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笔记

如单词,解释,形近字,多音字,通假字,古今意义词,作者介绍等

词句注释

1.此文选自《资治通鉴》,文题为后人所加。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黄龙元年(222)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如今在江苏南京),229年称帝。

2.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3.谓……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4.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东汉末孙权手下 的将领。

5.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6.当涂:当道,当权。当:掌管,主持。“涂”通“途”,道路,仕途。

7.掌事:掌管政事。

8.辞:推托。

9.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10.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指《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等书。

11.博士:古代专门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12.邪(yé):后写作“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

13.但:只,仅。

14.涉猎:粗略地阅读。

15.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6.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17.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孰:谁,哪个;若:比得上。

18.就学:指从事学习。就:趋向。

19.及:到了……的时候。

20.寻阳: 县名,在湖北黄梅西南。

21.者:用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22.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23.非复:不再是。复:再,又。

24.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25.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几”。士,读书人。

26.即:就。

27.更(gēng):重新。

28.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睛。待:对待.看待。

29.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30.见事:认清事物。见,认清,识别。

31.遂:于是,就。

32.拜:拜见。

33.别:离开。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中进士甲科。宋英宗继位前任谏议大夫,宋神宗熙宁初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

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即位,还朝任职。元丰八年(1085),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录于《司马文正公集》中。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三国时期,吴军大将吕蒙年少时不爱学习,后来听从孙权的劝告,“笃志不倦”地博览群书,学问大进。此文即是司马光根据这一史料整理改写而成。

主题思想

此文记叙了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而使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并令鲁肃为之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习重要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权劝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3-26
孙权劝学
开放分类: 文学、历史、孙权、文言文

一、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译文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以不去学习呀!”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成为精通儒家书籍、传授经学的学官吗?你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了解历史。你说你军务繁忙,那么我呢?但我常常读书,并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东吴军师鲁肃路过寻阳的时候,与吕蒙讨论事情,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吕蒙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三、人教版教参
一、整体把握
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与《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文字相比,本文仅区区12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二、问题研究

1.本文是怎样以对话表现人物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练习说明

一、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二、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的几个语气词所表示的语气。文言文中的语气词有重要的表情达意作用,并且数量多,用法灵活,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要注意随时积累。文言语气词的用法,要通过朗读来体会。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教学建议

一、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最好能当堂背熟课文。鲁肃、吕蒙的对话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可抓住关键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理解二人对话的内容,并体会这段话的情味。

二、教学本文,可以采用一些灵活的方式,如让学生讨论本文对自己有什么启示,分角色朗读,进行快速背诵竞赛,复述课文,改编原文并口头表述,等等。

三、可将本文与《伤仲永》一文作比较阅读。前者写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后者写出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两文的内容都有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此外两文的写法也不同:前者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后者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王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被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出知永兴军(现在陕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二、《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各30卷。编年体通史。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帮助编撰者有刘■、刘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1362年史事,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三、关于吕蒙
吕蒙(178—219),三国汝南富陂(现在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代领其部属。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郎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剧,艰难、困苦)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
(摘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四、《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及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有关文字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划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魏晋南北朝以《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勗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与为对,当有单复(单复,犹奇正,古代战术之一),以卿(卿,当为“乡”。从卢弼说)待之。’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
吴下阿蒙
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日:‘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唯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稻》、《左传》、《国语》及三史。’……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说解:吴下,指东吴。阿蒙指吕蒙,东吴大将。他学识不足,孙权劝他和蒋钦,要多读兵书、史书。吕蒙勤奋学习,大有长益。鲁肃和他交谈,常彼吕蒙驳倒。鲁肃赞许地说:你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阿蒙了。后以“吴下阿蒙”称誉别人变化很大,长进明显;或反其意而用之,谦指自己毫无长进,也作“阿蒙吴下”。金元敏之《读裕之弟诗稿》:“吴下阿蒙非向日,新篇争遣九泉知。”清黄景仁《闻稚存丁母优》:“阿蒙吴下还依旧,他日登堂欲拜难。”

五、道理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六、教案
孙权劝学
学情分析
已初步掌握了查阅工具书和利用课文注解疏通简易文言文中关键字词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解文本内容和思想内涵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关键字词,初步学会整体鉴赏浅易文言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个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明白读书对成长的重大作用,获得启发。
教学重点
品味人物语言中 体验人物个性。
教学策略
学生自读、合作讨论,教师点拨指导。
教学流程
以“司马光砸缸”的典故进入
一、听读课文,疏通字词。
1、听读课文,作出批注,划出读不懂的词句 ,并同伴交流。
谓 博士 往事
论议 才略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拜 结友
二、理清情节,通彻文意。
1、作者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劝学 —— 就学——论议——结友而别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三、(分角色)品读、翻译对话(同桌比较相宜),感知语言。
品人物对话(鲁惊什么?)——补充鲁吕论议(三结义典故)——对话的目的(侧面烘托学有所成)
由本溯源
3、孙权的劝
齐读 译读
怎么劝?(补充劝的内容)劝之以必要 再劝之以“所益”
善 或者 高(一个字点评他的规劝水平)
四、说点想法,感觉文本
1、了解了孙权劝吕蒙读书、鲁肃大惊的故事,我们一定从中有所启发, 请就你感想最深的一个人说说你的看法:
孙权:王者之风 , 长者之气。
鲁肃:尊重知识 , 尊重人才。
吕蒙:知识 就是力量。
2、我的看法
补充:王安石与司马光 同朝为官 共辅帝业 政见不一 但在强调读书好上却惊人相似。
看法:(字幕)
五、谈一谈作者,感悟主旨
1、作者撰写此文想表达什么意思?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宋神宗语,因此命名《资治通鉴》
“读书治国平天下”(补充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2、 背, 别。
六:教后记:
撑起孩子头上的整片天空
——王建国反思练市教学《孙权劝学》
曾听说,不学文言文,我们就找不到回家的路。这样看来,我们教学文言文,就是带学生回家。
可是回家的路似乎总是坎坷曲折。在练市一中的这堂《孙权劝学》,回想起来,总觉憾迹斑斑!
其一,品其味不全,悟其情不透。课堂的总体思路是听读、通读、品读、悟读,但是在品读、悟读环节上,作为一个引导者,虽然也竭尽全力地设想了一些诸如同桌对话翻译、用自己的语言翻译(表达)、点评人物的语言格调、谈谈人物间的关系、说说自己的启发、想想作者的写史目的等办法,学生尽管也有零星的想法甚至言语,却给我的感觉是明显地拉着学生的手,捧着学生的头,缺乏应有的耐心和期待。所以,学生似乎尝到了一点味道,感觉到一点情调,但我明白都是学生的可爱——不愿意在一个外来老师的眼里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况且这老师还对我们赞口不绝哪,而迷糊出来的,个中味道只有自己才能体会。
其二,点评语言乏力,诱导深入拓展不够。《学记》有言:君子之教,善喻也,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但在教学时,启发与开导上的功夫明显不足,经常会有“引君入瓮”而形成在“走教案”之嫌疑,尤其是在一些关键时刻没有很好地因势利导,错失将教学推向高潮,将学生思维通达颠峰之良机。如,学生在谈对孙权、吕蒙、鲁肃的印象时,有这不一的看法,我也谈了自己的看法并板书——孙权:王者之风 ,长者之气;鲁肃: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吕蒙:知识就是力量。在这里我除了显耀自己的读书体验外,不仅缺乏有力的点评言语将学生引向更加深入的境地,进而感知史上的人物是真实,而文学(《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有过加工,而且明显地暴露出自己“唯我独尊”的学术霸权,缺乏对学生思维的尊重,当然就别说呵护了。
再如,在品读吕蒙由“吴下阿蒙”到“刮目相待”的变化时,我要求学生思考的我的提问——他的变化与一个人是有很大关系的,他是谁?学生说是孙权,于是我们就进入到品孙权的“善”劝了。现在想来,且不说这个问题的水平之低,层次之低,太没有问题的价值,但就问题的导向单一,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就是最突出的败笔。假如换成——是什么原因让他有这样大的变化?学生思维的空间将广泛许多,也必将深入许多。
不足之处定然不一而足,自以为最主要是以上所述,导致这一堂课缺少厚度和深度,虽好看好听但不中看不中听。
这样说来,这节课的价值在哪里,我只好提着灯笼“寻寻觅觅”了。
第一,较好地探索了整体教学文言文的想法。
首先我关照了教师、文本、学生、作者之间的整体关系,设计了听读、通读、品读、悟读的整体课堂思路,运用了学生阅读、学生感知体验、学生思维感言、老师提问推进、老师选择文字链接辅助整体教学策略,构建了学生间对话、学生与老师对话、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的整体对话平台。
第二,较好地把握了文言文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阅读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应当树立为人生而阅读的观念,既要关照别人的生活,更要关注自己的生活。为此,开课我从学生的已经认知的“司马光砸缸”典故,学生欢呼雀跃,异常兴奋;引课我运用其中的重点语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复操练品读,学生玩味应说是有收获的;而断课我将学生的视野指向文本背后“一代智者和政客的司马光在写史时,叙述故事的意义在哪?”让学生从而在关照古人的同时关注自己的生活——读书于我何所益?
再如课中环节我也较好结合了“练市”这一域名以及习性,尤其是其中一个叫“阿强”的,巧妙地结合文本文字,用他日“非复练市阿强”的鼓励和期望,也许给他的就是莫名的喜悦,而给其他学生的感受估计是比较亲切的。
前面说,我们教学文言文,就是带学生回家。虽路途坎坷,但以整体阅读构建学生精神家园,以生活语文引领学生幸福人生,从而撑起孩子头上的整片天空,应是我或者说我们语文老师的永久追求与探索。
突然想起,一句话我很有同感,录于此,权给我反思教学《孙权劝学》的作结——“文言文是老者、智者,但在课堂上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应是可爱的孩子形象,因为学生都是孩子!”
第2个回答  2008-03-23
生字解释:

初:当初,这是追述往事的惯用词
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当涂:当权,当道.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的学官,现在只一种学位.
涉猎:浏览群书,不做深入研究
熟若:表示比较选择,何如,哪里比的上
所益:所字结构,有益的地方
及:到了......的时候
非复:不在是
见事:认清事情
遂:于是
多音字
更:一声(更换)
四声(更加)
异译词:
以:以军中多务(用)
不以物喜(因为)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即位,还朝任职。元丰八年(1085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文集》,遗著尚有《司马文正公文集》《稽古录》等.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题目是编者加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8-03-26
通家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语气词)
卿今当涂掌事(通“途”,道路)
译文: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以不去学习呀!”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成为精通儒家书籍、传授经学的学官吗?你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了解历史。你说你军务繁忙,哪能比得上我繁多的事务呢?但我常常读书,并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东吴军师鲁肃路过寻阳的时候,与吕蒙讨论事情,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吕蒙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王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被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出知永兴军(现在陕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各30卷。编年体通史。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帮助编撰者有刘■、刘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1362年史事,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初:当初,这是追述往事的惯用词
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当涂:当权,当道.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的学官,现在只一种学位.
涉猎:浏览群书,不做深入研究
熟若:表示比较选择,何如,哪里比的上
所益:所字结构,有益的地方
及:到了......的时候
非复:不在是
见事:认清事情
遂:于是
多音字
更:一声(更换)
四声(更加)
异译词:
以:以军中多务(用)
不以物喜(因为)
第4个回答  2008-04-04
⒈卿今当涂掌事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爱称,相当于你,这里指吕蒙。当涂:当道、当权。

⒉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推托

⒊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孤:古代王侯自称。
⒋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
⒌蒙乃始就学 就:从事。
⒍及鲁肃过寻阳
过:到。

二、辨析古今异义
⒈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博士(今)一种学位名;
(古)专指负责经学的学官。
⒉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往事
(今)过去的事;
(古)指历史。
三、辨析一词多义

卿今当涂掌事:正在
但当涉猎:应当

蒙乃始就学:从事

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一、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王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被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出知永兴军(现在陕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二、《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有考异、目录各30卷,约300多万字。编年体通史。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记载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十国时期共1362年间的史事。 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