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为什么要造反

如题所述

储君之争

朱高炽
朱高煦之父朱棣为太祖四子,封为燕王,后经靖难,承帝位,即明成祖。成祖为燕王时,与王妃徐氏生三子,长子高炽,次子高煦,三子高燧。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17岁的朱高炽被太祖朱元璋立为燕王世子。
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改元建文,史称建文帝。为巩固政权,建文帝采纳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实施了“削藩计划”,想削去诸藩王的兵权,诸王与建文皇帝的矛盾白热化。
公元1399年,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03年)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即位,即明成祖。次年明成祖考虑立太子,在立谁为太子的问题上,明成祖拿不定主意,朱高炽以长子身份立为太子名正言顺,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冲锋陷阵,屡立战功,特别是白沟河一战,朱棣眼看就要被瞿能生擒,在几近绝望的情况下,朱高煦率数千精骑赶到,斩杀瞿能父子。他曾几次救父于危难,且力气大,武功好,懂军事,深得明成祖朱棣信任。这时太监黄俨、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也乘机与朱高煦合谋,向成祖建议立高煦为太子。明成祖左右难定,便问心腹大臣解缙,解缙说:“世子仁孝,天下归心,应立为皇太子。”明成祖还在犹豫,解缙又说:“立世子为太子,不但有了继承皇位的太子,而且有了太孙。”即朱高炽的长子,后来的明宣宗朱瞻基。
永乐二年四月四日,明成祖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封朱高煦为汉王,朱高燧为赵王。第一次储君之争,朱高炽获胜。首次储君之争朱高煦败北。究其立储不成的原因,或为以下两点:一、成祖起兵靖难,其名为复祖制,又朱高炽为太祖立为燕王世子,故为表其维护太祖之心,必立元子;二、成祖数言其为太祖高皇后马氏之嫡子,以证其承皇位合乎礼法。而按礼法,立储当立嫡立长,无过不得废。为明其遵礼法之意,必立元子。故立朱高炽为情理之中之事。
朱高煦被封为汉王,封国云南,朱高煦说:“我何罪!斥万里。”不肯去云南,后徙封青州,朱高煦仍拒不赴任,并且私自挑选卫士,又招募精兵3000人,不隶属兵部管辖,纵使他们四处劫掠,兵马指挥徐野驴将他们擒获惩处。朱高煦知道后大怒,手持铁勺,击杀徐野驴,众人都不敢说。朱高煦又僭用御用车马器物。明成祖知道后十分生气。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月,成祖返回南京,得知朱高煦违法之事达数十起,对其予以深切痛斥,剥夺其冠服,囚禁在西华门内,并准备削去王位降为庶人,朱高炽念其兄弟情意,痛哭流涕,请求成祖放过朱高煦,明成祖乃削去其两个护卫,杀了其左右帮凶,于公元永乐十五年三月徙封其到乐安州(今山东省惠民县),命其即日起程。
明成祖把朱高煦封到乐安大概有两个考虑,一是高煦长期图谋不轨,对其要有所防备,二是乐安离北京不太远,如朱高煦再次作恶,可当日就能擒获,不致发生大的事端。
朱高煦对立朱高炽为太子耿耿于怀,经常向明成祖进谗言,说朱高炽的坏话。明成祖对朱高炽的一些行为也总是抱怀疑态度,在明成祖北征期间,朱高炽以太子身份监国,他一旦发现全国各地有水旱饥馑,立刻设法赈济灾民,并严厉批评报告迟缓的各级官吏,这样一来,朱高炽在百姓心中有了“仁孝”的印象,被后人称为“仁孝天子”。明成祖更加不快,以为朱高炽是在树威信,有抢班夺权之意,于是考虑改换朱高煦为太子。就在这期间,明成祖将一轴画送到内阁,让内阁侍读大学士解缙题诗,解缙打开画轴一看,是一幅一只大老虎和一只幼虎在一起的情景,解缙立刻计上心来,在画上题诗一首:“虎为百兽尊,谁敢撄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明成祖看到诗,想到朱高炽毕竟是自己的儿子,心又软了下来,朱高煦最终也未被立为太子。
永乐二十一年(1424年)八月,明成祖第五次北征,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朱高炽即位,即明仁宗,即位不到一年,于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病逝。明仁宗的长子朱瞻基即位,即明宣宗。宣宗对朱高煦这位有功劳、武功高强的叔叔很是尊重,有求必应,朱高煦反以为宣宗软弱无能,更加骄横狂妄,认为夺取皇位的机会来了。[38]
密谋叛乱

明宣宗朱瞻基
朱高煦自被成祖强令到乐安后,心中怨恨日盛,预谋夺取皇位的心理十分急迫。永乐二十一年八月,成祖御驾北征,死于回师途中,朱高炽即位。朱高煦便加紧了谋取皇位的行动。一方面由其子朱瞻圻在北京窥探朝廷的一举一动,派信使迅速向父亲报告。一方面派遣自己的心腹潜到北京,伺机叛乱。仁宗知道后,反而更加厚待他,写信将朱高煦召回京城,增加其每年的俸禄,赏赐宝物数以万计,仍命其返回乐安。封其长子蟾坦为世子,其余儿子均封为郡王。
不久,仁宗驾崩,太子朱瞻基从南京匆匆赶往北京奔丧。朱高煦得知消息后,策划半路截杀朱瞻基,派心腹在路上伏击。但由于行动仓猝,没有成功。宣宗朱瞻基即位后,更加赏赐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对这两位皇叔的待遇明显高于其他王府,朱高煦每每向皇上提出请求,多次敷陈利国安民之事,宣宗都一一照办,命令各部实行,然后再付书信向朱高煦致谢。宣宗对群臣说:“皇祖曾嘱咐先皇说皇叔有二心,应当加以防备。而今皇叔所言,全是出于一片诚心,说明他已洗心革面,皇祖的话可以不顺从照办。”此后,不管皇叔提出任何要求,宣宗都按朱高煦的意见一一照办,而朱高煦日益肆无忌惮。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朱高煦在乐安起兵谋反,派遣亲信枚青等潜到北京,联合朱高煦的旧部作为内应,英国公张辅获知后将他们逮捕,并上奏皇上。当时,朱高煦已与山东都指挥靳荣等约定一起谋反,又联络了天津、青州、沧州、山西等地的都督、指挥作为策应。公开发放刀箭、旗帜,掠夺周边郡县的马匹。设立五军,即前后左右中五路军,由指挥王斌统领前军,韦达统领左军,千户盛坚统领右军,知州朱恒统领后军,朱高煦的儿子们各监督一路军,朱高煦亲自统领中军。世子朱瞻坦居守乐安,指挥韦弘、韦兴,千户王玉、李智带领四哨兵马,部署已定,朱高煦任命王斌、朱恒等为太师、都督、尚书官职等,成立了另一个中央政府,一场叛乱即将爆发。[39]
李浚告变
李浚(1381—1446年),乐安州遂家村人(今山东省惠民县石庙镇御史村)。祖籍南京,因其曾祖官居渤海,举家北迁,后来全家为避元末之乱,隐居于乐安州西南的遂家村。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时任四川道监察御史,因父丧返家丁忧(古代父母亡故,子要在家守孝三年)。朱高煦图谋举兵造反,到处拢罗人才,得知李浚在家丁忧,又素知李浚颇有才能,便欲拉拢李浚一起造反,特派指挥王斌前去做工作,李浚迫于形势,佯为应诺。王斌走后,李浚惊恐不已,紧急召集全族人共同商量对策。最后商定,由其兄李哲带母亲及妻远走避难,自己携10岁长子李森、8岁次子李綮趁深夜潜往济南,赶紧向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报告汉王造反的情况,并请求都指挥使靳荣发给符验,即刻赴京告变。
靳荣一听李浚要赴京告变,十分恐慌,又怕暴露自己,不敢把李浚怎么样,只是反对李浚进京告发,李浚情急之下抽刀相向,大声斥责说:“靳荣,你不让我告发,难道我坏了你的事不成?”靳荣见再抵抗命将不保,乃俯首告饶,双手献上符验。
李浚把两个儿子寄于布政司后,即刻赴京。靳荣则赶紧派心腹向朱高煦报告,朱高煦派出飞骑追杀。李浚对靳荣暗报朱高煦追杀自己早有防备,乃化名王刚,避官道抄小路,星夜急行。朱高煦派出的人马未追到李浚,只追到一个叫王刚的,回来向朱高煦禀报。朱高煦大怒,说:“王刚不是李浚还是谁?”然而,再追已来不及了,朱高煦又派人马捕杀李浚族众,因李浚早有安排,其兄李哲及两个儿子幸免。
李浚安全抵京,宣庙候奏。宣宗在文华殿紧急召见,见李浚疲惫不堪,饥困交夹,命太监赐膳。问李浚有何良策,李浚力谏皇上亲征。
李浚金殿告变有功,被提升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父母皆诰封,并赐袭衣彩缎,荫1人锦衣卫正千户,予家人12户,公田10顷,李浚只受衣币及秩,其余坚辞。宣德三年,李浚奉命督理浙江粮储,继又奉命督理易州柴厂军屯,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又奉命与王翱巡抚辽东,戍边8年,因有功晋升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正统十一年,病故于武定州之家中,诏谥“忠诚”。当地官员及士绅百姓为纪念李浚,便将遂家村改名李御史村,在武定州城修建“双忠祠”,供奉李浚及大明英烈袁化中。此是后话。
御驾亲征

明宣宗朱瞻基
明宣宗得知朱高煦欲于八月起兵造反,在英国公张辅和御史李浚两次上奏的情况下,仍不忍心派兵镇压,而派遣宦官侯泰赐书信给朱高煦,劝说朱高煦不要谋反。侯泰来到乐安,朱高煦部署重兵压阵,面南而坐会见侯泰。见到侯泰大声说:“永乐年间皇上信谗言,削去我的护卫,把我发配到乐安来,仁宗也仅用金银丝帛引诱糊弄我,我怎么能这样郁郁不乐地长居乐安?你回去告诉朱瞻基,要抓紧逮捕奸臣夏原吉等人送来,然后再慢慢商议我的要求。”侯泰唯唯诺诺。回到京师,宣宗问:“汉王都说了些什么?招兵打造兵器可有此事?”侯泰不敢如实回答。 当月,朱高煦派遣百户陈刚进京上书,又亲自写信给公侯大臣,书中把公侯大臣进行了指责训斥。宣宗叹道:“汉王果真是反了!”便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打算派阳武侯薛禄领兵讨伐。大学士杨荣等谏言道:“当年建文皇帝派李景隆出征讨伐成祖失败的教训不能不汲取,吾皇当御驾亲征。”明宣宗考虑再三,决定立刻领兵亲征。张辅上奏说:“我愿带兵2万前去抓获高煦,献给皇上。”宣宗说:“爱卿诚然有能力擒获高煦,但考虑到朕刚即位,也许还有对朕三心二意的人,朕若不亲征,就不能安定天下。”于是,命令郑王朱瞻埈、襄王朱瞻墡留守京师,阳武侯薛禄、清平伯吴成为前锋,自己亲率大军出兵乐安。
走到杨村,宣宗问从臣:“你们认为高煦会采取什么计谋呢?”有的大臣回答说:“高煦必然先夺取济南做为根据地”,有的说:“他原来不肯离开南京,这一次必然带兵南下,夺取南京。”宣宗说:“你们都说的不对,济南离乐安虽近,但不容易攻取,听说大军一到,朱高煦也顾不得攻取济南。朱高煦的护卫军大都来自乐安,必然先顾家乡,而不肯直赴南京。朱高煦外强中干,凡事多猜疑不果断,今天敢造反,是欺朕年少刚登基,天下众心未归,不敢亲自出征啊!如果知道朕已率军亲征,必然胆怯,还敢出战吗?到乐安必然立即将他抓获。”
朱高煦听说宣宗亲自领兵前来讨伐,大军已快到乐安,猝不及防,立即乱了方寸,开始胆怯起来。众官兵的信心也开始动摇,不时有从乐安逃走的官兵投靠宣宗,宣宗都重重地赏赐,叫他们回去告诉其他人,要识时务,不要跟随朱高煦造反,并派遣信使给朱高煦送去书信,劝朱高煦说:“张敖失国,始于贯高,淮南被杀,成于伍被。现在大军已压境,你只要交出怂恿谋反之人,朕就可免除你的过失,恩惠礼遇像原来一样,不然的话,一开战你必然被擒,或者你的部下把你当成奇货绑了献于朕,到那时,你后悔也来不及了。”
征讨大军前锋到达乐安,朱高煦向前锋军下战书,约定明晨开战。宣宗接到前锋大军报告后,命令大军蓐食兼行,于八月二十日到达乐安,驻扎在乐安城北,包围了四门,朱高煦命令军士守城,宣宗命令发神机铳(类似大炮),打算逼迫朱高煦投降,神机铳响声大如雷,杀伤力巨大,叛军立刻失去斗志。
诸将请求即刻攻城,宣宗不允许,再次把劝降书信用弓箭射入城内,朱高煦仍不理会。这时,城中将士都想抓住朱高煦献给皇上。朱高煦惊恐万分,见无法与宣宗对抗,便趁夜晚天黑,秘密派人到宣宗的行营,禀告皇上,朱高煦愿意今夜出城投降,但念及就要与妻儿诀别,打算明日交出城池认罪归降,宣宗允许。当夜,朱高煦把通谋书信及兵器烧毁,销毁了谋反的所有证据。八月二十一日,天刚放亮,宣宗移驻城南。朱高煦准备出城认罪归降,王斌等极力劝阻,说:“宁可战死,也不为人擒。”朱高煦见无法出城,便哄骗王斌等,又回到汉王府,然后偷偷地从后门抄小道出城去见宣宗。[40]
众大臣请求宣宗将朱高煦处以正典刑,宣宗不同意,拿出大臣们控告朱高煦的奏章晓示他。朱高煦吓得面如土色,跪在地上,叩头如捣蒜说:“臣罪该万死万万死,惟听陛下处置。”宣宗命朱高煦拟书信召集参与谋反的亲属,余党全部被擒。宣宗又赦免了乐安城守军之罪,胁从者也一律不再追究。命阳武侯薛禄和兵部尚书张本镇抚乐安,把乐安州改名为“武定州”。八月二十四日,押解朱高煦等班师回京。[41]
可悲下场
宣宗押解朱高煦回京后,将朱高煦父子除籍废为庶人,在西安门建造囚室,名曰:“逍遥宫”,用铁链缚住朱高煦手脚,长木曳地,囚禁在逍遥宫内。一天,宣宗去看望皇叔朱高煦,实则是进一步审查他。朱高煦见宣宗到来,欲羞辱之,等宣宗一进门,朱高煦运足力气猛拽拖地长木,宣宗猝不及防,一个趔趄差点摔倒。宣宗震怒,命侍卫用300斤重的铜缸把朱高煦扣起来。朱高煦大怒,在缸内哇哇大叫,运力举起铜缸欲砸向宣宗。宣宗大惊,急命取来木炭,堆积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有点像伪证,不足信)
王斌、朱恒等众叛逆全部被处死,只有长史李默因曾进谏免于一死,发往口北(指长城以北的地方,主要指张家口以北的河北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为民。山东都指挥靳荣以及天津、青州、沧州、山西等地的都督、指挥凡与朱高煦串通欲举城响应者,被相继诛杀,共640余人,那些因故意放纵和藏匿反贼而被处死或戍边的计1500余人,被编为边民,发配到边远地区的计720人。[42]
不久,宣宗亲自把平息朱高煦叛乱一事写成《东征记》,以史为鉴,警示后人。如今的惠民县面粉厂就是当年的汉王府位置。惠民县城西南角烈士陵园向北200米处,有个地方叫花园,就是昔日汉王府的花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12-16
朱高煦没有发动叛乱,朱高煦是一个勇猛冲动的人,这在靖难之役中多有体现,如果他发动叛乱,乐安离北京很近,依照他的性格肯定会奔袭北京,坐守乐安不符合他的性格,所以事实应该是他并没有造反,而是明宣宗主动攻打他,再把谋反罪名强加于他,后来明宣宗随便找了个借口就杀了他
第2个回答  2014-04-01
没做成皇帝呗 很想当皇帝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