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立的是什么?

如题所述

“三十而立”立的是什么?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万个答案,对于二三十岁的朋友,尤其具象,包括我。
经验告诉我,问为什么之前,先问是不是,问是不是,最好采访当事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说这话的时候,孔子他老人家大概是知道命不久矣,于是以近乎墓志铭的标准,总结了自己七十二岁的人生。
讲白话,台湾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比较在行,于是引用了这段话的注解:

孔子用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怜,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他要挑起这担子来,他的责任很重。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磨炼,到了三十岁而“立”。立就是不动,作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还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到了“六十而耳顺”,这里问题又来了,孔子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么问题不顺,耳腔发炎吗?这句很难解释,可能在当时漏刻了文字。可能是“六十而”下面有一个句读。如果照旧,“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作人处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注意!心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很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改成好人,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难的。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矩”。我们上街去看看,这家包子做得好,就拿来吃,“从心所欲”嘛!行吗?要“不逾矩”。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从心所欲”-自由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所以“不逾矩”,同时这句话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
不知是孔老先生话太少还是南怀瑾先生想太多,总之这段注释实在是精彩,把人生的各个阶段讲了个通透,注意,是孔子的人生。
也就是说,他老人家从头到尾都是在说自己,至于几千年后的我们,孔老爷子恐怕来不及关照。要说这套圣人养成计划有没有值得传承的部分?有!
其一,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不同。
其二,唯一不变的是做学问。
什么是学问?《易经·乾卦》讲:“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君子通过学习来积累知识,通过讨论来明辩事理,用宽厚的态度处事,用仁义来行事。
事实上,这也是孔老爷子一生都在践行的事情,对我们还有多少实用价值,我不多说,但每个人都应该有一套一以贯之的行事标准,肯定是不错的。
说回“三十而立”,立的到底是什么?其实,孔老爷子早就说过,《论语·泰伯》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季氏》讲:“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尧曰》讲:“不知礼,无以立也。”
那么,“礼”是什么?
《礼记·正义》序言第一句:“夫礼者,经天纬地,本之则大一之初;原始要终,体之乃人情之欲。”礼是一种本于天地而达于人情的规律和规则,于国而言是使万物各得其所,各安其命的典章制度,于人而言是心中的道德信仰与外在的行为规范。
于我而言,礼是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的人生信条,不是孔子的、不是我的、而是你的。不是为了不犯错,是为了意识到错误之后仍然有信仰支撑余下的生命;不是为了全都对,是为了在被错误伤害之后心中的善良依然可以原谅所有的是非。这样看,好像还是有一套普世的标准的世界会比较美好。
一句话:人活着,总得信点什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6-09

男人三十而立,立什么?

第2个回答  2021-02-06

三十岁的人, 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起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