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从明朝开始就没有丞相了?

如题所述

宰相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一千多年的时间,在唐朝唐太宗和宰相房玄龄、杜如晦等贤相之间的君臣和谐被后世传为美谈。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也采用宰相制度,他仿照元朝旧制设立中书省,并先后任命了李善长、汪广洋、胡惟庸等人为中书省丞相;中书省丞相是位高权重的正一品高官,总揽天下政务;宰相的存在能帮助皇帝处理日常事务,使皇帝能分出精力运筹内政外交的重大方针问题。

朱元璋逐渐意识到宰相作为百官的首领,权力太大,如果任用不当会对皇权造成巨大的威胁。宰相制在明朝初年持续了十二年,按照朱元璋的设计,中央主要设计了三个机构:中书省、御史台、大都督府,分别掌管行政、监察与军事;御史台最初设立时,由汤和担任御史大夫,而主要负责御史台工作的是御史中丞刘基(刘伯温),然而即便是为明朝开国立下赫赫战功的刘基,也不能限制中书省的权力;这其中有体制的原因,也有人事的原因。

中书省权力过大,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他借着中书省左丞相李善长生病的机会,顺势卸去了他的宰相职位,改命汪广洋和胡惟庸等资历稍轻的人出任中书省丞相。

从公元1376年起,朱元璋也开始对中书省总揽天下政务的格局进行调整,他裁撤了中书省的平章政事与参知政事,只留左右丞相与左右丞,同时又撤销了总揽地方政事的行中书省,将其权力一分为三,即分别主管行政、监察与军事的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这起意已经暗示了中央层面的政治体制改革也会进行。

性格多疑的朱元璋,尤其担心自己受到官员们的蒙蔽,为了保证下情的上达,朱元璋在洪武十年设置通政使司,命令凡在外官员向皇帝奏事,皆经由通政使司传上。

但是,宰相的权力却在急速的扩张,胡惟庸从洪武六年至洪武十三年,负责中书省事务达八年之久,权力极度膨胀,掌握着生杀大权;像刘基那样曾经得罪胡惟庸的高级官员,也难免遭胡惟庸的毒手,胡惟庸利用朱元璋命他带御医给刘基治病的机会毒死了刘基;胡惟庸还刻意结交一些因有罪而遭惩罚的勋臣,密相往来,贪赃枉法。

公元1380年正月,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中书省左丞相胡惟庸,转眼间成为阶下囚,随即被处死;这一案件直接引发了明朝政治制度的巨大变革,开国皇帝朱元璋顺势废除中书省及中书省丞相。宰相的名称可以被废除,但国家行政中枢的职能,不能也不可能废除;于是新的制度正在被酝酿。旧的宰相制度被废除后,皇帝的专权达到了极限,朱元璋也铁了心,不再任命宰相,他甚至下发了这样的圣旨:

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

至此,推行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中华大地上再无人出任宰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