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请教一下唐朝的宰相制度。除了三省长官为宰相,还有中书省平章事好像也是的?

还有就是唐朝不是有两都吗?是不是像明朝那样两京都有中央官制?

唐代初期,沿袭隋制,高祖武德三年(公元六二○),改纳言为侍中,改内书省曰中书省,内史令曰中书令,以左、右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并为宰相。唐代相府机构之繁,宰相名称之多,为前代所少有,唐初,三省机关为相府,「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新唐书.百官志》)。其后仍经常变更,名称繁多,不过变化虽多,仍以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为常制。省的名称一变,省的长官官名一般也随之变化。终唐之世,中书令、侍中,以及改称的内史令、纳言、右相、左相、紫微令、黄门监等,均为宰相之任。高宗以后,以「同中书车下平章事」或「同中书门下三品」行宰相事。即令是三省长官、本宰相,如不加「同三品」、「同平 章事」之称号者,反不得入政事堂议政,而失去宰相之地位。  
宰相之擢选唐代宰相选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任人唯贤。 唐初,宰相的选拔条件是看战功,立军功之后,又表现出经国治世之才,得到较高的政治威望,方可选入宰相集团。从武则天的统治直到终唐之世,则以科举制度作为选拔宰相的主要途径。科举制度完善之后,士人取得了进士出身,还要经过极为严格的吏部考试,方能做官。此外,唐制还规定,「凡官,不历州、县不拟台省」(《新唐志.选举志下》),意思就是说,没有经过州、县官的锻炼考验,是不能到台省任要职的,不到台省任职便无法进入宰相集团;而且宰相任职以后,和一般五品以上及台省官吏一样必须经过三考。三考即指三年的任期,即使是宰相也不能例外。宰相的 考课的标准极严,要求很高,须经过重重试炼,保证入选宰相必须经过省、县及台省职位的锻炼,具备决断军国大事的才能和智慧,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或进士出身,任职后又能经受住皇帝「三考」的考验,能够保证最优秀的政治人才成为宰相,成为皇帝的弼辅。
宰相之职权宰相的考课严格,相对的其享有很大的权力,主要是参与军国大事及决定官吏任免甚至是皇位继承人选的人事权力。参决军国大政方针,是唐代宰相最重要的职权。唐代把相权分割成几个机关,实行宰相群体集体负责制,使宰相们互相监督,互相约制,遇有军国大事,便在政事堂召开宰相联席会议,决定政府一切最高政令,且皇帝的一切、敕、制书,均需在政事堂会议讨论研究,然后决定是否颁布,如果同意颁布,也须宰相副署,并盖上「中书门下之印」才能生效。否则,就是违制,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就可以不执行。唐代的君王比较严格地遵守了这一制度,从而使唐代宰相制度在中国政治史上别具一格,卓有成效。唐代三百年间;国家的国策方针及法令,都是由宰相与制定实施的。
唐太宗经常向宰相询问建国、施政、安民的良方。《贞观政要》详细记载了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名臣向唐太宗的频频进谏,突出反映了宰相在决定治国原则与方针政策上的重要性,武则天虽然专制,但在决定国家大政方针时,亦不敢轻易越过中书门下宰相这一级。
选拔官吏历来是国家政治的大事,唐代亦将这一大权委 诸宰相。唐代主要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考选规则及取士考榜等,均由宰相复核改定;对内外官的除授委任,宰相也有很大的提名与引荐权。贞观年间,四品以上官均由宰相提名奏上,皇帝同意则册授、制授。另外,宰相也参与对官吏的考核。唐代考官制度即根据国家规定的「四善」、「二十七最」对受考官吏进行考核。考核之日,皇帝为最高主考官,但须派宰相二人充任内外官考使。
而在安史之乱后,唐政权受到极大的冲击,中央有宦官 专权,地方有藩镇割据,在朝政日趋腐败的影响下,中唐之后的宰相权力渐被剥夺,形同虚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05
三省六部 :三省指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三省为中央最高中枢政务机构,一般为中书决策,门下审核,尚书执行。
三省长官:中书令(隋为内史令)、门下侍中(隋为纳言)、尚书令共行宰相之职,尚书省又分左右仆射为副长官。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1-05
中书平章事是元朝的中书省最高长官,唐朝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唐朝的两都为东都洛阳,西都长安;但洛阳没有设立中央官制,
第3个回答  2013-11-05
唐朝好像是七相制吧,七相组建政事堂,以右相为尊掌管执事笔,采取投票方式执事。有力的治裁皇权独段。例:兵pu(打不出那个字,你懂的)侍郎同门下省平事章,为一相。
第4个回答  2013-11-05
中书省就是属于三省啊,,中书,门下。尚书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