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明惠帝朱允汶为什么败给了朱棣?

如题所述

朱允炆其实说不上是个昏君,但绝对不是明君,充其量只能算作一个好人。

就是因为过于“仁”才导致被他的四叔篡位。

首先,威望不足便要削藩。初登大典,身边的武将还都被自己的爷爷朱元璋给杀了,看起来是杜绝了武将造反的可能性,但是忽略了一个结果,用也没有人能够去抵御外敌。导致他身边都是一帮读死书的书呆子,只知道满口仁义,套用公式一般的指挥。

第二,有点缺心眼。当时朱棣因为想获取信任于是把自己的儿子都送去南京做人质了,朱允炆非但没有好好利用这一点,还好吃好喝的招待完送回去了。

第三,“我要皇叔父活着。”帝王最不应该的就是有这样的仁义,这道谕旨直接成为了朱棣的护身符,多次战役中朱棣都跑到最前线去打探军情,即使是在战役中,也因为朱允炆的这句话导致士兵并不敢杀他。

第四,没有任人唯贤。要说没有治世能臣纯属胡扯,朱棣手下的张玉、朱能、谷允、陈亨、盛庸都是很厉害的人物,尤其是那个和尚姚广孝,简直就是朱棣造反的引线。

宽省刑狱,改变朱元璋的严酷弊政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如果是放在天下太平的时候那种宽松的情况或许能给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

但是在这种藩王称霸的时代,没有君王的气度是不行的。他是一个好人,但不是一个好皇帝,不能做到杀伐决断,最后害了他的不仅仅是没有阅历,而是太多妇人之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09

关于明惠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败给燕王朱棣的原因,主要有两种说法,有说明惠帝用人策略失误,也有说朱允炆削藩过激。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在于朱允炆没有掌握有实力的军队。

一说明惠帝用人策略失误,是因为,在靖难之役中,朱允炆听信黄子澄,齐泰等大臣的意见,而这些大臣都是文臣,没有军事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在常年镇守边疆的燕王朱棣面前就是班门弄斧。所以朝廷军队在战斗中连吃败仗,丢失了大片土地。

一说朱允炆削藩过激。明惠帝登基之后不久就急于提高中央集权,想把地方藩王的权力收回来,由于明惠帝登基后没有政绩,地方藩王都不服他,所以削藩直接导致地方叛乱,一呼百应,危及明朝统治,削藩不得人心,这也是明惠帝失败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燕王的藩镇在北京附近,属于北方军队,而明惠帝的政府在南京,属于南方军队。当年太祖朱元璋进行时候,能够顺利打下北方的一个原因就是有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明朝为了抵御蒙古,将主要军事力量都放在了北方,尤其是骑兵。在北京的燕王自然而然的拥有了骑兵部队,可以进行大规模的远程机动作战,而远在南京的明惠帝,他的主力部队是步兵,在战斗力上远不如燕王的骑兵,他拿什么来战胜燕王呢?我觉得这是导致明惠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失败的一个原因。

第2个回答  2017-10-09

老生长谈,战争胜负就要从三个方面去论述——政治,经济,军事。

我们先从政治方面来分析,其实建文帝的政治优势是很明显的,他是合法的王朝皇帝,就算是朱棣造反的借口也只是清君侧,而不敢说反皇帝。本来只要建文帝果断一点,不至于一个北平公安局长就可以拿下朱棣,奈何政治上不成熟导致了他在许多关键时刻由于不觉,比如调回徐辉祖,撤换耿炳文,任用李景隆等等,最为人叹息的就是在盛庸出征时,对盛庸说了一句不要让我背上杀害叔叔的罪名,导致在多次战争士兵不敢对朱棣下手。而且建文帝前期过于急躁的削藩手段,导致整个靖难之战,手握重兵的边境九大藩王居然没有一个愿意帮助朝廷,全都在看戏。

经济上没有什么可比性,建文帝的实力远远强于朱棣,南军士兵人数和补给也一直强于北军,朱棣真正控制的也就是北平附近的一块地区,所以说只要建文帝沉得住气,拖上一年半载,朱棣必败。

至于军事上,朱棣确实要强于一大票建文帝手下将领,前期南军先是耿炳文后有换成李景隆,最后又换成盛庸,换将频繁,虽然也打赢过几场,但一直处于守势。尤其在朱棣夺取宁王所属的朵颜三卫后,局面更为明显。基本上来说,南军的士兵素质要差于北军。再加上史书上记载的那几场奇怪的大风,南军就这样输了。

总得来说削藩一直是王朝大事,处理不好就会发生动乱像汉朝的七国之乱,很明显建文帝还缺乏处理这个问题的手段。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