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期教育制度的古代中央官学

如题所述

中国封建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的、旨在培养各种统治人才的学校系统。一般说,封建国家的中央官学,在汉朝正式创办。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纷乱,官学时兴时废,及至唐朝,中央官学繁盛,制度完备,南宋以后逐渐走下坡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中央官学逐步衰败实际上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名存实亡。清朝末年,它就完全被学堂和学校所代替。中央官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同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相适应、并为之服务的。根据中央官学各自所定的文化程度、教育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可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官学,主要分为最高学府、专科学校和贵族学校三大类。学 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太学和国子监是中国封建国家的最高学府,是封建王朝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太学和国子监在办学育才、繁荣学术、发展中国古代文化科学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上 历代太学、国子监都注重考试。但考试形式方法不尽相同。汉代太学为了培育“贤士”、“英俊”,“数考问以尽其材”。汉初定“岁试”“一岁辄课”定后实行二岁一试(之制。考试方法有口试、,策试、(“特重章句师法”)和“设科射策”(“射策者,谓为问难疑义书之于策量其大小署为甲乙之科,列而置之不使彰显,有欲射者,随其所取而释之以知优劣。”此法近似现代的抽签命题、自行解答的考试方法。到了东汉桓帝时取消了甲乙科改为上中下三等,每等规定录取名额和授官的名义。桓帝永寿二年永寿二更定课试之法,每两年考一次,不限录取名额,以通经多寡授以不同的官职。这种注重课试、以试取士的做法,打破了世卿世禄、任人唯亲的制度⑷对于选拔封建贤德之才贫具有积极的意义。两千年前的汉初贤就创造出太学课试的经验在当时世界教育史上也是罕见的。以后唐朝中央官学的旬试 、岁试、毕业试;宋代太学的三舍试法法明清国子监一年积满八分为合格的积分试法八都可看成是汉朝太学课试方法的继承和发展。  太学、国子监强调自修、自由研究学术。特别是在太学生日益众多的汉朝更是如此。汉代太学生由50人发展到展万余人,但博士甚少。教学除了采取大班上课形式“至一师能教千万人必由高足弟子传授”之外,还特别强调自修引导学生在课余自由研究探讨学术。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正是当时太学自由修业、探究学术的生动写照。以后历代太学、国子监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扬汉代太学这一优良传统,并培养出许多大学问家。啻 中国古代的专科学校 如东汉末创立的鸿都门学;南朝的史学、文学、儒学和玄学;唐宋明三代分别创办的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都是属于培养某种专业人才的专科学校。它们的教师、教材、教法、生徒及管理制度等都有比较完备的规定(见中国古代专科学校)。此外,还有两种专门研究神学、玄学的唐代咒禁学、崇玄学,是属于特殊的专科学校。咒禁学习“除妖术”,以咒禁驱邪,迷信神仙方士。此类荒诞邪说,过去为私人宣讲,唐朝政府正式设科教学,并设博士一人,教授生徒。唐朝统治者十分重视玄学。因为唐代皇家姓李氏,自附会老子李耳之后,认李耳为始祖,因而对老子的玄学特别推崇。高宗仪凤三年,诏定老子的《道德经》为上经,令天下贡举人皆须兼通。玄宗开元二十九年诏立崇玄学两京置博士、助教各一员学生百人,专习老子、庄子、文子、列子。天宝二年,改崇玄学为崇贤馆,博士升为学士,助教升为直学士。
中国古代的贵族学校 如东汉的四姓小侯学,唐朝的弘文馆、崇文馆宋代的宗学、诸王宫学及内小学明朝的宗学,清代的旗学、宗学,都是属于这一类型。庖 宋朝的宗学是专为皇族子孙开设的贵族学校。此学在宋初由诸王附设在王宫里面,属私立性质,由王室聘请儒师教8~?4岁的皇族儿童。每日诵习童个生字。宋徽宗崇宁三年,分别在南京、西京设立两敦宗院,置大小学教授人,专教皇族子弟,称为“宗学”,并改私立为公立。大观三年,在宗学毕业的生徒共有的人。皇帝对这些毕业生甚为优待,特许不经考试,便可赐第授官。宋高宗绍兴十四年,又于临安设立宗学,专教南宫北宅之子孙,后来隶属于宗正寺,规定生徒百名,其中大学生笱名,小学生名,职事各赂名。置博士、学谕掌管教务。同宗学情形相似的诸王宫学、内小学,也是贵胄子弟学校。
此外,宋朝中央政府在京都设立的普通国立小学也属于中央官学范围内。
中国古代中央官学的特点 ①不仅具有阶级性,而且具有明显的等级性。一般来说,只有地主阶级子弟才能入中央官学读书。国子监生的身份资格要比太学生的身份资格高一些。胄子、“贵游子弟”才有资格入国子监就读,而一般中小地主的子弟只能在太学读书。这种统治阶级内部入学对象上“殊其士庶,异其贵贱”的等级差异,正是地主阶级士庶两个阶层政治经济斗争在教育上的反映,说明了封建社会中央官学的等级差别是十分明显的。而历代贵族学校的开设更充分证明了这一点。②中央官学的办学宗旨是培养各种封建统治人才,以供朝廷之用。封建朝廷办太学,是为了培养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贤士”、“英俊”,进而教化于民,以维护封建统治。他们置国子监的目的,是为了把国子生徒培养成为能“安邦定国”的“文武之才”和封建皇帝的“忠臣清官”。③封建朝廷设置了专门教育行政机关和教育长官来管辖中央官学。如唐、宋、元、明、清各朝均设国子监和国子祭酒这些教育行政机关和教育长官,来管理太学、国子学、部分贵族学校及部分专科学校;唐宋分设太医署(局)管理医学;宋设太史局、翰林书艺局、翰林图画局分别管辖算学、书学及画学。④中央官学的教学内容以儒家经籍为主一般以五经、“四书”为主要教材。⑤中央官学的学校制度比较完备,形式多样名目繁多,但以太学、国子监以及其他高等学府、各种专科学校为封建国家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他们在培育各种优秀人才、承继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繁荣科学、学术事业等方面,曾经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在促进中国与亚欧诸国文化交流、加强古代中国与各国人民友谊方面,也曾起了积极的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6-12
问题比较发散,试着从定义、发展状况、特征等方面对问题进行分析:

1.定义。中央官学是 中国封建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的、旨在培养各种统治人才的学校系统。2.整体发展情况。 一般说,封建国家的中央官学,在汉朝正式创办,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纷乱,官学时兴时废,及至唐朝,中央官学繁盛,制度完备,南宋以后逐渐走下坡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中央官学逐步衰败实际上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名存实亡。清朝末年,它就完全被学堂和学校所代替。
3.宋朝官学发展状况:宋在国子监下设置教授经学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广文馆及辟雍存在时间短暂),传授各种专门知识和技艺的武学、律学、医学、算学、书学、画学。另外,宋朝官学体系中还有一类宗学,这是专为皇族子孙开设的贵族学校。此学在宋初由诸王附设在王宫里面,属私立性质,由王室聘请儒师教8~14岁的皇族儿童。每日诵习童个生字。宋徽宗崇
宁三年,分别在南京、西京设立两敦宗院,置大小学教授人,专教皇族子弟,称为“宗学”,并改私立为公立。皇帝对这些宗学的毕业生甚为优待,特许不经考试,便可赐第授官。宋高宗绍兴十四年,又于临安设立宗学,专教南宫北宅之子孙,后来隶属于宗正寺,置博士、学谕掌管教务。同宗学情形相似的诸王宫学、内小学,也是贵胄子弟学校。此外,宋朝中央政府在京都设立的普通国立小学也属于中央官学范围内。

此时,在宋朝廷之外辽在国子
监下曾置上京、中京、东京、西京、南京五国子学。金国和元代仿宋在国子监辖下除设立国子学外,还建置以本民族语言进行教学的学校,如女真国子学,蒙古国子
学等,亦分别称国子监。其目的在于保存和发展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保持本民族的性格特征与传统。
4.中央官学的特征(参见百度百科“”

①不仅具有阶级性,而且具有明显的等级性。一般来说,只有地主阶级子弟才能入中央官学读书。国子监生的身份资格要比太学生的身份资格高一些。胄子、“贵游
子弟”才有资格入国子监就读,而一般中小地主的子弟只能在太学读书。②中央官学的办学宗旨是培养
各种封建统治人才,以供朝廷之用。③封建朝廷设置了专门教育行政机关和教育长官来管辖中央官学。④中央官学的教学内容以儒家经籍为主一般以五经、“四书”为主要教材。⑤中央官学的学
校制度比较完备,形式多样名目繁多,但以太学、国子监以及其他高等学府、各种专科学校为封建国家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他们在培育各种优秀人才、承继中国古
代文化遗产、繁荣科学、学术事业等方面,曾经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在促进中国与亚欧诸国文化交流、加强古代中国与各国人民友谊方面,也曾起了积极的作
用。
第2个回答  2016-06-02
  中国封建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的、旨在培养各种统治人才的学校系统。一般说,封建国家的中央官学,在汉朝正式创办。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纷乱,官学时兴时废,及至唐朝,中央官学繁盛,制度完备,南宋以后逐渐走下坡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中央官学逐步衰败实际上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名存实亡。清朝末年,它就完全被学堂和学校所代替。
  中央官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同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相适应、并为之服务的。根据中央官学各自所定的文化程度、教育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可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官学,主要分为最高学府、专科学校和贵族学校三大类。学 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太学和国子监是中国封建国家的最高学府,是封建王朝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太学和国子监在办学育才、繁荣学术、发展中国古代文化科学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上 历代太学、国子监都注重考试。但考试形式方法不尽相同。汉代太学为了培育“贤士”、“英俊”,“数考问以尽其材”。汉初定“岁试”“一岁辄课”定后实行二岁一试(之制。考试方法有口试、,策试、(“特重章句师法”)和“设科射策”(“射策者,谓为问难疑义书之于策量其大小署为甲乙之科,列而置之不使彰显,有欲射者,随其所取而释之以知优劣。”
  此法近似现代的抽签命题、自行解答的考试方法。到了东汉桓帝时取消了甲乙科改为上中下三等,每等规定录取名额和授官的名义。桓帝永寿二年永寿二更定课试之法,每两年考一次,不限录取名额,以通经多寡授以不同的官职。这种注重课试、以试取士的做法,打破了世卿世禄、任人唯亲的制度⑷对于选拔封建贤德之才贫具有积极的意义。两千年前的汉初贤就创造出太学课试的经验在当时世界教育史上也是罕见的。
  以后唐朝中央官学的旬试 、岁试、毕业试;宋代太学的三舍试法法明清国子监一年积满八分为合格的积分试法八都可看成是汉朝太学课试方法的继承和发展。  太学、国子监强调自修、自由研究学术。特别是在太学生日益众多的汉朝更是如此。汉代太学生由50人发展到展万余人,但博士甚少。教学除了采取大班上课形式“至一师能教千万人必由高足弟子传授”之外,还特别强调自修引导学生在课余自由研究探讨学术。
  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正是当时太学自由修业、探究学术的生动写照。以后历代太学、国子监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扬汉代太学这一优良传统,并培养出许多大学问家。啻 中国古代的专科学校 如东汉末创立的鸿都门学;南朝的史学、文学、儒学和玄学;唐宋明三代分别创办的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都是属于培养某种专业人才的专科学校。它们的教师、教材、教法、生徒及管理制度等都有比较完备的规定(见中国古代专科学校)。
  此外,还有两种专门研究神学、玄学的唐代咒禁学、崇玄学,是属于特殊的专科学校。咒禁学习“除妖术”,以咒禁驱邪,迷信神仙方士。此类荒诞邪说,过去为私人宣讲,唐朝政府正式设科教学,并设博士一人,教授生徒。唐朝统治者十分重视玄学。因为唐代皇家姓李氏,自附会老子李耳之后,认李耳为始祖,因而对老子的玄学特别推崇。高宗仪凤三年,诏定老子的《道德经》为上经,令天下贡举人皆须兼通。玄宗开元二十九年诏立崇玄学两京置博士、助教各一员学生百人,专习老子、庄子、文子、列子。天宝二年,改崇玄学为崇贤馆,博士升为学士,助教升为直学士。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