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怎样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作了准备

如题所述

“新政”包括管制改革(裁旧衙门、添新衙门和整顿吏制)、军事改革(编练新军和开办警政)、改革教育(停科举、设学堂、奖游学和定学制)、经济改革(成立商部、劝办商舍、颁定商律、奖励工商)等。在新政的内容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编练新军和改革教育。新军已经是一支接近于近代化的军队,是中国军队近代化的重要标志。新军的编练产生了两个清朝统治者始料不及的副产品:一是袁世凯北洋军阀集团的崛起;二是为清政府的最后覆灭准备了掘墓人。新军的官员大多选用国内外军事学校毕业生,对士兵也要求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所以新军的官兵素质也比旧军要高,同时也为革命党人的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新军最终成为反清革命的一支力量。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中进行得最为彻底也是影响最大的改革,影响所及不仅推动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甚至要超过教育本身。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新式学堂的设立和奖励留学政策的实施,为旧式士类的解体和新式知识分子群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在新式学堂和留学运动中诞生的知识分子,在接受了西方知识后,其中的相当一部分人,走向了清廷的对立面,成为反清革命的又一支基本力量。
“预备立宪”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行政改革,包括司法改革、教育改革,其核心是官制改革。二是设立“宪政编查馆”和“资政院”及各省“咨议局”,其中宪政编查馆起草宪法及起草或核议各项法律、章程、制度,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就出自这里。虽然在清廷的强权下无法实现其全部预想,但资政院和各省咨议局作为设立议院的基础预设,对于打破专制体制、试行民主政治,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本世纪初的中国民主化进程立下汗马功劳。三是实行地方自治。府厅州县和城镇乡尝试建立地方自治制度。
从以上的内容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简单明了的评价:第一、主观目的有反动性:其目的是取悦列强,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第二、活动本质的封建落后性:仍未超出“中体西用”范畴。第三、客观影响的进步性:清政府的这些让步,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第四、实际作用的背离性:清政府努力的结果适得其反,从直接影响看,这引起人民的反抗和满汉地方之间及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离心,不但削弱了自身统治,还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从根本影响看,派遣的留学生成为反清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者;编练的新军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奖励实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而且还从根本上瓦解了封建经济的基础。
“新政”、“预备立宪”均是清政府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这是世界资本主义潮流冲击下的产物。从近代化角度以生产力标准来分析,“新政”、“预备立宪”均被动和主动地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具有无可否认的进步性。“新政”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预备立宪”政体虽不完备,但毕竟不同于封建君主专制,带有向资产阶级政权过渡的性质。它的一部分成果,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推行民主共和的政治基础。可以这样认为,“预备立宪”是一场具有政治近代化性质的改革。
总之,“预备立宪”中的一部分成果,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推行民主共和的政治基础。“新政”中派遣的留学生成为反清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者;编练的新军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奖励实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而且还从根本上瓦解了封建经济的基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1-11
主要是新政中,一些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措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2个回答  2012-11-11
预备立宪只是幌子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