜,他开始建立武家政权--征夷大将军和幕府。将军一职,实际上是一个武家职务,而他的幕府也主要是以军事为主,因此,武将统治国家的制度开始形成,而结果就是文人的执政形同虚设,国家的大权掌握在武士手里。
从源赖朝坠马死后,其实源氏幕府也一直没有完全控制国家:除了各地大名不断兼并外,幕府执权北条氏也频频向幕府发难,掌握了幕府实权,更兼朝廷也不断地想恢复权利,造成了朝廷,幕府,幕府执权三足鼎立的态势--三国时期,魏蜀吴为了国家的安定,势必要启用大量武将,而此时的日本也是如此。
后来因为元的入侵,源氏幕府垮台,北条执权被勤王部队击败,北条时高一门切腹。此时三足鼎立的两足完了,可朝廷只是短暂的恢复了权力--出身源氏的足利尊氏又跳出来挑战朝廷,结果是朝廷战败分化为南北朝,武家足利又统治了国家,并到三代足利义满时期完全统治国家。然而,这个足利幕府和源氏幕府一样,只不过是武士集团的代表,并不能完全控制国家,自义满公后,足利家的权威逐渐衰落,最终爆发了应仁之乱,自此日本进入战国时代。而战国,就是诸侯混战的时代,天天打仗,自然要依靠大量的武士。
一直到安土桃山时代来临,丰臣秀吉统一日本,意图建立起文官制度--秀吉自己担任关白,关白是朝臣首领,他把文武大权都控制在手里,不设幕府,同时重用石田三成,长束正家等文官担任要职,设立京都五奉行等。但是,这一切随着秀吉病逝而消亡--在战国中成长起来的诸武将大名不满那些靠嘴皮子就能谋取高官的文官统治国家,而野心家德川家康更是鼓动丰臣政权里以福岛正则,加藤清正等为首的武将派向石田三成等人发难。最终关原合战,石田三成战败,德川家康成了最大的势力,而为了安抚那些功臣,家康把领地都分封给武士而不是文官,结果那些武将又掌握大量的经济基础,继续控制国家政权。
一直到德川幕府消灭大阪后,开始建立稳定政权,德川幕府深刻意识到单纯的武士掌权势必造成隐患,因此也开始重用文人,并要求诸大名努力使自己文武双全,不得偏废(实际上是不得单纯走武家路线),以至于德川幕府重臣神原康政说了一句:老臣夺权是亡国的先兆--他本是德川家康最倚重的重臣,也是德川幕府里举足轻重的人物,但出身武将,而德川幕府稳固后重用文臣使得这位老臣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选择了退出,得到德川幕府的礼遇,但这也是这位老臣无奈的选择。
其实,就这段历史来看:日本古代和其他很多亚洲国家不同,它常年处于诸侯割据的年代,乱世需要武将,只有治世才会需要文官执政,因此日本当时不具备文官执政的可能。同时,日本古代没有一个稳固的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实际上是中央政权为了降低军人掌权,削弱敌方对中央的反抗能力而实行的--秀才造反是没戏的,而你武官是没有权力,没有资本和我叫板的。追问

日本后来为啥没有科举?

追答

日本第一次文武对决发生在源平大战时期:平氏一族即是武士集团,但也是朝廷贵族的代表,即集军阀与门阀为一身,类似于三国时期的袁绍,他们也是贵族们的希望,但是大战结果是武家出身的源赖朝取胜,他开始建立武家政权--征夷大将军和幕府。将军一职,实际上是一个武家职务,而他的幕府也主要是以军事为主,因此,武将统治国家的制度开始形成,而结果就是文人的执政形同虚设,国家的大权掌握在武士手里。
这一段要注意:之前日本也曾经效仿中国采取过类似于科举制度的选拔机制,虽然当时考试仅限于贵族内部,且依然按门第授予官职,但毕竟比起纯粹的世袭制度要进步的多。但因为武士集团的兴起,并最终击败贵族的代表,使得国家落入武士集团手中,也就是现在经常说的“军人执政”,国家由军人统治,文人在统治集团中被边缘化,没有了实权。而到了应仁之乱后,朝廷的穷困更是触目惊心:朝臣居无定所,一批低级官员甚至饿死街头;名义上最高统治者天皇甚至过年吃不上一顿年糕,靠贩卖字画求食--朝廷穷困,一直到江户时代初期,整个朝廷年供四十至五十万石,而当时伊达政宗一家就号称“仙台百万石”,可见朝廷根本就是个空架子--不要说科举考试,就算开科举,考中状元又有何用?朝廷不具备统治权,整个朝廷好比一个大的祭祀团体,对国家对地方完全没有统治的权力和能力,对人才也就不具备吸引力了。况且科举就是为了打破贵族门阀垄断统治权的措施,既然将军大名掌权,就绝不可能允许朝廷靠科举取得人才来对抗自己。
而至于将军和大名为何不开科举?一是日本的封建时代,是典型的欧洲庄园制度,将军及各家大名不过是诸多贵族的领袖而非绝对独裁者,为了让手下人稳固自己的统治,将军任命地方官时只能选择具备强大实力的大名--换句话说,通过科考选拔寒微人士上来,就算派到地方,用不了几天就会被地方有力大名给咔嚓掉--室町幕府时期,地方大名战乱不断,将军也只能调停而不能直接免掉大名。也就是说,由于豪门势力过于强大,中央无力抑制地方势力发展,只能转而利用地方,使得地方不断做大,而地方大名往往也依靠家族统治(相对来说家族势力要比外来户可靠),也断绝了一些人入仕的道路。最重要的是:日本封建时代是个战乱年代,谁有兵谁会打仗谁说了算,科举考试主要是文人为主,而统治国家的却是武士,科举的人才对战乱的年代其实没多大作用,只有治世文人才能发挥最大作用,乱世更多的需要将军和枭雄。

追问

那就是说和中国的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很像了?天皇就像周天子?

追答

是的,中国也曾经经历过诸侯做大,君王衰微的时代,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时间,诸侯王重用的大多数还是以兵家,纵横家为主,诸如张仪,苏秦,孙膑,庞涓,孙武,吴起,伍子胥等,他们之中并没有专业的文人:苏秦、张仪是纵横家,孙膑、庞涓、孙武是兵法家,伍子胥是出色的将军,而吴起即是改革家,也是军事家,总之诸侯所用的几乎没有什么单纯的文人,因为处于乱世,只有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的势力才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而诸子百家虽然是从春秋时代就兴起了,但是诸如儒家等真正崛起的却是到了战国时代:随着诸侯不断地兼并,以及春秋时期诸侯内部时常内乱,各诸侯王开始着手强化王权,削弱臣子的权力,在春秋战国时期,相被称为“相国”,即国家的宰相,辅佐君王治理国家,拥有极大的权力,如春秋时的田氏代齐,就是相国田氏势力过大,最后取代了姜氏齐王。因此后来,诸侯往往着手削弱相权:到秦统一后,设左右丞相,废相国一职,同时设立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军事和言路,把相权分割。当时丞相依然拥有很大的权力,可以开设幕府(注意,这里和征夷大将军的幕府都具备同一性质,就是可以单独建立一个机构招募幕僚给自己策划)。一直到隋唐时期,宰相数量开始增加,权力也进一步分化,同时相渐渐的不再具备开设幕府的权力。到明朝更是裁撤丞相,权分六部,自此,拥有足够权力对抗皇帝的相权被彻底瓦解。可以这么说:封建时代,在统治阶层具备两大势力:皇权(代表集权)和相权(代表官僚),而相权又可以分为文权(文官集团)和武权(武将集团),其实中国也曾经历过武家当道的时代,就是春秋战国,但经过2000多年封建历史的洗礼,先是经历了文官取代武将统治国家的历程,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汉朝时期大将军权力很大,甚至凌家相权,但到了三国两晋以后,大将军权力逐渐被君王衰减),皇权利用文官集团对抗武将集团,并利用君王特权打击将权,到隋唐后,武家势力衰弱,文臣势力逐渐成为主角,而从隋唐开始到明清,又是皇权集中权力打击文臣的时代:多设宰相,权分多部,裁撤相权,权分六部,设立军机处。总之,中国也曾经历过武将当权的时代,只是经过了漫长的时代后,逐渐由文官所替代。而日本则不同,由于从源氏幕府到明治维新尚不足一千年,一直到安土桃山时代和江户时代时,封建统治者才逐渐想以文官来替代武将,可以说主要是时间历程太短以及时代的特殊性所导致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8-30
谁说的,鉴真和尚等等向日本输送了那么多文化,日本也大量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了许多文化
知道京都吗,被称为日本人的故乡,街道建筑全是仿洛阳的
日本是非常重文的追问

重文为啥天皇没有实权,实权在武将手里,地方大名为啥要割据,中国儒家说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啥会出现下克上的情况,连科举在日本都实行不了?

追答

那你说这种天皇没有实权的情况是什么时候?明治维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9-02
因为日本人不会造反,从来不会造反。那些不过臣子间的叛乱和争夺资源。最多架空天皇地位,不会杀天皇摄政。追问

是吗?平将门为啥造反?幕府为啥能囚禁,流放天皇?

第3个回答  2012-08-30
因为东亚各国本质上都是农耕文化,当然重视文治啊
第4个回答  2012-08-30
所谓: 君子动口不动手 。
日本信仰武士道精神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